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茉莉媽咪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孩子一直以來都是陽光、快樂的代名詞,在我們的心目當中,孩子是善良可愛的存在,可生活中有些孩子卻早早貼上了「惡」的標籤,行為舉止令人咂舌。
孩子的惡意有多可怕?同學錄上的文字字字戳心,把祝福寫成了詛咒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六年級小學畢業的一位小朋友是一個矮矮胖胖的小男孩,平日裡性格活潑,。
他把自己珍藏的同學錄拿出來,上面本應該是同學們的畢業贈言,沒想到隨便翻開一頁都是滿滿的惡意,上面的文字字字戳心。
而他自己卻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受歡迎,還主動地把自己的同學錄拿給老師看。
讓我們看看孩子的惡意有多可怕?
「對我的第一印象:矮」
「有事沒事打電話給我:滾,不會和你聯繫,沒你QQ」
再看下一張,更讓人寒心!
「此時的夢想:想打 si 你」
「對我的第一印象:好醜」
對這位小朋友人品、性格、身體、才藝、相貌、學習的評價竟然都是「-100」。
下面圖片留言的這位同學更是把祝福寫成了詛咒。
「去 si 吧,你走你的西天路,我走我的獨木橋」。誰能想像到這些祖國的花朵會對自己的同學說出如此惡毒的話。
這難道是同學之間的玩笑嗎?我覺得不是,這個同學錄上的留言全部都是「詛咒」,是這些小孩子最真實的惡意。
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欺凌、排擠、嫉妒的惡意可能不比大人的世界少,反而由於小孩子的價值觀還沒有確立、經歷的社會教育還不夠,可以更加肆無忌憚地對身邊的同學投放惡意。
同學間的「惡」是趣味?別讓孩子丟失了善良
一:尊重是最起碼的準則,別拿友誼當兒戲
1)尊重是每個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
孩子進入學校才開始融入到社會環境中,學會尊重他人是最起碼的準則,你可以不喜歡這個同學,但是不可以「詛咒」。
世界上沒有同樣的一個人,學會接受差異,要知道胖胖矮矮的孩子也有自己的魅力和優勢。
2)孩子的「惡意」是永久的傷疤。
小孩子不尊重自己的同學,肆意踐踏同學之間的友誼,在孩子長大以後,回想起來都將是童年的陰影,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孩子可以長大,但傷疤卻無法抹去。
二:引導教育至關重要,別讓孩子丟了善良
1)勿以惡小而為之。
小孩子常常會做出各種各樣的過分舉動,很多家長和老師都簡單地認為這是小孩子的玩笑。這些被忽視的惡意玩笑、過分行為很可能會縱容孩子繼續犯錯,又怎麼能指望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所以,重視孩子的每一次過分的舉動,勿以惡小而為之,家長改變固有的觀念,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成長。
2)養不教父之過。
父母始終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責任不僅僅是陪伴,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孩子在小時候是形成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的變化,在發現孩子有心理和行為上的變化,要第一時間與孩子溝通交流,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
孩子本應該是天真善良,家長要重視孩子的調皮搗蛋、惡言惡語,切莫讓自己的孩子貼上「惡」的標籤,走向危險的歸途。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