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卿雲歌
▼
《卿雲歌》時長:03:22/演奏者:丁承運
丁承運
▍丁承運,號夷門居士,原籍河南鄧州,1944年3月出生於河南開封。古琴名家,自幼學琴、箏於胞姊丁伯琴,後師從古琴大師顧梅羹與張子謙先生,並從中州琴家陳仲巳、陳樹三、黃松濤,中州箏家王省吾諸先生遊。
治琴學凡四十餘年,並致力於中國樂律學、中州箏派的發掘研究,琴、瑟、箏樂器的研製,發掘並恢復失傳千餘年之古瑟寶弦及演奏法,搶救並推廣瀕於式微的中州古調,主張推行中國音樂傳統的傳習方式等。打譜發掘琴曲《神人暢》、《白雪》、《六合遊》、《石上流泉》、《卿雲歌》、《修禊吟》、《流觴》等十餘首。為當代中州琴派、中州箏派的代表人。且自幼熱愛中國文化與藝術,從13歲起,先後師從靳志、武慕姚、蔡德全等先生學習詩文、書畫。還跟魯文渠、範景義等前輩學練少林、太極功夫。
正所謂彈琴功夫在琴外,獲益匪淺。在開封打下的文化功底對他以後的審美取向和在藝術上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而所學的中國功夫對他後來彈琴所獨具的如棉裹鐵的發音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 知識與賞析 —
▼
《卿雲歌》,相傳是舜禪位於禹時,同群臣互賀的唱和之作。始見舊題西漢伏生的《尚書大傳》。據《大傳》記載:舜在位第十四年,行祭禮,鍾石笙筦變聲。樂未罷,疾風髮屋,天大雷雨。帝沉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見於鍾石!」即薦禹使行天子事,並與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雲》,云云。鍾石變聲,暗示虞舜遜讓;卿雲呈祥,明兆夏禹受禪。這一傳說故事,充滿了奇異神話色彩,《卿雲歌》的主題,則反映了先民嚮往的政治理想。 全詩三章,由舜帝首唱、八伯相和、舜帝續歌三部分構成。君臣互唱,情緒熱烈,氣象高渾,文採風流,輝映千古。
首章是舜帝對「卿雲」直接的讚美歌唱。關於「卿雲」之名,《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卿雲見,喜氣也。」在古人看來,卿雲即是祥瑞之喜的象徵。「卿雲爛兮,糺縵縵兮」,若雲若煙,卿雲燦爛,縈迴繚繞,瑞氣呈祥;這祥瑞之兆,預示著又一位聖賢將順天承運受禪即位。「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更明顯寓有明明相代的禪代之旨。聖人的光輝如同日月。他的受禪即位,大地仍會像過去一樣陽光普照、萬裡光明。這與其說是舜帝的歌唱,毋寧說是萬民的心聲和願望。
次章是「八伯」的和歌。八伯者,畿外八州的首領。這裡當指舜帝周圍的群臣百官。舜帝首唱「卿雲」,八伯稽首相和:「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於一人!」他們進而讚美上天的英明洞察,把執掌萬民的大任,再次賦予一位至聖賢人。這裡對「明明上天」的讚美,也是對堯舜美德的歌頌。《尚書·堯典》有雲:「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而今者虞舜,效法先聖,薦禹於天,以為後嗣。沒有堯舜的美德,就沒有禪讓的美談。堯舜之舉比起明明上天,更值得稱頌。
舜帝的賡歌,則表達了一位聖賢的崇高境界和偉大胸懷。十二句可分三層。前四句以「日月有常,星辰有行」作比,說明人間的讓賢同宇宙的運行一樣,是一種必然的規律。只有遵循這種規律,才能使國家昌盛,萬民幸福。中四句敘述「遷於賢聖」的舉動,既順從天意也符合民心。可謂普天之下,莫不歡欣。最後四句表現了虞舜功成身退的無私胸懷:「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已竭,褰裳去之。」正當人們擊鼓鳴鐘、載歌載舞,歡呼慶賀夏禹即位之時,自感「精華已竭」的虞舜,卻毫無聲息地泰然「褰裳去之」。只此兩句,一位崇高偉大的聖賢形象,便躍然紙上。
堯、舜禪讓,載於《尚書》,《卿雲》之歌,流傳秦季。而堯、舜均屬傳說人物,舜歌《卿雲》,頗難徵信。很可能這是身處戰國、秦季亂世,目睹爭奪劫殺,而嚮往禮讓治世者的代擬之作。不過,自戰國、秦漢以來,禪讓傳說和《卿雲》之歌,代代相傳,深入人心,對形成以禮讓為美德的民族精神,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柳詒徵論「唐虞之讓國」時寫道:「吾民初非不知競爭,第開化既早,經驗較多,積千萬年之競爭,熟睹慘殺紛亂之禍亡無已,則憬然覺悟,知人類非相讓不能相安,而唐、虞之君臣遂身倡而力行之。後此數千年,雖曰爭奪劫殺之事不絕於史策,然以遜讓為美德之意,深中於人心,時時可以殺忿爭之毒,而為和親之媒。故國家與民族,遂歷久而不敝」(《中國文化史》)。這對認識《卿雲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頗有啟發。
在藝術上,《卿雲歌》辭藻華美,意境超邁,孕育騷賦句法,足可與《詩》之《雅》、《頌》媲美。
- end -
了解更多古琴內容,歡迎關注我們。
●●●
如果您需要聯繫我們,請直接長按上圖,掃描二維碼與我們互動,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回復您。
▎《韻》琴茶舍
Tel:010-88240622
北京豐臺區靛廠路52號西府蘭庭北門
以上視頻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眾韻琴茶整理此文章目的在於方便學習與交流,如有問題請您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