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陽明心學看人生價值》
活著活著你就明白了。——題記
一個人不可能完全真正地逃離人間紅塵。閉口不言不代表心中沒有,逃進深山古寺也不意味著斬斷情絲,人們去到五臺山武當山峨眉山或其它某個寺院道觀,敬香拜佛的目的或是乞求內心安寧或是一探幽境神秘,而後者卻永遠做不到窺視禪者內心。
禪意仙境與亂世紅塵不可能完全隔離開。坐禪即入定,入定即力求無相,只求淨心。相即人的高低貴賤,世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封妻蔭子是很多人的夢想,為了做到這一點,有的人就會趨炎附勢,媚上欺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官位顯赫,物享奢華是高低貴賤的區別表徵。譬如說別人挎著一個價值上萬的L∨包包,你再看看自己的挎包,還算包嗎?別人穿著價值上萬的加拿大鵝,而你穿著拼DD的衝鋒衣,是不是有衝鋒上去扯碎鵝頭的念頭。但自己的包也是包,能背能挎能放東西,被壞人偷去苦悶兩三天就雲淡風輕,而LV被偷走可能就不是兩三天了,也就是說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或許人家幾天就換了一個愛馬仕或者香奈爾。
王明陽問老師,人生第一等事是什麼,老師答「讀書做官」,而王陽明卻認為是「讀書做聖賢」,讀書易得而聖賢談何容易,他出現迷茫,後來他在陸朱學說裡領悟到做聖賢也有法門可入,那就是格物、致志、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步。他表示認可並開始著手實踐,第一步自然是格物,格什麼呢?格竹子,他面對竹子開始思考,以求探索它們的物理構成和化學升華,結果一無所獲,七天七夜的時間幾乎要了他的命。當他到了偏僻荒涼的貴州龍道,才恍然大悟,原來格外界一切事物太難太難,而格自己的內心才是根本之道。陽明心學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致良知」,良知是好的東西,緣自人的內心,但在別人處是無法獲得的,需要親自追求。是非的標準難以界定,自己包裡有十塊,資助窮人九塊,大義也。自己有百萬,拿百元割肉剜心,小義不義也。
角度不同,看問題得出的結果就不同,有一個人烈日下趕路,見一個農民正在田間勞作,半天不見鋤頭動一下,於是他想這個農民實在愚笨,偏要揀大中午來裝腔作勢地幹活,可是繞過一截兒彎路以後,卻在另一個角度更近的距離看見了這個農民,只有一條腿的殘疾人,他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心態不同結果也不一樣,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寫《陋室銘》的劉禹錫也證明了這一點,他被貶到安徽和州縣做通判時,縣令看碟下菜,取消了他三間三廂的待遇,把他安排到城南面江而居,見他氣定神閒無怨言,面江欣悅數白帆,又把他遷到城北德勝河邊,豈料劉禹錫人在江邊愛垂柳,盡收天地置心間。縣令又一次把他移到城中,房子只容一桌一椅一床,可劉禹錫笑書陋室銘,自比諸葛仙。處理問題的能力結果也不同。我國第一次進行衛星回收之時,就兩次遇到緊急情況,總指揮祁思禹臨危不亂沉著冷靜,終於化險為夷,出色地完成了使命,這跟能力有密切關係,絕不是孤注一擲。除此之處,人的境界、家庭環境、知識儲備、興趣愛好、職業習慣等等都影響事情結果。
將士黃金鎧甲易破,內心力量強大可守。錘鍊內心,應讀書應辨析應實踐應創新,古人的經驗很可貴,有些直接採用拿來主義,有的去粗取精,有的適當改造,相信與否,用試驗和實踐證明,量變到質變,就是創新了。外界的一切都不是公平的,尋求公平就「致良知」。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把自己的力量分成兩半,一半探索世界的發展規律,做好事,吃好飯,一半靜聽內心的頓悟聲音,做好人,睡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