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玩實驗室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酷玩實驗室
微信ID:coollabs
川普的偶像是裡根。
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對裡根的敬意。還經常在推特,曬自己和裡根的合照。
1980年,裡根競選總統時的口號是「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8年後,他在離任演講中講到,「我重塑了美國山巔之城的地位」。
裡根覺得他完成了自己的承諾。
2016年,川普在競選總統時,同樣喊出了「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2019年,他將競選口號改成了「Keep America Great」。
從「再次偉大」到「保持偉大」,川普也覺得自己完成了承諾。
不過在這期間,也有不那麼「偉大」的瞬間——比如那家叫做華為的中國公司,好像還「活得不錯」。
於是,美國商務部長羅斯說了這樣一段話。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
「華為用到的美國技術和零部件太多了,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了威脅,所以去年我們把它列入了實體清單。
然後華為聽話了,降低了美國零部件和美國技術的比例,不是國產自研,就是採購日歐等地的零部件。
但這種行為是在『破壞美國基於國家安全而採取的限制』『不是負責任的全球企業公民的行為』。
所以美國要升級制裁的力度。」
制裁你的時候搞孤立主義,等你熬過了制裁又說你不是「合格的全球公民」。這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The Only Good Indians Are the Dead Indians——西奧多·羅斯福,美國第26任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在任總統。
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印第安人。
同樣,只有倒下的華為,才是「負責任的全球企業公民」。
華為為什麼必須倒?
我們每個人,都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浪潮中或多或少地獲利,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升。現如今,中國想要通過產業升級來帶動經濟的持續增長。
但美國不想。所以華為首當其衝。
事到如今,已經是國運戰的交鋒了。美國歷史上如此制裁、封鎖過的國家只有兩個——日本和蘇聯。
但日本毫無抵抗,就低頭認錯。所以值得中國借鑑的,只有蘇聯。
關於蘇聯解體的解讀有很多。但正如美國現在打壓中國產業升級一樣,美國所有對蘇聯政策的核心,也只有一個,蘇聯的經濟體制有問題。
它的糧食供應大量靠向外國購買,輕工業的發展大量依靠政府補貼,外匯來源大量靠能源出口。
所以只要切斷它的外匯來源,並且使得政府減少對輕工業的補貼,那蘇聯人民的生活質量就會直線下滑,而蘇聯的經濟也會崩盤。
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衍生了美國一系列的操作。
有意思的是,這些操作,在如今的中美對抗上,都能一一對應。
01
美國最先封鎖蘇聯的,也是技術。
1981年1月,在裡根剛剛入主白宮兩天後,他就在總統辦公室召見了新的中央情報局局長。
當時的美國出現「經濟滯脹」,生產停滯,失業率飆升。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應該最先解決經濟問題。
(20世紀70年代的紐約街頭)
但裡根不這麼想,作為美國歷史上最敵視共產主義的總統,在他眼裡,「降低蘇聯的勢力,甚至要比提升美國的實力更為重要」。
而他的摯友,新的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約瑟夫·凱西也認為,「在過去的30年裡,我們一直在遵循規則,沒有越雷池半步。這樣,是無法取得勝利的」。
在這樣的想法下,凱西成了中央情報局歷任局長中,最有權威的那一個——他在白宮有辦公室,可以隨時與總統通話並出入總統辦公室。
而中央情報局收集上來的數據,則讓裡根十分生氣。
1975年,美國出售給蘇聯的全部產成品中,高技術產品佔了32.7%,銷售總額達到2.19億美元。
除卻直接購買,蘇聯還會向中立國購買大量敏感的美國產品,回去拆開了搞逆向工程,重新研發生產。
每一年,蘇聯人都會憑藉這樣的渠道獲取1億個計算機零件,甚至還有生產單元和生產線。
儘管美國政府當時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曾在1979年頒布《出口管理與控制法》。
其中第6條規定:
美國總統不僅可以停止美國的出口,而且也可以停止其他國家的出口。暫停或限制「在美國管轄權範圍內的任何貨物、技術或者其它資料的出口,或者服從美國管轄權的個人所經營的出口業務
但這一方案一直沒有實施,因為美國人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技術,才是蘇聯真正需要的。
總不能把所有的交易都叫停。
而這些交易,極大地降低了蘇聯的研發成本。
以蘇聯航空工業部為例,從1976年到1980年,該部就通過這種方式節約了8億美元的研發費用。
而取得的成果,相當於10萬人1年的科研工作量。
在蘇聯,約有10萬人從事技術文件的翻譯工作。一個個技術被不斷買來,通過研究之後,成為蘇聯的財富。
裡根上臺後,「甄別對蘇聯經濟至關重要的技術」,就成為中央情報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調查期間,有200多家同蘇聯做生意的美國公司為中央情報局的代理人打掩護。他們跟隨在經理們身邊獲取情報。
在中央情報局的努力下,越來越多蘇聯重視的技術和產品被禁止出售。到了1983年,美國出售給蘇聯的全部產成品中,高技術產品只佔了5.4%,銷售總額為3900萬——僅僅為8年前的20%。
同時,美國政府也對獲得美國技術授權的中立國公司發出警告,一旦發現他們向蘇聯出口產品,就對其進行制裁。
1984年,美國成立「戰略技術轉讓跨部門高級委員會」。出口非北約國家的產品,都需要向該部門提供客戶清單,保證這種產品不會被運往蘇聯,這才可以獲得交易許可證。
到了1960年,40%的美國製造商在出口商品時,都需要獲得出口許可證。
蘇聯人買技術的大門,被美國徹底關上了。
萬般無奈之下,蘇聯只要利用各種間諜,去竊取美國技術。
但他們想要哪些技術,早已被美國知曉。
中央情報局說服了好幾處矽谷的小公司,生產有缺陷的主機。這些主機通過蘇聯特工的「努力」,被賣到蘇聯。
還有不少被故意毀壞的計算機晶片,通過中間人被賣到蘇聯。結果導致蘇聯好幾家軍用和民用工廠設備癱瘓。
找出並解決這些問題,又花了蘇聯人幾個月的時間。
此外,在中央情報局的授意下,美國製造商還把報廢的設計宣傳稱「先進設計」,並以高價賣給了蘇聯。
某個不準確的數據一旦進入研發環節,那就很難將它弄出去了。
甚至直至蘇聯解體前夕,仍有蘇聯研究人員在對這些設計進行研究。
在拿到了美國在墨西哥灣使用的近海石油鑽探平臺的資料後,蘇聯人如獲至寶,立即投入大量的資金,試圖模仿美國的設計。
但很遺憾,資料也有問題。
竊取技術,錢會打水漂,有很大的風險。但自研,所需要的資金更多。
蘇聯人只好一次次去賭。
而蘇聯經濟的破洞,也越來越多。
02
美國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減少蘇聯的外匯收入。
蘇聯外匯收入的大頭有兩樣,天然氣和石油,不時還會有點軍火交易。
根據中央情報局的情報顯示,蘇聯的經濟體系對於油氣出口依賴很大,部分時期,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所賺取的硬通貨,佔到了蘇聯全部硬通貨的60-80%。
自從探明「烏連戈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氣田之後,蘇聯就一直想修一條天然氣管道,將天然氣賣給西歐的國家。
經過多次談判後,法國、義大利、西德三個國家同意為管道建設籌措資金,並且以低於市場的利率貸給蘇聯。
而蘇聯需要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向三國每年輸送1.37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為期25年。
1.37萬億立方英尺,大概等於400億立方米。25年,也就是1萬億立方米。
而烏連戈伊探明的天然氣儲備為8.1萬億,足夠這麼輸送200年。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為蘇聯帶來每年320億美元硬通貨的收入——比之前足足增長了30%多。
有了這些錢,蘇聯不僅能維持正常的軍事建設,還能買更多的糧食和技術。
並且,在管道修通後,西歐國家對於蘇聯的能源依賴程度會大大上升,諸如柏林、奧地利甚至能達到100%。
不管以此拉攏還是恐嚇,這無疑都會成為蘇聯在國際上的政治籌碼。
這樣的事情,裡根自然不同意。
1981年12月29日,裡根在電視講話中宣布對蘇聯實施禁運,美國公司被禁止參與參加天然氣管道項目。
有60多家美國公司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與此同時,裡根要求歐洲國家立即停止與蘇聯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合作,並且停止向蘇聯提供石油和天然氣的相關技術。
但這一次,歐洲國家罕見的沒有聽美國的話。
當通用電氣因禁令無法將原定的設備交付蘇聯時,法國政府很快就批准了阿爾斯通「搶生意」的申請,同意阿爾斯通向蘇聯出售設備。
沒辦法,西歐各國正遭受1954年以來最大的失業潮——法國的失業率是9%,西德是8%。
而天然氣管道項目能給他們提供上萬個工作崗位。
為了讓項目繼續進行,他們在北約會議上向美國「妥協」——天然氣管道項目繼續建設,但歐洲國家不能插手和填補美國已經放棄的合同。
歐洲國家本以為這樣「紙面上的勝利」會讓美國政府滿意。但實際上,裡根很生氣。
6月,裡根將制裁範圍從美國公司,擴大到由美國頒發許可證的歐洲公司。
這一消息遭到了歐洲各國的抵制。當時的美國國務卿黑格還安撫了不少國家的重要領導人,「政策裡涉及到的每一件事,都會得到解決的,你們只需要再等等就好」。
但沒過多久,他就被解除職務了。
7月,裡根籤署了一項備忘錄:
美國將繼續對幹擾美國制裁行為的任何人採取強硬手段,那些使用美國許可的技術或者獲得美國信貸補助的歐洲公司,如果他們繼續阻撓美國對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制裁,就要被禁止進入美國市場,並且要對他們進行進口管制。
當然,為了給北約盟友們留點面子,裡根也表示,「將努力以一種前瞻性的方式與盟國合作,開發可供選擇的能源」。
萬般無奈之下,蘇聯只好動用本國力量修建管道。一段時間內,這一項目甚至成為了「蘇聯的曼哈頓計劃」,蘇聯人自豪感被激發了出來。
但在消耗了巨額資源,付出昂貴代價之後,這一項目還是失敗了。
錢沒賺到,還賠了不少。
與此同時,蘇聯的石油也出了問題。
在大量開採之後,蘇聯開採成本低的石油越來越少。為了維持產量,蘇聯每年都要花費大量的資金。
70年代初期,蘇聯每年要花費46億美元,維持油田的正常生存。到了80年代初期,這個開支就飆升到了90億美元。
但美國封鎖了新的開採技術和鑽機,蘇聯只能硬撐了。
也就是在這時,美國暗中聯繫了沙特,要求它增加出油量,降低國際油價。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計算,石油價格每桶下降1美元,蘇聯就少收入5億-10億美元的硬通貨。
並且,每桶石油價格下降5美元,將使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4%。
在向沙特出售了最先進的預警機和毒刺式飛彈(沒有對其他國家出售過)、承諾為沙特王室提供安全保障、承諾沙特王室未來一年美元會貶值(沙特王室許多境外資產是非美元的貨幣)之後,沙特開始增產。
1985年8月,沙特的石油日產量從200萬桶猛增到600萬桶。幾周後,維持到900萬桶產量。
而國際油價,從30多美元直線下跌到12美元。
1986年,沙特將日產量穩定在1000萬桶。國際油價下跌至8美元。
與此同時,蘇聯軍火的買主,伊朗克、利比亞等國家也沒錢了。1986年,蘇聯軍火交易下降了20%。
沒了外匯。雷諾汽車計劃搞的12億美元的汽車改裝廠項目被擱置,英國投資的10億美元的化工廠也暫停了。
萬般無奈之下,蘇聯只好大量出售黃金以及向西方國家尋求貸款。
但這也讓蘇聯信用快速垮塌,並給了美國可趁之機。
波蘭,成為了突破口。
一直以來,美國都在暗中支持波蘭國內一個叫做「團結工會」的組織。
在團結工會鬧事時,波蘭政府選擇求助蘇聯。而蘇聯直接指示波蘭對團結工會進行了暴力鎮壓。
而美國以此為由,對波蘭進行經濟制裁。
1980年,波蘭和西方的貿易額為75億美元,到了1986年,只剩下不到10億美元。與此同時,波蘭也從西方得不到貸款。
它只能和華沙內部借錢。說白了就是向蘇聯借錢,短短幾年,波蘭欠了蘇聯50億盧布。
當蘇聯沒錢了,波蘭經濟也崩塌了。
萬般無奈之下,波蘭只好偷偷向美國妥協。
而美國提出的條件中,就有向團結工會做出讓步,並且釋放他們被捕的成員。
團結工會領導人在出獄後,宣布自己將公開活動,並且向東歐各國人民呼籲,「推翻蘇聯勢力」。
他的這封呼籲信,通過「自由歐洲電臺」傳播到了東歐的每一個角落。而那時,剛好是華沙成立30周年的日子。
裂痕,開始了。
1989年,波蘭團結工會在大選中勝出。9月,波蘭成為第一個拋棄社會主義的華沙國家。
東歐劇變,開始了。
03
美國持續的軍事施壓,也讓蘇聯必須持續發展重工業,一直按照這種畸形的模式走下去。
「星球大戰」計劃,成了拖垮蘇聯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1980年開始,美國開始有意識的增加軍備開支。1983年,裡根向美國民眾宣布,美國將開始「戰略防禦倡議」。
裡根聲稱,蘇聯的核攻擊力量已經比美國強大,為了維持「核平衡」,美國需要構建類似於「天網」的反飛彈系統。
這樣可以確保在蘇聯發動大規模核武攻擊時,美國有足夠多的飛彈得以生存。
整個計劃的預算是1兆億美元。
在這之前,蘇聯在與美國的軍事對峙中,都「以量取勝」。
但現在,「星球大戰計劃」的推出,要求攻擊的準度和精度,要「以質取勝」。這也就意味著,蘇聯同樣要增加國防開支。
1981-1985年,蘇聯的國防預算增長了45%。越來越多的資源開始向國家安全方面傾斜。
1985年,戈巴契夫召集了一次有關科技進步的特別會議。
他要求蘇聯將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從13000個提升到28000個,工具機開發中心從2500個,增加到 10700個。
同時,1985-1986兩年,蘇聯會增加過去5年投資總和的50%,用於發展高新技術,對抗美國。
但星球大戰計劃,美國拉了英國、日本、義大利、以色列一起參與。蘇聯呢,只能把用於輕工業的補貼,源源不斷地投入重工業。
而華沙陣營國家的不斷倒戈,也讓蘇聯失去了輕工業品的生活來源。
蘇聯民眾的生活質量急劇下滑,甚至都吃不飽飯。
不斷惡化的經濟、人民的不滿,也讓戈巴契夫不斷地改革、改革。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已知曉。
所以當我們回顧這一段歷史時會發現,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和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美國曾經切斷了西方外部技術的供應。
現如今,他們開始將中國的企業列入「實體清單」。
這份名單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
有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研單位;
也有海康威視、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大華股份、美亞柏科、依圖科技、頤信科技、商湯科技等新興的科技公司。
如果我們不大力發展科技,不搞創新,不能破釜沉舟,那就永遠只能做低端產業。
美國曾經給了蘇聯極大的軍事壓力。
現如今,美艦隊不定期的進行南海、臺海巡航。
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航母,沒有自己的艦隊,那我們的戰士只能一次次用生命,去捍衛領土的尊嚴。
美國曾經在東歐國家支持反對派,從內部瓦解蘇聯。
現如今,他們通過香港問題、臺灣問題不斷幹涉中國內政。
如果我們的國家不夠強大,那勢必會四分五裂。
美國曾制裁蘇聯以及華沙國家的貿易,給社會主義陣營製造金融陷阱。
現如今,他們切斷了滙豐銀行、渣打銀行與華為的業務往來,並指示其他國家抵制5G。
如果中國沒有深入全球化,如果我們沒有「一帶一路」,那出國的對外貿易,也會迅速萎縮。
這上邊的每一項,都成為壓垮蘇聯的「稻草」。
這上邊的每一項,中國都把如果,變成了現實。
尾聲
儘管今日中國,和曾經的蘇聯遭受著同樣的制裁與打壓。
但我們的情況,和蘇聯不一樣。
從軍事上講,我們不結盟、不稱霸,主張「和平崛起」。所以我們的軍費支出,一直在合理的範圍內。
我們也沒有那麼多衛星國,需要「輸血」。
從工業來講,我們擁有完備的工業體系,並且已經成為世界的製造工廠。
從科技上來講,美國升級制裁,確實在短時間內會對中國產生影響。但中國科技公司技術差,正是因為美國的公司把利潤都攫取,導致它們沒有足夠的科研經費。
無論從哪方面來講,中國都不會走蘇聯的老路。
但這些的前提是,華為能挺住。
如果華為挺住了,連一家公司都打不倒,美國打壓中國「產業升級」,讓我們永遠處於產業鏈低端,出最多的力拿最少的錢的想法,當然是可笑的。
但倘若華為沒有挺住呢?
最直接的,是5G建設的市場拱手讓人,我們還要高價把愛立信、思科請回來,這樣通訊流量費的定價權,又回到了國外公司手裡。
接著,美國會對其他的科技公司,如法炮製。
既然強大如華為頂不住,別人又憑什麼頂住?
可以想像,這樣一來,諸如B站、抖音的視頻平臺,什麼淘寶直播、自動駕駛的風口,全部萎縮。
中國科技公司,有了中興、華為的前車之鑑,都會老老實實地賺辛苦錢,國內創新停滯。
這下,連辛苦錢都沒得掙了——我們的人力成本,沒越南便宜了。
唯一獲益的,可能只有公知。他們又能出來蹦躂,什麼「我陷思、定體問」,重新成為主流。
我們總說,「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對中國的未來,我們該有信心。
同樣,對現在的困境,我們也得有決心。
因為這樣的決心,我們在新中國剛成立之後,又要踏過鴨綠江。
因為這樣的決心,遼寧艦、山東艦接連下水,長徵五號成功升天。
因為這樣的決心,中芯國際、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等一個個公司接連冒出。
落後時,打我們挨了;技不如人時,虧我們吃了。
現如今,有人還想讓我們走這條路。
但,時代變了。
我們有幸見證這個這個時代。
同樣,我們更有幸在這個時代做些什麼,留下些什麼。
在這場國運戰中,你我,都是守護者。
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參考資料
(美)彼得·施魏策爾《裡根政府是怎樣搞垮蘇聯的》,殷雄譯,新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