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承運古琴演奏欣賞-《卿雲歌》

2021-02-19 眾韻琴茶


曲目:卿雲歌

《卿雲歌》時長:03:22/演奏者:丁承運


丁承運

▍丁承運,號夷門居士,原籍河南鄧州,1944年3月出生於河南開封。古琴名家,自幼學琴、箏於胞姊丁伯琴,後師從古琴大師顧梅羹與張子謙先生,並從中州琴家陳仲巳、陳樹三、黃松濤,中州箏家王省吾諸先生遊。

治琴學凡四十餘年,並致力於中國樂律學、中州箏派的發掘研究,琴、瑟、箏樂器的研製,發掘並恢復失傳千餘年之古瑟寶弦及演奏法,搶救並推廣瀕於式微的中州古調,主張推行中國音樂傳統的傳習方式等。打譜發掘琴曲《神人暢》、《白雪》、《六合遊》、《石上流泉》、《卿雲歌》、《修禊吟》、《流觴》等十餘首。為當代中州琴派、中州箏派的代表人。且自幼熱愛中國文化與藝術,從13歲起,先後師從靳志、武慕姚、蔡德全等先生學習詩文、書畫。還跟魯文渠、範景義等前輩學練少林、太極功夫。

正所謂彈琴功夫在琴外,獲益匪淺。在開封打下的文化功底對他以後的審美取向和在藝術上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而所學的中國功夫對他後來彈琴所獨具的如棉裹鐵的發音也有著很大的關係。



— 知識與賞析 

《卿雲歌》,相傳是舜禪位於禹時,同群臣互賀的唱和之作。始見舊題西漢伏生的《尚書大傳》。據《大傳》記載:舜在位第十四年,行祭禮,鍾石笙筦變聲。樂未罷,疾風髮屋,天大雷雨。帝沉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見於鍾石!」即薦禹使行天子事,並與俊乂百工相和而歌《卿雲》,云云。鍾石變聲,暗示虞舜遜讓;卿雲呈祥,明兆夏禹受禪。這一傳說故事,充滿了奇異神話色彩,《卿雲歌》的主題,則反映了先民嚮往的政治理想。 全詩三章,由舜帝首唱、八伯相和、舜帝續歌三部分構成。君臣互唱,情緒熱烈,氣象高渾,文採風流,輝映千古。

首章是舜帝對「卿雲」直接的讚美歌唱。關於「卿雲」之名,《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卿雲見,喜氣也。」在古人看來,卿雲即是祥瑞之喜的象徵。「卿雲爛兮,糺縵縵兮」,若雲若煙,卿雲燦爛,縈迴繚繞,瑞氣呈祥;這祥瑞之兆,預示著又一位聖賢將順天承運受禪即位。「日月光華,旦復旦兮」,這更明顯寓有明明相代的禪代之旨。聖人的光輝如同日月。他的受禪即位,大地仍會像過去一樣陽光普照、萬裡光明。這與其說是舜帝的歌唱,毋寧說是萬民的心聲和願望。

次章是「八伯」的和歌。八伯者,畿外八州的首領。這裡當指舜帝周圍的群臣百官。舜帝首唱「卿雲」,八伯稽首相和:「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於一人!」他們進而讚美上天的英明洞察,把執掌萬民的大任,再次賦予一位至聖賢人。這裡對「明明上天」的讚美,也是對堯舜美德的歌頌。《尚書·堯典》有雲:「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於位,讓於虞舜」;而今者虞舜,效法先聖,薦禹於天,以為後嗣。沒有堯舜的美德,就沒有禪讓的美談。堯舜之舉比起明明上天,更值得稱頌。

舜帝的賡歌,則表達了一位聖賢的崇高境界和偉大胸懷。十二句可分三層。前四句以「日月有常,星辰有行」作比,說明人間的讓賢同宇宙的運行一樣,是一種必然的規律。只有遵循這種規律,才能使國家昌盛,萬民幸福。中四句敘述「遷於賢聖」的舉動,既順從天意也符合民心。可謂普天之下,莫不歡欣。最後四句表現了虞舜功成身退的無私胸懷:「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已竭,褰裳去之。」正當人們擊鼓鳴鐘、載歌載舞,歡呼慶賀夏禹即位之時,自感「精華已竭」的虞舜,卻毫無聲息地泰然「褰裳去之」。只此兩句,一位崇高偉大的聖賢形象,便躍然紙上。

堯、舜禪讓,載於《尚書》,《卿雲》之歌,流傳秦季。而堯、舜均屬傳說人物,舜歌《卿雲》,頗難徵信。很可能這是身處戰國、秦季亂世,目睹爭奪劫殺,而嚮往禮讓治世者的代擬之作。不過,自戰國、秦漢以來,禪讓傳說和《卿雲》之歌,代代相傳,深入人心,對形成以禮讓為美德的民族精神,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柳詒徵論「唐虞之讓國」時寫道:「吾民初非不知競爭,第開化既早,經驗較多,積千萬年之競爭,熟睹慘殺紛亂之禍亡無已,則憬然覺悟,知人類非相讓不能相安,而唐、虞之君臣遂身倡而力行之。後此數千年,雖曰爭奪劫殺之事不絕於史策,然以遜讓為美德之意,深中於人心,時時可以殺忿爭之毒,而為和親之媒。故國家與民族,遂歷久而不敝」(《中國文化史》)。這對認識《卿雲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意義,頗有啟發。

在藝術上,《卿雲歌》辭藻華美,意境超邁,孕育騷賦句法,足可與《詩》之《雅》、《頌》媲美。

- end -

了解更多古琴內容,歡迎關注我們。

●●●

如果您需要聯繫我們,請直接長按上圖,掃描二維碼與我們互動,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回復您。


▎《韻》琴茶舍

Tel:010-88240622

北京豐臺區靛廠路52號西府蘭庭北門

以上視頻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眾韻琴茶整理此文章目的在於方便學習與交流,如有問題請您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當代琴人 丁承運
    文化部在組織申報材料時,丁承運是主要的文獻提供者之一,文獻中以較大篇幅介紹了丁承運演奏的上古琴曲《神人暢》。丁承運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學者與琴、箏演奏家,學界評價其演奏「雄渾高古,儒雅蘊籍,體現了一位學者與演奏家的完美結合」,為當代最有成就的琴家之一。近年在古瑟定弦及演奏法研究等方面有重大突破,使失傳千餘年之古瑟重新鳴響。
  • 《卿雲歌》
    ③旦復旦:謂光明又復光明。旦,明亮。④明明:明察。⑤弘:大,光大。⑥從經:遵從常道。⑦允誠:確實誠信。⑧論樂:論,通「倫」,有條理、有次序;論樂,器樂演奏整齊和諧。⑨配:祭祀中的配饗禮。⑩遷:禪讓。⑾鼚(chāng):鼓聲。⑿軒乎:翩然起舞貌。
  • 「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原標題:「古琴是古代文人音樂的代表」   本報訊 (見習記者 黃琪奧)12月11日,2013中國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與傳播學術研討會在重慶渝中區召開。以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田青,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丁承運為代表的古琴泰鬥以及40多位全國古琴大家齊聚山城,就古琴藝術的傳承、保護等問題發表見解的同時,還為市民帶來精彩的古琴音樂會。  研討會中,與會專家就古琴發展現狀、普及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蔡德允古琴演奏欣賞——《胡笳十八拍》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它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三千餘年不曾中斷,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是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 陳長林古琴演奏欣賞——《平沙落雁》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它在中國歷史上流傳了三千餘年不曾中斷,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是至今依然鳴響在書齋、舞臺上的古老樂器。
  • 唐健垣古琴演奏欣賞
    唐健垣師承吳宗漢、王憶慈伉儷(梅庵派)及孫毓芹、吳景略等名家學琴,極具個人演奏風格,要求雅、淡、含蓄、和、靜、完整。他曾經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來內地拜虞山吳派一代古琴宗師吳景略先生為師學習古琴,是虞山派的海外傳人。唐健垣自六十年代已彈箏、唱粵曲及南音,七十年代得從「盛獻三盲德」之傳人杜煥瞽師兩人學彈箏自伴唱之術,傳地水南音「口唱、左手拍、右手彈箏」三合一之藝於一身。
  • 如何欣賞古琴音樂?
    因此,雖說古琴意趣半在吟猱,但用之不當,反成害物。明白這個道理,古琴音樂欣賞就能大致分出優劣了! 析題 開場提到了我們以為可以通過辯音、析題、識派和介入來欣賞古琴音樂。現在就是說析題,琴曲欣賞要注重分析作品的審美內涵。 古琴藝術美學規範,大致不出道家的「清、微、淡、遠」和儒家的「中、正、和、平」,大凡古琴作品都可以在儒、道二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脫離古琴作品的美學內涵來談琴曲欣賞,無異於亂點鴛鴦譜般滑稽。
  • 管平湖古琴演奏欣賞-《獲麟操》(音畫)
    管先生琴藝精湛,曾得「九嶷派」楊宗稷、「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鶴鳴等名琴家之真傳,他能博取三派之長,並從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融會貫通,不斷創新,自成一家,形成近代中國琴壇上有重要地位的「管派」;二十八歲回蘇州遊天平山時,幸遇琴藝高超的悟澄和尚,經悟澄指教,琴藝大進;後他又向山東秦鶴鳴道人學會了川派《流水》,從此名聲大震;他的演奏風格渾樸、剛健,音樂表現細膩,形象鮮明,頗具神韻。
  • 唐健垣古琴演奏欣賞-《玉樓春曉》(音畫)
    唐健垣師承吳宗漢、王憶慈伉儷(梅庵派)及孫毓芹、吳景略等名家學琴,極具個人演奏風格,要求雅、淡、含蓄、和、靜、完整。他曾經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來內地拜虞山吳派一代古琴宗師吳景略先生為師學習古琴,是虞山派的海外傳人。唐健垣自六十年代已彈箏、唱粵曲及南音,七十年代得從「盛獻三盲德」之傳人杜煥瞽師兩人學彈箏自伴唱之術,傳地水南音「口唱、左手拍、右手彈箏」三合一之藝於一身。
  • 古琴曲欣賞《關山月》再續千年滄桑邊城夢
    近人有用琴簫合奏的形式演奏此曲,使之更富有詩意,襯託出了深切的懷念家鄉之情。熊雲韻,著名古琴演奏家,首位榮獲全球「華語金曲獎」的青年古琴藝術家,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個人專輯被列入古琴申遺十周年大師集系列專輯中,熊雲韻的代表曲目《廣陵散》獲頒世界金獅獎演奏最高金獎,獲全國古琴大賽金獎。《琴氣廣陵散》獲全球華語金曲獎最佳民樂專輯。
  • 【活動】讓全世界震撼的古琴演奏登陸溫州,小布送票10張!
    他,便是著名古琴演奏家、廣陵派傳人陳雷激。溫小布聯合溫州大劇院為大家送上福利,你將有機會免費欣賞一場讓全世界震撼的古琴演奏。只要在小布微信界面回復「抽獎+姓名+手機號」,將有10位幸運網友各獲得小布送出的180元門票1張。
  • 古琴「吟」和「猱」技法詳解
    猱:得音之後,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下後上,先大後小地來回滑動兩三次,仍回到得音的位上。動作範圍稍大,但不得超過三分。指法取勢要方,或直上直下。  許光毅《怎樣彈古琴》  吟:在左手指按彈得聲的音位上,左右往來分餘,動蕩有聲,約四五轉,仍即歸本位定吟。以圓湛飽滿,仿佛吟哦,方有音韻。
  • 古琴演奏如何做到「天衣無縫」?
    》國琴網曾經與琴友們分享過彈奏古琴的「超前感」問題,「超前感」的修養是彈奏古琴者必備素質,是發揮內在感情使彈奏表裡結合的連心鎖。但是在演奏時,僅僅擁有思想上的超前感是不夠的,如果想要做到「天衣無縫」使樂句清澈流暢,還需要建立一種緊迫感。彈奏時,思想上有了超前感,一般技法可以做到手隨音走,如遇有急促樂句或必須在十六音符上表現的指法,如:(豆)、(急撞)、(掐起)等。
  • 欣賞古琴音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作為古琴文化的傳習者,正麟整理出幾種欣賞古琴曲的方法,以供琴友參考:  1、與古典文學結合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詩詞歌賦,對古琴和琴音都有諸多描寫,有的樂曲就是根據文人詩詞創作。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在民眾傳承中非常廣泛。我們在古琴音樂的初學中,若結合到這些傳誦度較廣的詩詞,就更易於接受。
  • 龍人古琴研究院師資團隊
    、斫琴家謝建東擔任院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演奏技藝傳承人張錦冰擔任副院長。董文靜龍人古琴研究院講師武漢音樂學院古琴碩士,師從丁承運教授。;曾赴臺灣、新加坡交流訪問,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演講並接受當地電臺音樂節目專訪;在由著名作曲家張金挺(悟明)創作的《大愛妙音》專輯中擔任古琴演奏。
  • 精彩回顧|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陳宜外帶你領略古琴魅力(內含視頻)
    5月28日晚八點,武漢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陳宜外在我們的直播中,帶大家一起認識古琴,賞析琴曲。古琴藝術是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因其歷史悠久、文獻浩瀚、文化深厚、曲目眾多、影響深遠被世人所珍視,被譽為「哲學性的藝術」。在中國傳統音樂研究領域,「琴學」是一個悠久而又延綿未絕的特殊門類。
  • 古琴的前世與今生:喬珊琴韻 ——訪著名作曲/指揮家關乃忠先生、古琴演奏家喬珊女士
    由一場音樂會,來欣賞品讀古琴之「古」與古琴之「今」。
  • 九韻樂器——欣賞古琴音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怎麼才能讓古典音樂愛好者輕鬆領略古琴的魅力?小編整理出幾種欣賞古琴曲的方法,以供琴友參考: 1、與古典文學結合 古代文人士大夫所作詩詞歌賦,對古琴和琴音都有諸多描寫,有的樂曲就是根據文人詩詞創作。這些膾炙人口的詩詞在民眾傳承中非常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