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吾兒勿忘》獲評「D20 優秀系列紀錄片」
撰文 | 姜雨婷
編輯 | 迦沐梓
2018 年 10 月 20 日晚,第二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閉幕式暨優秀紀錄片分享會落幕。大會現場,騰訊新聞聯合出品,範儉、餘潤澤導演的系列紀錄短片《十年:吾兒勿忘》獲評「D20 優秀系列紀錄片」;騰訊新聞聯合出品的紀錄長片《愛過》獲評「IDF最具潛力發展計劃」。
汶川地震已過去十年,部分失去孩子的父母選擇了再生育。悲傷能否撫平?生命能否替代?親情能否轉移?範儉用一系列紀錄片——《活著》《十年:吾兒勿忘》《愛過》,試圖呈現這些複雜的心理和情感。
2009-2011年間,作為紀錄片導演的範儉在四川都江堰拍攝震後失去孩子的家庭,結識了葉紅梅祝俊生一家和其他一些人。2008年的地震中,葉紅梅祝俊生失去了女兒祝星雨,紀錄長片《活著》講述了葉紅梅夫婦的艱難再生育之路。
△ 紀錄片《活著》海報
《十年:吾兒勿忘》則圍繞葉紅梅祝俊生一家和其他四個震後再生育家庭,講述親情的重建。
震後十年,對女兒沉重的負罪感壓得祝俊生喘不過氣,也讓他與兒子川川的關係一度十分疏遠。在再生育家庭中,這種糾纏在過去與現實間的情感矛盾並不少見。除了祝家,在劉莉、馬軍、其他人身上也均有體現。一面是嗷嗷待哺的新生命,一面是揮之不去的過往。
另一個方面,年幼的孩子們在面對素未謀面的親人,面對父母態度時的反應也耐人尋味。對於母親日思夜想的姐姐,劉莉8歲的女兒恩恩曾說,她只能「想起」,卻不會「想念」。
這群孩子在大地震的歷史背景下出生,卻註定一到來就背負起與常人不同的命運,這或許已經是一種歷史語境下的「不公平」。
△ 系列紀錄片《十年:吾兒勿忘》海報
第三部《愛過》將視線聚焦,繼續關注葉紅梅祝俊生一家。
隨著川川去年上了小學,葉紅梅祝俊生一家的親情、父子關係,過去一年多發生了很多變化。在這個家庭裡,年幼的生命是一個巨大的變量,範儉想通過這個變量,在兩年或者更長時間維度下,觀察他們如何真正建立起一種家庭情感和家庭價值。
另一個家庭的加入為影片注入更多張力。尤哥八年前與祝俊生一家在同一家醫院做試管嬰兒,但命運的軌跡卻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在經歷(試管嬰兒)手術失敗後,尤哥收養了一個孩子。
如果說《十年:吾兒勿忘》是多人物、多個家庭散點的、切片式的關注,《愛過》則是一個更長時間內,對人物更深入、更集中的拍攝。純粹的紀錄式影像與唯美的意象化鏡頭交叉,結合更符合紀錄電影的試聽語言與拍攝方法,《愛過》提到的問題不僅針對家庭內部,更是社會性的,呈現出更為寬闊的時代語境。
《愛過》歷時一年半拍攝,目前進度過半,未來還需一年多時間完成。
△ 範儉導演、騰訊新聞聯合出品的紀錄長片《愛過》獲評「IDF最具潛力發展計劃」
「一部紀錄片就像是從生活中攫取的一瓢水,它不是生活這無邊之水的全部,但又確確實實來源於生活。他們生活中的這一片海,有時晴,有時雨。」從《活著》《十年:吾兒勿忘》到《愛過》,範儉將鏡頭探入和收藏的,是那些或許會被永遠掩埋在時間中的掙扎、痛苦與愛。
以下是《十年:吾兒勿忘》期間,對導演範儉的採訪,另附第二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完整獲獎名單。
傷痕下的親情重建
穀雨:為什麼會有做《十年:吾兒勿忘》系列紀錄短片的想法?
範儉:2011年拍完《活著》,我一直在想這些家庭、這些孩子是否會有新的故事,去年5·12前後又回到都江堰,更是印證了我的想法。
我一開始接觸的還是葉紅梅一家(《活著》主人公),發現這家人之間的關係很微妙,尤其父子間更是一種微妙、疏離的關係,我認為這可以發展出新的故事。起初是有一個長片的計劃,但又發現不同家庭有不同層面的故事,就想用短片的形式來展現它們。
△ 《十年:吾兒勿忘》系列紀錄片,第一集《吾兒勿忘》完整版,講述葉紅梅、祝俊生和川川的故事
長片也會繼續拍攝,但是會深入到某一個或兩個家庭中。我是想用震後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去觀察這些家庭和新生命的成長變化歷程。到地震二十年左右,這些孩子可能長到十七八歲,會有強烈的主體意識了,他們將如何理解並反思身上所背負的東西,我想那時會有第三部作品。
穀雨:《活著》的側重點是震後的情感傷痛,十年後再度將目光投向再生育家庭,《十年:吾兒勿忘》最想展現的是什麼?
範儉:最想關注的有三點,最核心的一點是新的親情如何建立,再者就是父母在新生命與舊生命之間那種糾結的情感如何擺放,第三個層面就是在震後十年的時間裡,像吳哥這樣的男性,他們是如何走出傷痛的。最根本的一個層面還是親情的重建——如何在這樣一個局面、一種背負下去重建情感。
在目前這個節點,父母對過去的態度,對歷史的態度,對逝去孩子的態度,在再生育孩子那裡都會有反應,這在這個系列裡可以清晰地看到。
穀雨:從某種程度上說,如今再讓這些家庭回憶往事是在揭開傷疤,做這些故事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範儉:於我來說,最大的意義是「不要忘卻」。歷史需要一直記取,因為痛而去刻意遺忘,這不是我的態度。當然,這也要看拍攝對象的態度。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和我有共鳴,有些家庭很拒斥拍攝,拒斥回憶,這讓我們的到來有些尷尬。
我也曾一度自我懷疑——人家都不願去回憶,我們又為何要記住?但像葉紅梅、吳哥、劉莉這些人,他們在對待歷史、對待過往上和我是有共鳴的,我很感謝他們。
痛苦是人生的一個層面,人生還有很多層面,正如吳哥在故事裡所說,這是一個大歷史,從理性的、思辨的角度,他不願去忘記。
如父如母
穀雨:四集故事的側重各有什麼不同?你覺得哪一集或兩集最能達到你期望挖掘和表達的深度?
範儉:應當說每集故事都各有其維度。第一集是整個家庭的關係,尤其側重父子關係;第二集就是典型的男性視角,傾向於吳哥;第三集注重女性的角度,著力表現兩位母親如何處理與兩個孩子的關係;第四集又是很特殊的家庭。
葉姐一家(《吾兒勿忘》)是我比較經典的人物驅動敘事,以戲劇推動為主,但它有時戲劇性有餘,理性不足。吳哥這集(《十年與一日》)理性層面的思考就比較深入。
△ 《十年:吾兒勿忘》系列紀錄片,第二集《十年與一日》完整版
至於《想起,想念》,我想在女性層面上做深,在劉莉這個人物身上投入不少筆墨。而《站起來,走下去》裡,魯哥一家人物身上的正能量、光彩打動了我。如果它只是苦難,只是悲慘,那我是不想做的。
穀雨:四集故事中,有兩集的著重點放在父親身上,表現了他們身上深沉的情感,很糾結動人。相較於更易想到的母子關係,為什麼會選擇父親、男性的視角?
範儉:我的片子關注女性比較多,從這次的拍攝可以看出,很多女性其實是通過生育走出了困局,但男性不同,男性無法僅僅因為生育而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因而我希望透過一個男性的視角來解讀這個問題。
另外,我剛開始接觸葉姐家時,就強烈地感受到了父子間的戲劇張力,再加上這個父親身上背負的沉重過往,讓我覺得這個人物很豐富,很立體。
至於吳哥,這個人物很有味道,他看似超然、理性,內心卻十分細膩。他會和店鋪裡的花貓、蜜蜂、蜘蛛、燕子互動,這種反常,這種超越世俗生活的有趣讓我驚喜。
△ 《十年:吾兒勿忘》劇照,吳哥的小動物們(橫劃查看更多圖片)
穀雨:第三集故事是女性的視角,你覺得母親視角與父親視角相比有什麼不同?
範儉:關注母親內心這一集首先是劉莉。初見面時,她就告訴我她給姐姐和妹妹分別寫信,用信件的方式來達成一種看似「無法抵達」的交流,這種情感太複雜、太特別了,這超出了我的想像。然而,單獨做劉莉的故事在視覺和內容上還是缺少一些維度,我最後就決定把她和另外一個母親的故事剪到一起。
同時,在這一集中,我也試圖探索孩子的內心,談到姐姐,恩恩說,只會「想起」她,不會「想念」她,但另一方面她又會考慮媽媽的感受,將姐姐描繪成天使。兩個孩子都是如此。
△ 《十年:吾兒勿忘》系列紀錄片,第三集《想起,想念》完整版
穀雨:無論從結構還是內容來看,吳哥這集故事都比較特別。《十年與一日》這集是如何構思的?是否受到一些電影或文學作品的啟發?
範儉:拍攝紀錄片有趣或者說有挑戰性的一點就是——過程未知。吳哥這一集開始的主角其實並不是他,但因為一些外力因素,最終反而把重心放在吳哥身上。
吳哥是一個超級按部就班的人,他每天固定6:30出門遊泳,7:30開店,天天如此。對於拍攝如此單調的生活,我有過懷疑,後來發現這樣的重複是有意義的。面對苦痛,吳哥有自己的一套處理方法,他用一種單調的、日常的重複去緩解、梳理疼痛。
△ 吳哥開在平武巷的雜貨鋪,就像他一個人的寺廟,已經開了18年。攝影 | 於卓
我們拍攝紀錄片其實是在接觸不同的人生觀。在拍攝過程中逼著自己去發現,去產生新的思路,這反而是一種挑戰,一種收穫。
至於其他作品對我的啟發,其實是有的。有一部電影叫做《帕特森》,是講一個寫詩的公交司機。賈木許拍了他七天,每天的生活都是重複的,但生活小細節、小情調卻不盡相同,這給了我啟發。
不公平的「背負」
穀雨:在這幾集紀錄片中,父母內心的傷痛其實影響了他們對現在孩子的情感付出,這種情況在再生育家庭中普遍麼?這是否構成一個較大的隱憂?
範儉:從我接觸的家庭來看,這比較普遍。比如我接觸到的另一個家庭,母親在地震後患上抑鬱症,會不時有比較狂躁的情緒。她非常愛自己逝去的女兒,後來生下兒子,有時會難以控制地將情緒發洩到兒子身上,造成兒子身上也出現暴躁情緒。當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會這樣,但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
而片中的祝家,父子關係是起起伏伏的,他們的關係並不總是不好。就像影片後半段所呈現的,在運動會期間,父親主動地接近兒子,那幾天他們的關係是有改進的。今年,川川的性格也越來越外向,比以前更愛說話了,也可以和爸爸開玩笑了。
△ 《十年:吾兒勿忘》劇照,運動會上的祝哥和川川
穀雨:四集故事播出後,觀眾有很多反饋,其中很多人對再生育家庭對待新生命的態度感到不解、揪心,認為這是對新生命的不公,怎麼看待這種評價?
範儉:我並不認為能夠做到一個所謂的「公平」成長。任何人都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來到這個世界的,比如說餘秀華,難道腦癱是她願意背負的? 這也不公平。其實生命在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背負了來自家庭、父母和歷史過往等的各種限制。
作為一個拍攝者,我並不想過多地去評判父母們的態度,我試圖去理解它,呈現它。其實大多數去評判他們的受眾並沒有親歷過這一切。如果經歷過這些痛苦,或許就很難再輕易下判斷了。這些情感的矛盾其實是大災難造成的長久心理影響,不是他們想改變就馬上能改變的。當然我覺得片子能激起這些討論,反思,是很有價值的。
不傷害小孩,這是底線
穀雨:這些故事的時間跨度很大,你在拍攝完《活著》後又去過都江堰幾次?其間和這些家庭保持著怎樣的交流?
範儉:我們在2011年拍完《活著》後一直和葉姐家有聯繫。2012年和2013年也去了四川,後來在微信上一直互動,從朋友圈裡看到川川的變化,讓我偶有驚奇,這些也是促使我再去拍攝的契機。
吳哥家剛生完薇薇時我們也有過去,看著小到如同貓一樣的早產兒,我們非常震動。他們都是我在拍攝《活著》時就接觸到的家庭,一起走過了一段很坎坷的路,是有感情的。再比如馬軍,她對我非常信任。這次拍攝期間,她身體很不好,但還是接受了我們的拍攝,這些都是長久情感的積澱。
穀雨:對。尤其從祝哥一家的故事可以看出,他們對你非常信任。如何做到讓他們如此坦誠?同時,將鏡頭如此親密地探入到這一家人的生活中,是否有覺得不妥的時刻?
範儉:簡單來說就是長年累月的感情。如果你的交情是一個月那就是一個月,如果是十年那就是十年,來不得半點虛假。我對他們而言就像兄弟。當然,他們夫妻的性格也比較外化,傾向於去表露自己的情感。
其實這種信任對於我們來說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負擔。你不能把他的敞開百分百地去呈現,很多時候你需要為他考慮。比如祝哥和川川的父子關係,有時候會不好,但不好到什麼程度,需要呈現到什麼程度,需要去拿捏。《吾兒勿忘》在結尾其實展現了父子間關係的改變,是比較溫情的,有先抑後揚的意思。
△ 《十年:吾兒勿忘》劇照,和川川一起跑步的祝哥
穀雨:怎麼去拿捏這個度?如果某些時候真實的情況就是很極端、很殘酷呢?
範儉:一部紀錄片就像是從生活中攫取的一瓢水,它不是生活這片無邊之水的全部。我舀的這瓢水,它肯定是按照我的意圖來舀的,但又確確實實是來自他們的生活。這其中肯定會包含創作者本身的主觀意圖,我的人生觀、人生態度和期待會滲透在其中。
穀雨:對於拍攝對象,紀錄片導演既是拍攝者,又是朋友。在與被拍攝者的關係處理上,是否面臨過某種道德困境?你覺得建立一種怎樣的關係是適宜的?
範儉:是朋友關係,又是工作關係,這兩種關係糾結在一起,在某些時刻確實會面臨兩難。這次的拍攝中還沒有出現十分極端的困境,但以前拍攝餘秀華時面臨過。在她特別痛苦的時刻,她不希望我繼續拍攝,但作為導演我知道我應該拍,這確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對於這個項目,我們目前的底線是不能傷害孩子。在片子中對父母,對某些關係和矛盾的呈現上不能傷害到小孩,這是一個底線。
△ 《十年:吾兒勿忘》第三集《想起,想念》花絮,牛牛(左一)和範儉(左二)在拍攝現場。攝影 | 於卓
穀雨:整個系列在情感和影像的把握上非常細膩、深沉,你是如何去把握這種基調的?
範儉:這是我一直以來追求的一種風格。舉個例子,在拍攝吳哥的部分,其中好幾個段落是沒有採訪、沒有對白的,是靠影像去積累、展現這個人物。劉莉的部分也有不少設計感的場景,比如說織毛衣,剪輯師最後通過蒙太奇的手法將它們剪輯進去。這些細節強調的是情緒的張力,它不需要語言去說出來,而是一種情緒的流動。
再比如結尾的部分,水漫出堤壩暗合了人物感情的流淌,這些空鏡不是單純的空鏡,而是一種傳達人物情緒的電影語言。再像是深夜吳哥巷子裡的風、樹葉,這些空間和小動物都是有情緒的,是創作者基於對人物的感受,用鏡頭去表達的一種情感。
穀雨:再回過頭來看這四部短片,你有什麼遺憾麼?
範儉:一個遺憾就是體量小了一點。其實各個家庭的故事很多,但基於我們的時間和其他一些限制,我們只能做四集。然後就是人物的故事不太平均,有些故事比較精彩,有的稍微遜色一點,這個也是事實。當然,這也是在系列片拍攝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其他總的說來就沒有什麼遺憾了。
△ 《十年:吾兒勿忘》劇照(橫劃查看更多圖片)
穀雨:長片《愛過》的上線周期是否有考量?
範儉:明年五月是地震後的第11年,川川8歲,這個時間點恰好是祝星雨去世的時間點。在這樣一個時間點,會集合思念、擔憂,和孩子本身的成長變化,也是影片考慮結束的時間點。
(《十年:吾兒勿忘》由騰訊穀雨計劃支持,騰訊公益、騰訊新聞出品。點擊「閱讀原文」,查看系列合輯。)
關於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
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 /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簡稱「IDF」)是由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與中國美術學院聯合主辦的國際專業紀錄片盛會。大會以「I Documentary Fact,我紀錄事實」為學術宣言,倡導紀錄片回到真實本源、回歸人文關懷的正能量價值觀,是集紀錄片評優、創投、論壇、工作坊於一體的紀錄片學術平臺。
2018 第二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完整獲獎名單
IDF 優秀紀錄長片:潘志琪《二十四號大街》
D20 優秀紀錄短片:趙亮《孤寂的聲音》
D20 優秀作者:尹載皓 馬爾特·沃爾《信》
D20 優秀系列紀錄片:範儉 餘潤澤《十年:吾兒勿忘》
IDF 評委會特別推薦:埃利亞斯·萊昂·西米尼亞尼《阿頌塔之死》
IDF 評委會特別關注:陸慶屹 《四個春天》
IDF 最具潛力發展計劃:範儉《愛過》
IDF 優選提案:許慧晶《棒!少年》
IDF 優選提案:董雪瑩《煉愛》
運營編輯 | 郭禕
校對 | 阿犁
運營統籌 | 迦沐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