星期日周刊記者 李欣欣 戴震東
洋氣且高級,是給你獎勵的地方
顧家瑄,女,1987年生
小時候我家住在新樂路,讀小學則是在雁蕩路,每天上學放學都要經過淮海路。從我記事起,淮海路的沿途風景、商店就常駐我心中。20年前,新華聯商廈、二百永新、時代電影院,個個氣派。我最喜歡乘02路公交車,從椅子到車廂都是木頭的,車廂裡人不多,整潔又乾淨,坐在裡面看淮海路兩側的風景,感覺很拉風。所以我總覺得,淮海路比一般的商業街更有氣質,哪怕跟名氣最響的南京路步行街相比,這裡也更有格調、更高級一點。
90年代開在淮海路上的肯德基也似乎沾染上了這種氣息,洋氣且高級。我和表妹最喜歡去陝西路淮海路轉角處的那家店,表妹喜歡吃土豆泥,我喜歡吃色拉,每次我倆手拉手去吃肯德基,都有一種過節的感覺。顯然,在我的記憶中,肯德基是那個會獎勵你的地方,總是跟美好聯繫在一起。
有件事我印象特別深,小學的時候班級裡小朋友參加了一場攝影比賽,就在淮海路那家肯德基舉辦的,雪豹城地下一樓。那天早上8點我們一大群小朋友在雪豹城門口集合,大家都非常興奮,心情比春遊還要明快。那次活動不僅吃到了肯德基,還到餐廳的後廚參觀了一圈,新奇,大開眼界。
我那天還獲了獎呢!當時肯德基的姐姐們給我們發了一臺照相機,大家就輪流用這臺照相機在餐廳裡面拍照。我拍了一張照片。還取了個名字叫「肯德基之夢」,得了個二等獎,領到了兩張肯德基消費券。其實那張照片是拍糊掉了,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拿到了消費券啊,就是錢吶。
90年代肯德基在人民公園開的店天天人滿為患,一般媽媽去排隊,我和爸爸就擠在裡面找位子。找位子也蠻有講究的,眼疾手快才能「搶」到位子,所以要邊走邊觀察,看到人家雞塊盒子裡沒剩下幾塊了,我們就安靜地貼在旁邊等著。
那家店當時就有一塊很大的落地玻璃窗,很時髦,窗外就是人民公園,景色特別美。我喜歡靠窗的位置,爸爸媽媽坐在我對面,陽光灑窗外的樹上,亮閃閃的。餐盤裡除了好吃的炸雞外,還有兒童餐裡送的玩具,有時是發條玩具,有時是那種可以變魔術的盒子。一個長方形的黃盒子,抽出來放個一元硬幣進去,再把盒子戳出來硬幣就不見了。就這樣簡單的小魔術,我給媽媽變過好多次,那種獨家記憶,美好而珍貴。
第一次吃到全家桶也是在人民公園的肯德基,像百寶箱似的,變出玉米棒、變出胡蘿蔔餐包、變出雞翅,全家人圍著一個大桶的感覺很幸福。媽媽還會依葫蘆畫瓢,到超市去買那種調料包,在家做炸雞塊。我記得有天媽媽一臉神秘地跟我們講「今朝夜道屋裡廂吃肯德基噢」,她講完就進了廚房,噼裡啪啦炸了很久,端出來一看,顏色特別深。我咬了一口,覺得跟肯德基的味道完全不一樣,不過爸爸在一旁讚不絕口,說「老香額哦」。
肯德基帶給我很多「第一次」的感覺,即便如今肯德基在上海已是隨處可見,但只要一進入店裡,捧著大塊的吮指原味雞,那種開心且歡喜的心情跟小時候沒什麼兩樣。當看到餐廳裡面還在舉辦生日餐會、故事會的時候,我還是挺意外的,沒想到堅持了快30年了啊,這些孩子長大後,會不會也跟我一樣想起當初在肯德基的一點一滴呢?
告別鐵飯碗,是給你勇氣的地方
鄭婭奮,女,1953年生
1990年辰光,我跳槽到外資單位去,工資一下子翻了幾倍。格辰光大多數單位每個月工資只有幾百塊,新單位幫我開了月薪1500塊,同事們都起鬨叫我請客,並且大家不約而同講起開在東風飯店的肯德基。
東風飯店是肯德基在上海的第一家餐廳,地段好,檔次高,當然生意也是好得唻,人山人海的。1990年辰光,大家工資都不高,平常大家捨不得去吃的,所以難般去一趟比過節還激動。那家肯德基蠻特別的,有半圓形的沙發,圍著一個圓桌,跟現在的茶餐廳蠻像的,格辰光老時髦噢。當時阿拉六七個人翹班去的,大家講好,派兩個人早點去等位子,一定要等到這個半圓形沙發的位子。
阿拉點了幾個套餐,花了200多塊,毛300塊唻,相當於我跳槽前的大半個月工資。格辰光大家的生活習慣還是屋裡廂吃得多,蠻少有機會到外頭去吃的,上海人做人家嘛,除非帶孩子外出遊玩,那吃肯德基絕對是一個重要節目,蠻隆重的。但想想難得呀,大家都是好朋友,幾十年的同事了,別離前送送我,伊拉為我感到開心,我也高興,感覺像跳龍門一樣。
對我來講,這次跳槽老不容易噢。阿拉那個年代,鐵飯碗在手裡廂,單位噶好,到外企去是需要勇氣的,雖然工資高了,但到底沒那麼穩定呀。當時我先生還在外地沒有回上海,我做這個決定辰光,阿拉爺娘並不支持,伊拉觀念還是老的。
面試那天早上的情景,我到現在都不會忘記。9點鐘要到浦東新上海商業城參加面試,從屋裡廂過去,最晚8點前頭一定要走。阿拉爺講,到底風險大呀,儂要考慮清爽。我心裡想,總歸要為自己搏一記,牙齒一咬,拎起包走了,不管了。就這樣跨出了第一步。後頭想想,真的蠻佩服自己的。
後頭面試通過了,帶著這種心情,請同事們吃肯德基,真的特別開心。噶兮多年過去了,到現在我還記得那段日子,阿拉同事也時常講起這樁事體,「儂記得伐,儂走呃辰光,還請大家到肯德基吃大餐唻。」
我記得老早肯德基出過一款「嫩春雙筍」的涼拌菜,大概是伊拉剛剛開始嘗試本土化,竹筍跟香筍搭配,玉白和翠綠的顏色搭配,老清爽噢,我吃過兩次,就想自己屋裡廂也好做呀。後頭我真的到菜場買了兩種筍回去,切得手指粗,一根根的,弄點鹽、綿白糖、麻油拌拌,味道樣子儕老好呃。
現在想想肯德基本土化做的是蠻好的,十多年前好像就有粥啊豆漿啊油條啥的,沒想到在肯德基還能吃到中式的早飯,還蠻適合阿拉上海人的口味的。你知道,上海人對早飯要求挺高的。
精緻而有趣,是逐漸成為自家人
的地方
Jack,男,1984年生
要說肯德基,我覺得你們是找對人了,儂曉得吮指原味雞一共有幾種部位嗎?
一般大家會說「來一塊吮指原味雞」,但實際上頂好吃的吮指原味雞一共有5種部位。我一般會要旁肋,那是我最喜歡的部位,雞皮多,皺起來特別入味。如果旁肋賣光了就要三角,也帶著一大塊雞皮,咬起來酥香得不得了。還有一種叫雞小腿,是雞的小腿部分。剩下的兩種部位分別是翅膀和雞胸,各有各的粉絲群。
你說我為什麼知道這麼詳細?因為我關注肯德基很久了,只是以前真的吃不起。90年代初,我家的經濟情況比較一般,父母都是普通職工,一頓飯要十多元的肯德基對我來說簡直是奢侈品,我也沒有遇到考試考得好就能去吃肯德基的待遇。當時離我家最近的一家肯德基開在武寧路橋下面,地理位置應該相當於今天國金中心吧,需要走很多步臺階才能進到餐廳的,這些臺階也「加重」了我的心理負擔,太高高在上了,吃不起。
我第一次吃到肯德基已經是小學高年級了,機緣巧合。當時我媽去參加一個活動,中午主辦方安排了吃肯德基,我媽給我帶回來了一塊裝在白色紙袋裡的吮指原味雞。具體是雞腿還是三角還是旁肋我忘了,但是那個味道我一直記得,這個口味是之前我從來沒品嘗到過的。今天回想起來,我想是我媽特意把最好吃的原味雞給我帶回來了吧。
我家的貼隔壁鄰居,是當時我們樓裡非常少已經先富裕起來的個體戶,他家裡是樓裡最早有21寸直角平面彩電的,也是最早有jvc錄像機的,他們家的孩子也經常回來跟我說起吃肯德基的事情。個體戶爺叔和阿姨都是很典型的上海人,吃完肯德基是一定要扯著嗓子炫耀一下,「阿拉剛剛去武寧路吃肯德基了呀!」
到了初中,我開始有自己的零花錢了,但吃一頓肯德基好像要將近20塊,還是有些捨不得,但至少不再是遙不可攀了。高中和同學去吃一頓肯德基就很家常便飯了,價格真的沒怎麼變過,一個禮拜去吃一次沒問題的。
高中我還參加過肯德基組織的活動,騎個自行車,綁個KFC的旗幟,幾個大人帶隊,學生則在後面騎自行車跟著。我當時是作為學校的學生幹部身份參與的,騎車從武寧店出發一直到市中心,兜了幾家肯德基早期的餐廳,講講故事,回來後在餐廳裡吃了一頓肯德基,還拿到了一個山德士上校的玩具。
其實還有一個印象很深的畫面,當時班級裡女生會用肯德基的餐盤墊紙寫東西,肯德基的餐盤墊紙當時是深藍色的,印刷比較精緻,那個年代高品質的印刷品很少,所以其實是挺稀罕的。我記得看到過女生們拿著這種紙頭寫東西,今天回憶起來還蠻奇特的。你有沒有發現,其實現在肯德基的包裝袋還是很精緻,買早餐的時候有專門的早餐鼓勵袋,上面有一些正能量的心靈雞湯類文字,看到以後心情也挺不錯。感覺30年過去了,肯德基還是挺好玩的,有時候路過一些餐廳會發現有主題類活動的布置,最近是不是還跟「陰陽師」手遊合作了?我看朋友在朋友圈裡曬了照片。
那麼多年了,其實早已把肯德基當自家人了,跟我們愛吃的蘇式湯麵,小籠包是一樣的。說來不怕你笑,有一年在國外旅遊,一行人晚上說去找點夜宵,大家想來想去就是去找肯德基,在異國街頭吃肯德基,一瞬間仿佛吃到了家鄉的味道。你說有趣伐哈哈。
(原標題:90年代上海灘的頭牌網紅店,儂吃過伐?)
本文來源:新聞晨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