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300歐的iMac你敢買嗎?》這篇文章,幾個平日裡和我一起拍照片的小夥伴說他們也要。於是我又接連忙了幾天。
昨天一早剛起床,就有人按門鈴,在我門口扔了一個大包裹就走了。太太忙不迭地說過新年還有一個多月呢,誰這就給你送年貨了?我笑笑不語,打開來,是一臺21.5寸的iMac電腦。這是通過愛心接力送過來的,起先是在老外賣家手裡,然後去了Fondo的朋友那裡,原本他是想拿來做外接顯示器用的,結果搞錯了型號,又讓給群裡的另外一位朋友,他拿了去之後又送到Badalona倉庫區,然後再由我附近的一個朋友帶回來,昨天她老公送孩子去讀書的時候,給我稍了過來。我們這幫子朋友,真是如同手足一般的無間,整天打打鬧鬧吵吵,但是但凡誰有了事,總是有人挺身相幫。
電腦是拿來給我做換心術的,這件事兩年前我就做了好幾次了。(參見舊文《iMac 27"的換心手術》)這一回,便是輕駕就熟。
這是一臺10年前的老機器,還是二手的。聽到10年,很多人就一哆嗦,再想到是二手的,就更沒譜了。其實真心不必害怕。大多數的機器,都是好好的,頂多是因為蘋果系統的更新導致負擔加重,機械硬碟拖累了整體表現。對於那些用來辦公的朋友們來說,把機械硬碟換成一個固態硬碟,就足夠他們用了。打個簡單的比方,如果你拿個手機只是發發微信刷刷圈,外帶打個電話,iPhone 12和iPhone 6是沒啥區別的。拿著一個最新款的機器,很多時候是裝逼需要。
當然,對於做設計或者視頻剪輯的朋友來說,這事情就比較複雜一點,加裝內存、更新CPU或者更換顯卡也都還是可以做的。不過這麼多年來,設計軟體的進步好像也沒有那麼大,至少我常用的幾款軟體,10年前的舊版一樣滿足我的需求。軟體的更新,有時候好像我客戶生產的工具一樣,過幾年包裝外形不換就顯得老舊,賣不出去,所以就把外殼、標籤更新一下,金屬內核還是外甥打燈籠。
不過對於不熟悉蘋果電腦的人來說,眼花繚亂的型號擺在面前,確實是無從下手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下載一個叫做Mactracker的應用,這個軟體詳細記錄了所有的蘋果設備,所以只要能在蘋果系統裡找到系統信息頁,就可以知道這臺機器的前世今生了。
簡單地說,如下的機器可以買:
Macbook:不帶光碟機的款式都可以買,最好買Retina顯示器的,絕對不差。
iMac:2009年低之後的都可以,之前的20寸、24寸都不建議買。(很多款式的iMac既可以獨立運行,還可以接在另外一臺機器上做外接顯示器用,太值了!)
Mac pro:5,1以上機型都可以(2010年之後,不過2009年的4,1可以刷rom成5,1,所以也可以)
順便說一句,我現在日常用來做設計的電腦,就是2010-2012款的Mac pro 5,1,二手的,自己改裝過了,跑得飛快。你買個保時捷在城裡跑80邁,還不如我買臺大眾在野外跑120。
我另外兩個攝影、做視頻的朋友跟我說自己的電腦編輯視頻的時候慢得難以忍受,我就請他們將自己的機器信息發給我看,結果發現他們買了2015年的最低配置的iMac,機器屏幕解析度1920x1080,還是5400轉的機械硬碟,內存8G,這樣的配置顯然難以勝任剪輯任務的,連普通的1080P視頻都很累。於是我讓他們買了NVME m.2固態硬碟和雷電3的外殼,組裝成外置固態硬碟,插在主機外面做啟動盤。在一陣遠程協作之後,他們都順利地裝上了最新作業系統,開始剪輯4K視頻了。
你有舊的蘋果設備嗎?你覺得它慢想拋棄了買新的嗎?兩條路,毫不值錢地賣出去再花大價錢買一臺新的,或者花60歐讓它煥然一新,你選哪個?
今天早上老沈給我打電話來了,叫我再幫他弄一臺iMac,你說老電腦香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