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喜迎「芯」突破!又一知名企業發力,成功掌握關鍵技術

2020-12-22 家樂說世界

「文|家樂(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旅遊不在乎終點,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還有那些美好的記憶和景色。

國產晶片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難以攻克的一大難題,本著「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僥倖心理,一直以來我們在晶片上也是沒有投入太多。在晶片製造的領域,全世界多年來其實都在沿著同樣的道路前進,因為美國掌握著相關的技術,但現在中國成功利用新的工藝製作了新的晶片,加工工藝另闢蹊徑,這意味著如果中國未來的技術達到了可以生產更高製程晶片的程度。

由於我國在半導體晶片領域的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較為薄弱,再加上國外技術的封鎖,所以我們遲遲都沒能自主生產出先進的晶片來,而國產科技企業生產所需的晶片也幾乎都是依賴於從國外進口而來,這就造成國產科技企業的發展很容易被人卡脖子,像華為公司被打壓以後,就給我我們敲響了警鐘,國產科技企業的發展要想不受制於人,就必須要自主研發和生產晶片才行!

華為目前已經擁有了全球最頂尖的晶片設計公司海思半導體,阿里巴巴也成立了平頭哥半導體公司,所以其實中國公司一直在晶片領域努力著,不僅如此,華為目前已經開始將研發力量往晶片製造領域傾斜,甚至也在嘗試通過其他途徑來迂迴跳過光刻機的晶片製造瓶頸。近日根據媒體報導騰訊科技有多項專利信息被曝光,其中有一條非常讓人遐想,那就是量子晶片、量子處理器以及量子計算機!

不僅華為開始發力,而且中國科學院院長也宣布,中國晶片製造領域最關鍵的設備光刻機將被納入下一個科學研究計劃清單,這表明中國已經開始注重國家科研力量來突破晶片製造的瓶頸。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激發出了中國芯的自研夢想。對於美國強加的晶片壓力,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說,美國目前正在迫使中國完成晶片的自主研究,一旦中國真正實現晶片自給後,將完全不會懼怕美國。

同時,中國聯通不斷創新,強化營銷能力,建立新直播體系,提升端到端技術、大數據解決能力以及自主定製創新能力,拉通終端資源,快速實現終端商業化規模化落地。中國聯通與紫光展銳戰略合作,共享5G晶片平臺,共建5G新品生態,聯合創新研發,攜手推出了首款千元5G CPE VN007和首款支持完整3GPP標準化網絡切片的eSIM類終端5G CPE VN007+,助力千行百業加速邁入萬物互聯的智能社會。

儘管和國外水平有差距,但落後的功課我們已經在補上,不但能補上功課,華為遇上的問題或將迎來轉機,紫光國芯這次帶來的晶片突破,可以作用於華為電腦顯卡領域。了解的人都知道,華為電腦臺式機採用的晶片平臺是自研的鯤鵬920S晶片,紫光的這次技術突破,將會對國內市場目前基於PC端產品的生產線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在PC端的顯存領域也要跟上步伐,我們堅信只要一直努力下去。

風雲莫測的市場帶給時代的波動太大,實際上這樣的風浪有多大,我們乘風破浪的決心就有多高,不是嗎?這真的是一個充滿刺激的時代,與強敵戰鬥,與自己戰鬥,才是人生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中國IC風雲榜技術突破獎候選1」上海南芯:用「芯」管「電」
    【編者按】2021中國IC風雲榜「年度最佳技術突破獎」徵集現已啟動!入圍標準深耕半導體某一細分領域,從技術產品主要性能和指標(20%)、技術突破創新性(30%)、應用市場(20%)、銷售情況(30%)四個維度進行。
  • 國產芯也能突破5nm技術:但要掌握3項技術
    【1月5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晶片和作業系統一直都是全球科技產業中,最為核心的一部分,無論是我們日常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還是汽車等各種設備,內部都擁有晶片產品,但全球能夠掌握高端晶片研發技術的企業更是寥寥可數,在晶片設計領域,目前只有三星、蘋果、華為、高通發布了5nm工藝晶片產品,而在晶片製造領域
  • 攻克兩大關鍵難點,中國芯再迎突破,國家制定的目標有希望了
    而讓華為無奈的是,當下的困境用錢都解決不了,國內半導體沒有代工能力,有代工能力的企業都被美的技術所幹預。很明顯,擺在華為面前的就只有兩條路。一個是等待時機,等到美自己撤銷晶片禁令。因為對晶片供應各種阻撓,美半導體行業的損失達到了萬億。另一條路,華為走自研晶片的道路,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 晶片領域遭遇西方掣肘,「中國芯」邁出關鍵一步,打破國外壟斷
    天樞處理器的發布就代表著我國的自主研發晶片的技術又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打破國外晶片技術領域壟斷的最重要的一步。意味著我國的晶片不再需要依賴於西方國家。在21世紀,科學技術離不開科技的創新。只有掌握了核心的技術才會在競爭中站穩腳跟。全球發展半導體晶片行業時,如何製造晶片一直是各大加工廠商的核心秘密。
  • 國產光刻機突破22納米,「中國芯」正加速前進
    不過,付出都是會有回報的,在我國科研人員兢兢業業的努力之下,中國的晶片找到了新的突破。要想衡量晶片製造技術,就要看晶片能在多長波段的光線下刻製成電路,如果波長小的話,晶片也就會小,那麼同樣的體積,就會產生出更高的效能。
  • 中國芯傳來捷報,國產光刻機打破技術封鎖,沒有ASML照樣獨立自主
    大家都知道,在全球科技發展史中,我國一直都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即便在科技強國的道理下,我國在通信、網際網路等層面的發展程度已經超過了歐美國家,但最為關鍵的晶片,我國企業依舊受限於人。要知道,晶片作為電子產品的核心零件部分,直接決定了產品的性能,所以在缺乏晶片技術的情況下,也使得我國龐大電子產業結構不可避免需要面臨風險。在一般情況下,晶片當前普遍被應用在通信、航天、醫療等重要領域,由於做工和對精細度的要求較高,因此科研實力較為薄弱的公司,很難在晶片技術上實現突破。
  • 中芯國際等企業列入實體清單,標誌著中國高科技企業群體性湧現
    可謂針鋒相對,但相比川普中美企業」雙殺模式「的最後瘋狂,中國的對策顯然更具持久力,中國高科技企業正在批量湧現。此前一日,路透社當報導,有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將在周五,也就是今天,將80家中國企業列入貿易黑名單,其中包括中國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截止目前,已經有數十家中國企業,包括高校和研究所等高科技單位被川普政府列入清單。一批又一批中國高科技企業出現在清單,恰恰說明中國高科技的突破性湧現,中國應該更加支持這些企業的發展,促成進一步的發展。
  • 「中國芯」正式結束中國的無芯歷史
    一、卷首 世紀之交,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是第一批「中國芯」企業紛紛誕生的高光時刻,也是讓國人振奮和驕傲的歷史瞬間。在1999年-2004年這短短的六年間裡,相繼有多顆自主研發的「中國芯」橫空出世,正式結束了中國的無芯歷史。
  • 美國打壓下的「中國芯」如何絕處逢生
    在2020年11月28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上,工信部副部長王志軍表示,「晶片行業出現盲目投資和爛尾項目,前一階段集成電路製造方面的投資也被暴出造成巨大損失,需要規劃和加強監督」。而最為知名的便是2017年創立的武漢弘芯,它雖在2018、2019年連續兩年入選湖北省重大項目,但已於2020年7月傳出面臨資金鍊斷裂導致項目停滯的風險。
  • 中芯國際3nm晶片取得突破,只差EUV光刻機
    要知道,7nm和5nm是現在最主流的高端晶片製程,而3nm則是未來兩至三年內臺積電和三星準備突破的工藝技術。現在中芯國際也掌握了3nm晶片的核心技術,就意味著將來國內大陸的晶片製造水平會迎來質的提升。
  • 掌握髮展主動權 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這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
  • 缺乏核心技術 企業如何強勁「中國芯」?
    但是,李明不知道的是,這部所謂民族品牌手機裡,外殼、屏幕、電池、攝像頭雖然都產自本土,但它的「心臟」——晶片製造,卻並不掌握在這家國內生產企業手中。不止手機產品,類似的還有電視屏幕、汽車發動機這些核心硬體,往往也都是被中國製造企業們「拿來技術」二次加工。缺乏核心技術的研發能力,也是當前中國製造遭遇「弱品牌」危機的關鍵內因。
  • 「中國芯」再次突破!任正非說出「大實話」,華為終於要贏了?
    我國再晶片領域其實是比較落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是一片空白,因為大部分的專利都被外國公司給壟斷了,技術壁壘很難突破。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我們終於有了一些成就,並且開始建立自己的技術壁壘。大家都知道晶片製造是需要光刻機的,但除了光刻機還需要蝕刻機的幫助才可以成功製造晶片,而我國的光刻機比較弱勢,還停留在ASML公司20年前的水平,所以光刻機領域很難突破ASML的技術壁壘。不過我國在蝕刻機上面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樣是晶片製造的關鍵因素,蝕刻機的重要性絲毫不比光刻機差。
  • 他為「北鬥」造了一顆中國「芯」
    這份榮譽的背後,是對北鬥事業飛速發展的見證,是無數「從0到1」的突破,是「多年失敗基礎上累積的成功」,是一顆「中國夢」的種子在紮根發芽……今天,讓我們一探究竟。新增的許多個「第一」,都與衛星導航有著不解之緣——研製成功國內第一塊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多模多頻高精度OEM主板;實現了國內第一臺一機多天線高精度GNSS接收機;是唯一一家在連續三項《中國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應用推廣與產業化項目》北鬥全球系統高精度基礎類產品比測中均入圍前二名的企業……最令王永泉自豪的是,「這些技術裡的一磚一瓦都是靠我們自己堆積,整個板卡的幾十萬行代碼全靠自己一字一行敲出來
  • 拿下兩個核心技術許可,成為全球第二家掌握相關技術的企業 美核...
    拿下兩個核心技術許可,成為全球第二家掌握相關技術的企業 美核電氣突破高端裝備技術瓶頸 2020-12-24 2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突破回收關鍵技術,西方封鎖被衝破,中國豪奪「全球首次」
    眾所周知,中國的發展也是經歷過一段黑暗時期,在之前我們的綜合實力還是有待提升的,當然在很多方面也落後於西方國家,以至於我們在發展的時候受到了很多限制。在很多技術上西方國家對我們進行壟斷,但是這並沒有讓我們停停下發展的腳步,反而給了我們更多的動力,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中國努力發展的成果,突破回收關鍵技術,西方封鎖被衝破,中國豪奪「全球首次」。
  • 中芯國際被列為實體清單,買辦企業可以放棄幻想了
    回應中,10nm以下先進工藝建設有不利影響這個我們很清楚,畢竟用於10nm及以下技術節點(包括極紫外光技術)的產品或技術,美國商務部會採取「推定拒絕」(Presumption of Denial)的審批政策進行審核。那這個短期運營和財務無重大不利影響,中芯國際的回應是打腫臉充胖子的說法嗎?
  • 中芯國際:先進位程全面遇阻,企業內耗何時停止?!
    企業內耗沒有贏家 關於此前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因蔣尚義重回中芯國際而辭職一事,現有消息為梁孟松認為中芯國際此舉是不尊重、不信任他,故此辭職蔣尚義退休,臺積電卻引入英特爾前先進技術研發協理羅唯仁,並讓梁孟松的升職競爭對手孫元成做梁孟松頂頭上司,還將梁孟松調離研發崗位。此後梁孟松入職三星,三星還為梁孟松「匹(挖)配(來)」臺積電的研發人員。 在前同事的配合下,梁孟松入職三星後,直接從28nm跨過20nm成功研發14nm製程,早於臺積電半年成功突破14nm技術。
  • 一村資本夥伴縱慧芯光入選CB Insights 中國晶片設計企業榜單
    國際科技研究機構 CB Insights日前首次發布中國晶片設計企業榜單,一村夥伴縱慧芯光(Vertilite)入選。CB Insights中國團隊依據DPTC體系(Depth、Popularity、Tendency、Collaboration),從四個維度全方位評估企業的自身實力、外界態度、發展趨勢和合作表現。
  • 每經專訪弘信電子董事長李強:企業要掌握核心技術,不做頂著高科技...
    另外,柔性傳感器業務也正在發力,弘信電子已成為國內柔性壓力傳感器最重要的供應商。在李強看來,目前,FPC業務迎來了國產化替代的歷史性機遇。因此,即便是在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下,公司仍然大舉擴產。李強認為,高科技企業的競爭主要靠研發實力、產品品質及技術水平,接下來將繼續大力投入研發,以研發驅動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