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6年級同學錄記載了人性的「惡」:小孩子的壞,讓人難以想像

2020-12-24 芸媽育兒記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做過一些"蠢事",而正是這些蠢事讓我們清楚的明白了成長帶給我們的變化。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一直是大眾所熱議的一個話題,處於幼童時期的孩子,因為社會閱歷、認知能力等種種因素影響,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善惡觀念,而在缺乏約束的情況下,他們的"惡",也會因此得到放大。

01一本6年紀同學錄記載了童年的"惡"

前段時間,豆瓣上一篇帖子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而通過這篇帖子內,我們足以看到小孩子內心所潛藏的"惡意"。

發帖的人有一個在小學六年級當老師的姐姐,而他所要講述的,就是姐姐班上一個小男孩的故事,這個男孩矮矮胖胖,雖然不帥但渾身給人種陽光的感覺。

那年夏天,臨近畢業的小朋友興高採烈的拿出了一本同學錄,希望能夠以此記錄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美好,然而現實往往不盡人意,他沒有收到絲毫的祝福,而是收穫了滿滿一本的惡意。

然而,令人為之心疼的是,這個小朋友身為當事人,對這些惡意並沒有予以太大的表現,好似認為這是同學們予以的別樣的"關懷",不韻世事的孩子不懂這些,可閱盡浮華的老師卻一清二楚,成長過程中的酸楚,有時候不懂也是件好事

02小孩子的壞,讓人難以想像

接下來就帶大家看看這本同學錄裡,所記載著惡意,究竟有多大。

翻開同學錄的第一張,所有的一切問題都給人帶來熟悉感,但入眼的回答卻讓人感到冰涼,只見問到"我們認識多久"回答的卻是"我不認識你",問到"第一感覺如何時"回答的卻是"想打你"

看到這可能有讀者會覺得筆者上綱上線、小題大做,但接著往下看或許你會對此有著更深刻的見解,當翻到下一頁後,被問及第一印象時,同學的回答是"好醜",問到此時的夢想時,同學寫道:"想打死你"。而在對小男孩的評價上,各類評分無一例外皆是"-100"

接著再看下一頁,在這頁好友留言中,"去死吧"幾個字入眼可見,整頁書寫了對男孩的詛咒,幾個簡筆畫中也流露出了幾分不好的味道。

如果說,上面那頁書寫詛咒的還算委婉,那麼這一頁可以說得上很是"直白",整頁幾乎遍布"去死"二字。

孩童時期的我們,在書寫同學錄時,所能想到的都是那天真浪漫的語言,幻想成為大人物,幻想考上名校,筆下都祝福與對未來的期盼,哪怕我們有所討厭的人,在同學錄上也只會"悄悄嘀咕",不像這本同學錄般"露骨",滿是對男孩的鄙夷、咒罵。

03人之初性本惡?

在我們成年人固有的印象當中,我們把孩童描述的很是美好,他們好似陽光的小天使,內心不存絲毫陰暗,但現實中一件件真實發生的事例卻一次次的打破了我們對孩子的認知。

前段時間,5歲男孩在園區多次踩踏小鳥、4歲女孩公車上玩死倉鼠等事情曝光之後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而這也使得我們對孩子的惡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可能有人會說,這是認知程度、家長教育不當所以孩子才會這麼做,那麼當孩子步入學習階段呢?小學、初中的孩子是否也存在認知程度不高的問題?

回想之下,我們不難發現回憶中,班級裡總有著那麼一兩個因為外貌、或是智商等問題而受到其他同學排斥、欺負、霸凌的人。

他們做錯了什麼嗎?其實並沒有,只是那會兒沒有受到社會教化,不懂何為尊重的孩子,在缺乏管束的情況下,可以肆無忌憚的釋放出自身的惡意而去傷害他人,興許在這些加害他人的孩子長大之後懂得了何為尊重時,對於過往的一切會予以歉意,但對於當事人來說,這將是一生難以抹去的陰影。

年少不辨是非的孩子其實最是可怕,他們受到法律的保護、父母的庇護,在這雙重加持之下,他們可以充分的發揮他們的行動力、破壞力,而不用考慮後果。

一個正直、善良、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夠在之後的人生道路中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在遇到困難時也更能得到他人的幫助,而一個不懂何為尊重,自私且卑劣的人,往往只會得到他人的厭惡和排斥。

04身為家長的我們必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這類為"惡"之人,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的教導孩子?

1、 懷揣敬畏之心

一個善良品性的孩子需要具備很多條件,而對萬物懷揣著敬畏之心就是其中之一,敬畏之心來源於對世界的客觀認知和對自我的正確認知,只有當孩子認識到相比遼闊的世界,人類存在的渺小時,才會對萬物抱有敬畏之心。

而在這份敬畏之下,孩子們也能由此懂得尊重,尊重他人的同時也是對自身的一種尊重。

2、 愛的教育

"愛"是一個用意很廣泛的詞,它是包容萬象的基礎,家長可以用關懷、陪伴等方式來逐步培養孩子對他人、對萬物的愛心,一個有愛心的人往往勇敢且善良,他們懂得尊重、保護他人的同時,也會因此得到他人良好的反饋。

3、 以身作則

都說孩子同鏡子,他們身上能映射出父母的影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孩子們首要的模仿目標,那麼若想讓孩子變得更加的優秀且正面,那麼父母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育人先育己",規範自身的言行,如果父母也是一個不懂尊重他人的人,那麼潛移默化中孩子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4、 換位思考

當孩子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時,毫無疑問他已經走上了一條通往成功的捷徑,一個懂得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明白他人感受的人,必然有著較高的情商,能夠妥善的處理種種社交問題,那麼這種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最不缺的就是樂意幫助他的人。

教導孩子懂得換位思考,不僅是能讓孩子懂得體會他人的感受,更是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有著更多的優勢。

善良永遠是一個人身上最大的閃光點,而培養出一個正直、善良、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無論對於家庭而言亦或是對社會而言都很是重要,所以家長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性情的變化,別讓孩子在無形中,成為那個受眾人所"厭惡"的人。

相關焦點

  • 充滿惡毒詛咒的6年級同學錄:永遠都不要低估小孩子的惡意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小孩子都是天使,是善意的化身?其實不然。我曾在某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則,關於小孩子的惡意究竟能有多大的帖子,說實話看到帖子的時候,真的讓我後背發涼。我們不該忽略孩子的惡意,更不該滋長孩子的惡意,很多孩子之所以敢為所欲為,就是他們料定大人不會和他們計較。
  • 現實版「壞種」來襲,這本六年級同學錄充滿惡意,看後有些難過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同樣是儒家學派,孟子和荀子兩位思想家卻秉持不同的觀點,譬如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荀子卻認為「人性本惡」,這種辯論一直持續了兩千多年,一直沒有確切的答案。那麼,如果「人性本惡」,小孩子的惡意有多大呢?如果各位家長看過美國電影《壞種》,就可以發現女主角羅達的種種行為都充斥著不可思議。羅達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溫柔的媽媽、體貼的爸爸,父母都很有教養,一家人生活平靜而又幸福。
  • 現實版「壞種」來襲,六年級同學錄充滿惡意,網友:不敢相信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古話大多數人都可以背得滾瓜爛熟了,但是事實真的如古人所說,所有的孩子在剛剛出生時,生性都是純淨善良的嗎?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來看,這很有可能只是大家美好的期待。曾經有一部名為《壞種》的電影轟動了全世界,和其他以兒童為主角的電影不一樣,這部電影並不是宣揚兒童心靈純淨,回顧童年美好生活的片子。
  • 同學錄上的文字字字戳心,把祝福寫成了詛咒
    同學錄上的文字字字戳心,把祝福寫成了詛咒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六年級小學畢業的一位小朋友是一個矮矮胖胖的小男孩,平日裡性格活潑,。「對我的第一印象:矮」「有事沒事打電話給我:滾,不會和你聯繫,沒你QQ」再看下一張,更讓人寒心!
  • 命案十三宗:被打怕的童玲,用盡全力燒死丈夫,人性的惡難以想像
    《命案十三宗》中5-6集故事名字叫做《軟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一個軟弱的女人童玲被家暴數次後,終於忍無可忍,燒死了自己的丈夫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這個脆弱不堪的女人一直在哭,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界,聽過她的故事的人,在場無一不為之動容,每句話每個字都透露著她對生活平等的渴望與努力。
  • 拿出畢業時的同學錄,被當年同學「幼稚」的寄語笑哭!
    其實沒做什麼同學錄,就是跟一個女生要了一張那種紙,然後請暗戀的女生寫的。只此一張,至今還留著,在一本筆記本裡面夾著。「回味一下那青澀的感情……是高中的女神啊」@小學、初中的同學錄好像都還有~暗戀女生寫的也有~(大家猜一猜,下面哪一張是暗戀女生寫的呢?)
  • 《我們與惡的距離》人性真正的惡,你永遠想像不到
    2018年11月,遼寧葫蘆島韓某駕駛小轎車直接撞向排隊過馬路的小學生,造成6人死亡,17人受傷。2018年6月,一名男子在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門外不遠處砍傷3名男童和1名女性家長,讓兩個年少聰穎的孩子就此與世界告別。諸如此類的案件還有很多。每每出現這種案件,受害者家屬極度的悲傷,群眾湧起憤怒,仿佛一個聲音在說:「壞人必須馬上去死。」
  • 孔子說人性本善.孟子說人性不善不惡.苟子說人性即惡.你們認為哪個說的準確?為什麼?
    人性具有三方面特徵:善,不善不惡,惡。人性中先天之性是不惡不善的。後天有善性也有惡性。
  • 人性超乎你的認知,天使到魔鬼只要6小時,這就是我們與惡的距離
    短短6天時間原本心智健康,單純善良的普通大學生變成了殘忍暴力的獄卒和心理情緒全面崩潰的囚犯。"斯坦福監獄實驗"導致個體人格上的變化被稱為-《路西法效應》引發全世界心理學界的震動,讓人重新審視對於人性的看法。
  • 一部關於人性深處善與惡的電影《殺生》
    電影《殺生》改編自一本小說《兒戲殺人》,電影剖析的就是人性深處的善與惡和對現實的反思,這是一部隱晦很高的電影,導致很多人看不懂,當年上映並沒有太受歡迎,如今越來越多人關注這部電影。這是一個揭露人性的故事,也是關於兩頭牛的故事,簡單的來說解放前夕一個偏僻的山村,村民收養了一個孤兒牛結實,此人十分潑皮,把動物用的催情粉放進村民飲用的河水裡,讓守舊壓抑的山村響起了尷尬聲響。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小孩子的惡意
    一位網友上傳了許多張照片,都是來自於她姐姐班級中,一位不受大家歡迎的小朋友的同學錄。六年級的小朋友在分別前夕,都會互相寫同學錄,對彼此的過往印象,對未來的種種期盼,都化為文字躍然於紙上。可那個孩子的同學錄,卻讓人看了心寒,我給大家挑選了幾張,可以看看其他孩子都寫了什麼:厭惡感呼之欲出。這該是有多討厭對方?
  • 風雲起: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同學錄
    這是黃埔軍校潮州分校第二期同學錄扉頁唯一潮州分校校景影像文獻。如從歷史影響與人物成就說,潮州分校畢業生與本校沒法比。但從同學錄珍稀度上說,潮州分校同學錄與黃埔一期同學錄不差分毫,原因亦是極度稀罕。除耳聞粵省檔案館藏有潮州分校第一期同學錄、還有我所見這冊潮州分校第二期同學錄,目前還沒聽說過哪裡有。
  • 我始終相信,人性的光輝終究能壓過人性的惡
    但最大的變化就是,第三部也明顯擺脫了以往以小博大,以善治惡的人物衝突,變成了以惡制惡,你壞,我比你更壞的人性展露大片。片中即便是相對弱勢,相對善良的羅永就和阿祖都是從監獄裡出來的,何況阿就更是因為錢因為陸永瑜撞死了發小陸永遠才鋃鐺入獄的。他之所以相對「善良」那是因為他還算不上是被資本驅使,更多的是為情犧牲。阿祖則相對阿就來說就更「無害」一點,只是為了幫助獄友阿就復仇。
  • 人性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3位聖賢爭論不休,你是怎麼看呢?
    有的人說,江湖上人心險惡;有的人說,江湖上有很多行俠仗義的英雄豪傑。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人心的好與壞,背後就隱藏著人性的善與惡,那麼到底人性是善是惡呢?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3位聖賢爭論不休,而且好像是每個人的話都有道理。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這3位聖賢對於人性的評價!第一位:孟子,他主張人性本善。
  • 人性本惡-電影《普羅米修斯》
    偉大是崩潰前的協奏曲-磁性哥電影《普羅米修斯》2012年6月8日 雷特力斯科特導演的《異形》前傳第一部
  • 譚傑希《賴校生》正式上市 獨特懷舊同學錄設計
    《賴校生》這張唱片裡的歌曲得到了業內外各界的好評,現在唱片實體也終於露出真面目,獨特的同學錄設計引人注目。  譚傑希新唱片《賴校生》一直圍繞著「學校」兩個字,全情抒寫適用於所有現在是學生、曾經是學生或者之後還想再當學生的人們的「賴校」情結。值得一提的是,整張唱片的視覺設計為了與「賴校生」概念緊密的貼合,譚傑希與工作人員一起想出了用同學錄的概念來設計唱片,想法十分新穎。
  • 這裡的「惡」你難以想像
    如今我們的生活早已經告別了車馬郵件很慢的那種一生只愛一個人的年代了,除了少數極端貧窮的國家以外,全世界大部分地區國家的民眾都已經使用上了超級便利的高速移動網際網路。
  • 人性的「惡」究竟有多惡?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因為某些特定的環境,某些特定的身份,一個非常善良溫厚的人可能作惡,也可能忽然之間墮落,墮落成為撒旦.這就是"路西法效應」。善惡的界限不是固定的,是可變動、可逾越的。
  • 操場埋屍16年,人性的惡你根本想像不到
    比如備受關注的湖南懷化埋屍案,就又一次刷新了我們對人性之惡的認知——2003年,一位名為鄧世平的老師拒絕為學校偷工減料的工程籤字,隨後失蹤,16年後的今天,他的屍體被人從學校操場下挖了出來。案情新聞報導16年,當初鮮活的人命,已經化作累累白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