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券商中國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資本市場發展三十年來,券商營業部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日,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舉辦的風華「證」茂全國證券基金文化建設視頻評選名單公布。銀河證券報送的《最後一塊大屏》微電影獲得專業價值視頻作品君鼎獎,其故事也引起業內共鳴,回憶起過去營業部的「大屏」時代。
今年8月,銀河證券北京地區最後一塊營業部行情大屏被拆除,預示著伴隨中國資本市場三十年發展的散戶大廳時代結束。為此,銀河證券特意拍攝了微電影,圍繞這塊大屏的拆除,講述一位老股民多年來的投資心路歷程,以及和營業部之間發生的溫暖故事。
資本市場三十年風雨變遷,作為最基礎最一線的證券業務,經紀業務的發展模式也不斷更新換代。從營業部的交易大屏,到手機APP的小屏,從傳統經紀業務轉型財富管理,從散戶化到機構化的時代腳步一直未停。
在這匆匆的變化中,不變的是證券公司與客戶之間的互動和陪伴,溫度與情感。在當下「銀證保信基」同臺競技的大資管時代,相較於其他機構,券商在客戶基礎和緊密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財富管理轉型的「下半場」,各家券商如何憑藉科技優勢打好這一場全新的戰役,值得業內期待。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22年大屏從營業部撤走
一塊營業部行情大屏,經歷了資本市場的風風雨雨,也見證了無數股民的歡樂與哀愁。
據悉,銀河證券北京分公司在今年拆除了旗下營業部最後一塊大屏幕。這塊行情大屏坐落於銀河證券學院南路營業部,歷史已有22年。
為什麼學院南路營業部成為銀河證券最後一處摘下大屏的「據點」?自然有其緣由所在。銀河證券北京學院南路營業部副總經理趙巖作為《最後一塊大屏》中的原型,見證了學院南路營業部裡發生的光陰故事。
實際上,銀河證券學院南路營業部的客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95年。前身為工行信託北京海澱營業部、中國華融信託投資公司北京海澱營業部,現有客戶資產規模近700億元。
與此同時,學院南路營業部的客戶結構也比較特殊。其中年齡60歲以上的客戶約有1.2萬人,佔該營業部所有客戶的20%。趙巖向券商中國記者介紹,學院南路老年客戶在個人客戶群體中佔比較大的主要原因,與營業部成立時間較早和擁有穩定的客戶群體有關。
「營業部自1998年9月遷址至此,地處首都高校區,是海澱區學院南路上的老地標證券營業部,客戶群體主要為周邊的教職員工和科研人員。經歷幾輪牛熊轉換和積累沉澱,客戶年齡普遍偏大。二十多年來我們營業部一直在此陪伴客戶成長,見證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更承載了股民朋友們許多熟悉的回憶。」趙巖稱。
在A股市場「去散戶化」的趨勢之下,「職業股民」這個身份近乎被遺忘。在過去,銀河證券的每個營業部裡都有一塊大屏幕,顯示每日即時的股票行情。當年許多的投資者都成了營業部的常客。對他們來說,營業部本身更多的是一種氛圍、一種陪伴,以及一種生活習慣。熟悉的環境,熟悉的面孔,營業部成了他們寄託心靈的港灣。
銀河證券《最後一塊大屏》微電影中所展示的「王阿姨」,就住在北京西直門內。趙巖介紹,這位客戶有20多年的股票投資經驗,在營業部度過了從投資「小白」到資深「老股民」的全過程。不過,「王阿姨」現在已經交給子女和投資顧問進行投資,做起了「甩手掌柜」,而她正是那個時代營業部裡眾多散戶的共同縮影。
在沒有PC端系統也沒有手機APP的九十年代,如何進行證券交易?又如何獲得市場資訊?證券營業部自然功不可沒。一位資深股民介紹,「當年不少營業部在戶外掛一個大顯示屏,尤其是在主幹道邊的營業部,在行情好時,行人、騎自行車者都駐足觀看,還曾經造成堵車。」
類似地,電臺、傳呼臺也是早年間特有的資訊傳播方式。例如,在90年代傳呼機普及時,曾有傳呼臺可提供股票的行情,數字機發股票代碼和當前價、最高價、最低價。股票機則可以顯示所有股票的信息,且更新數據頻率快,引得不少資深股民斥重金購買。而通過天線接收即時行情的「股票接收器」,對於當下的年輕人來說更是聞所未聞的「古董」。
在電腦手機還未曾普及的年代,營業部成了股民們最好的互動交流渠道。他們在這裡看行情、交流投資心得,時間久了彼此熟悉並成為朋友。除了在交易時間分享喜悅或「報團取暖」之外,有些營業部還會在收市後邀請專業股評家舉辦講座,經常座無虛席。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證券交易從線下轉向線上,展示股市行情的大屏幕已無存在的實際意義。不只是銀河證券,各家券商營業部也紛紛縮減場所面積,熟悉的環境漸漸開始消失。
30年經紀業務變遷匆匆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證券公司最為基礎的經紀業務,也同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始掛牌交易;次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開始掛牌交易。兩家交易所的「開門迎客」,標誌著資本市場三十年的正式開始。與此同時,業內首批證券公司也開始如雨後春筍般成長。
回溯證券行業的發展歷程,在經歷上世紀九十年代野蠻生長之後,進入千禧年後,國內證券行業遭遇了倒閉潮,曾經位列三大全國性券商的南方證券和華夏證券均在其中。此後,伴隨著市場行情和監管政策的變化,證券行業的經營情況也不斷變動。就經紀業務而言,在資本市場起步的初期,業務結構相對單一, 「看天吃飯」的情況非常普遍。
中證協數據顯示,2008年全行業107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1251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為882億元,佔比高達70.5%。而在2019年,國內133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604.83億元,其中代理買賣證券業務淨收入(含席位租賃)787.63億元,佔比已降至21.85%。
不難看出,在十餘年間滬深兩市成交量突飛猛進之時,經紀業務收入反而出現下滑,這與近年來證券行業中的無休止的「佣金戰」密不可分。伴隨著收入的下降,疊加時代的變遷,券商營業部摘下大屏、縮減網點面積、減少不必要的開銷,也在意料之中。
2011年,中信證券、國信證券和國泰君安證券首批試點「輕型營業部」。所謂輕型營業部,是指採用非現場交易模式的營業部。營業部通過減少後臺人員、縮減面積、簡化信息系統等「輕型化」後臺設置降低運營成本,不設現場交易大廳、不提供現場交易,僅提供開戶和投資諮詢等功能或服務。
此後,監管在2012年修訂發布《證券公司證券營業部信息技術指引》,證券營業部可分為A型、B型和C型。其中,A型營業部為一般傳統營業部,提供現場交易服務;B型營業部提供部分現場交易服務;C型營業部既不提供現場交易服務也不需要配備相應機房設備,即所謂的「輕型營業部」。
回顧九十年代,即便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證券營業部也並非隨處可見。而如今,走在大街小巷,目之所及的券商營業部基本都已輕型化,具備交易大廳、可提供現場交易的傳統營業部已難覓蹤影。
僅就近年的營業部數量來看,上交所數據顯示,在2008年之時,全國營業部約在3000家左右。至2017年,營業部數量即突破萬家,但最近兩年增速明顯放緩。經過近年來的「跑馬圈地」,行業營業部數量尤其是輕型化營業部數量得以快速增長,部分區域已趨於飽和。如何完善存量營業部建設、推動線上線下協同,提成營業部創收能力,成為各家券商財富管理轉型的重點。
仍以營業部數量最多的銀河證券為例,其輕型化網點建設規劃開始於2011年,並在2013年5月正式新設5家「輕型營業部」,至2014年年底,銀河證券新設的「輕型營業部」數量已超過百家。依託「輕型營業部」具備更低的建設成本和運維成本這一優勢,銀河證券迅速發展,形成覆蓋面更廣、縱深更為立體的營業網點布局。
銀河證券學院南路營業部也在2012年開始轉型,由經紀業務為主逐漸轉變為財富管理業務和投行業務雙輪驅動。2020年以來,為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避免爆發聚集性感染風險事件,該營業部最終決定關閉散戶大廳,信息系統由A型轉為B型,這也是促使營業部摘下大屏的另一個契機。
經紀業務發展的變遷,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交易方式和習慣的變化可算是天翻地覆。即使當初是在二十多歲進入股市的股民,在歷經資本市場30年的跌宕起伏後,也早已進入知天命之年。在金融科技重塑交易模式之後,老年股民的交易「適老化」,也同樣值得關注。
「大屏」變「小屏」陪伴不變
應該說,學院南路營業部雖然早已開始轉型,但是營業部的行情大屏始終是客戶和營業部之間共同的情感牽絆。隨著學院南路營業部大屏的摘下,意味著伴隨中國資本市場30年發展的散戶大廳時代,在銀河證券劃上了終點。
公開信息顯示,銀河證券成立於2000年8月,是在合併原中國華融信託投資公司、原中國長城信託投資公司、原中國東方信託投資公司、原中國信達信託投資公司和原中國人保信託投資公司所屬的證券業務部門及證券營業部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國有獨資證券公司。
含著金鑰匙出生,銀河證券在成立之初就在全國擁有174家營業部。根植中國資本市場20餘年後,如今銀河證券已經擁有5家子公司、36家分公司、492家證券營業部,業務覆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79個地級以上城市,是目前國內營業網點最多的證券公司。
在經紀業務財富管理轉型的浪潮中,銀河證券同樣任重而道遠。2018年年底,銀河證券經紀業務總部變更為財富管理總部。彼時,銀河證券的副總裁羅黎明曾表示,更名是經紀業務轉型財富管理的實質性進展,在金融科技的驅動下,該公司將依靠客戶、產品、交易、數據、服務五大中心的協同,全力打造銀河證券的財富管理之輪。
如何將線下優勢轉化為線上優勢?銀河證券通過一系列數位化實踐,進行優勢轉化。早在2014年,中證協公布首批6家證券公司開展網際網路證券業務試點,銀河證券位列其中。2015年5月,銀河證券即設立網際網路金融部,搭建網際網路金融平臺及各項業務創新。2020年,銀河證券在網際網路金融部的基礎上設立數字金融中心,專攻金融科技轉型。
在不斷加碼金融科技之下,中國銀河證券APP已涵蓋智能交易、全景帳戶、銀河優選、銀河優顧和智能客服,可以在線上自主買賣股票、基金、理財產品、債券等,還能線上辦理20餘項業務,基本覆蓋常見的90%以上的業務需要。客戶無需親臨營業部,九成以上的業務即可在線辦理。傾力打造 「智能銀河」,已被寫入銀河證券發展戰略規劃。
在交易方式從線下轉向線上之後,銀河證券持續探索升級服務能力,大力發展線上投顧服務、智能營銷以及非管理型基金投顧業務。作為首批獲準開展基金投顧業務試點的券商之一,銀河證券擁有巨大的客戶需求和業務支撐能力。2020年5月,銀河證券「財富星-基金管家」項目上線,在虛擬線上空間為投資者提供專業的投資建議,重塑溫情與陪伴。
羅黎明指出,財富管理轉型服務讓券商和客戶發生變化,從此前的「垂直關係」逐漸轉向「銳角關係」,更好地重塑跟客戶的關係。「以前證券公司跟客戶的關係更多是垂直甚至鈍角關係,不管客戶賺不賺錢,反正只要交易,證券公司就賺錢。」
在羅黎明看來,以客戶為中心就是重構與客戶的銳角關係。客戶往前走一步,證券公司也往前走一步,與投資者共進退,才能實現長遠合作。
資本市場發展三十年來,無論是金融機構還是投資者都走在趨於成熟的路上。從追漲殺跌的激情歲月,到如今與市場一同成長、分享經濟發展紅利、資產保值升值,財富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從大屏到小屏,從傳統經紀業務轉型到財富管理,從散戶化到機構化的時代腳步一直未停。無論科技和財富管理轉型之路怎樣發展變化,不變的是證券公司與客戶之間的互動和陪伴、溫度與情感。
在當下「銀證保信基」同臺競技的大資管時代,相較於其他機構,券商在客戶基礎和緊密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在財富管理轉型的「下半場」,各家券商如何憑藉科技優勢打好這一場全新的戰役,值得業內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