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年,浩浩蕩蕩的春節檔也即將落下尾聲,與院線50億票房相反的是,雖然網大近幾年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步,但從今年過年的情況來看,網大依舊沒有迎來所謂的春節檔。
在愛奇藝上線的《龍門驛站》系列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大年初一當天一口氣上線了10部,《龍門驛站之嚎月》《龍門驛站之奇緣》《龍門驛站之新嫁衣》《龍門驛站之太陽花》等,但市場反應卻不容樂觀,其中播放量最高的《龍門驛站之旱天雷》也僅為67.9萬。
雖然播放量慘澹,但鸚鵡君卻注意到了它的新排播形式——網大劇集化。
網大劇集化指的是一部網絡電影在一段時間內以分集的形式上線。
眾所周知,網劇的造星能力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而網大因為上線時間較短,在熱點、發酵力上遠不如網劇,除了少數超級爆款,大部分網大上線超過一個月基本就被觀眾遺忘了,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網大劇集化」這一模式逐漸形成。
2017年度首周播放量的Top10影片中的《總裁在上》《魔遊紀》以及出海網大《殺無赦》都遵循著一樣的結構方式:每一部都有一定的獨立情節,同一天或隔一段時間推出分集,所有電影組成一個系列。
《魔遊紀》第一部於2017年3月17日上線,此後每兩周一部,以近乎周播的方式,兩個月內將六部作品全部上線,第一部播放量近乎一億,高播放量助推了「網大劇集化」這種新排播模式的發展。
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系列網大,火一集出一集,或者拍完一部放在市場後開始著手第二部,「網大劇集化」在開拍時就已經確定好了分集結構,拍攝進度、劇情設定基本都是遵從劇集的模式來的。
相當於圍繞IP展開的品牌建立,通過周更的方式維持較長時間的熱度,加深觀眾印象,培養忠實受眾,幾個月的時間也能為平臺拉新不少會員,從而達到精品系列化的效果。
此後《總裁在上》《將軍在上》等網大逐漸縮短每部的間隔時間,由兩周變為一周、兩天。去年在愛奇藝上線的首部出海系列網大《殺無赦》,以三部的數量,一天內全部上線。
根據愛奇藝算法的推薦,在點擊新片後,會自動推薦同名影片,時間間隔越短越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根據這兩年網大系列IP影片的播放量和分帳情況也可以驗證這一點。
更緊密的時間避免了觀眾的熱度被空檔期澆滅,所以最後呈現的分集整體上聯繫也更密切,在培養觀眾黏度上很有優勢,保證了後推出的續集也有千萬級播放量。
對於製片方來說這種採用網劇的播出形式和網大的分帳方式,幾部下來也可以將收益最大化,而對於各大平臺來說,幾部打包下來的會員吸金量基本可以與平臺保底或聯合投資成本持平,甚至會獲得更高收益。
通過這幾部系列的綜合表現來看,「網大劇集化」這一新模式似乎正在被市場所接受,在平臺的推動下,或許會成為未來網大的一大中流模式。
《龍門驛站》由著名導演潘文杰執導,鬼才導演王晶監製,馮紹峰、張智霖兩大男神小鮮肉的同框演繹;正值顏值巔峰的王麗坤、文頌嫻實力派的爭奇鬥豔;金像影帝林家棟整容式出演以及劉家輝、莫少聰等一眾老戲骨也精彩加盟不論從哪個姿勢看都是一部不會撲的電影。
但奈何《龍門驛站》是一部復映版的系列網大,從近幾年的市場反應來看,大部分重映電影都沒能達到預期效果,只有少之又少的作品能名利雙收,實在是一個高風險的生意。
拋去重映這件事不談,《龍門驛站》撲街另一大方面也在於排播模式的錯誤使用上。
無論是網劇網大化,還是網大網劇化,都會成為網絡視頻內容之間轉化的趨勢,毋庸置疑,採取3部以上的集中上線,得到的關注一定會遠高於單片,不過雖然「網大劇集化」模式可借鑑,在劇集數量上卻並不是越多越好。
鸚鵡君之前說過大部分觀眾看網大的時間都比較零散,一般是上下班的地鐵、公交上或者中午吃飯時間,一天內看視頻的時間有限,一下放出10部相似的作品,會對觀眾起到一個分流的效果。
而且數量過多就意味著風險增大,雖然「網大劇集化」能保證觀眾的忠實度,但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如果其中一部被觀眾嫌棄,那麼在口碑的反向連帶效應下,剩下9部再想在市場上有些表現就十分困難。
好在《龍門驛站》是重影版,不需要太高的投資,相應對市場的壓力就小,所以愛奇藝才敢一口氣上10部,而對於正常拍攝的網大來說,10部的體量實在擔待不起。
另外,《龍門驛站》在劇情上並沒有太強的連續性,雖然人物相同,但一部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影片末沒有設定任何懸念,觀眾對下一部的期望不高,可看可不看。
觀察《魔遊記》《殺無赦》等劇集化排播的網大,每一部故事間都有著很強的聯繫,只有勾起了觀眾對下一部的好奇,才能將系列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網大劇集化」的排播模式也有存在的意義。
就目前來看,想玩好「網大劇集化」,劇集量一定不能過多,還得「部部帶感」,無疑是對製作方們的一大考驗。
【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
de
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同步入駐
●
今日頭條 百度百家 一點資訊
知乎 豆瓣 網易 騰訊 搜狐
各式合作,發送【姓名+來意+聯繫方式】後臺勾搭
或直接致電鸚鵡君:010-622316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