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捷也是我比較喜愛的一位詞人,尤其是他那一首《虞美人.聽雨》,讀來令人肝腸寸斷,作者把少年、中年、晚年,這三個不同階段聽雨過程,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從而使得這首詞充滿了憂愁,每一句都感人肺腑。那這首詞也是大名鼎鼎,成為了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最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讀,作者的那種對於人生的感悟,還有對於過往歲月的追憶,也是會引起我們的共鳴。
那麼除了《虞美人.聽雨》之外,我個人認為,蔣捷的這首《聲聲慢.秋聲》,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同樣寫得很傷感,兩首詞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寫得也是極為憂愁;那麼這樣的作品也是同樣值得一讀。詞人正是感受到了生活的無奈,把那種悲痛之苦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使得這首詞依舊很傷感。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悽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簷底鈴聲?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聲聲慢》屬於雙調,九十七個字,前後闋各五仄韻,最早是由北宋晁補之創作,後來李清照、周邦彥、姜夔等人也都寫過。而蔣捷這首詞顯然也是從這些大文豪中繼承而來,從而寫出了自己的風格。蔣捷,字勝欲,號竹山,也是南宋著名的詞人,他生活的時代是由南宋過渡到元朝的那一段時間,此時南宋早已成為了歷史,蔣捷則是看淡了一切,開始過著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
秋天在文人的筆下,大多都是傷感,這也是文人的通病,只要到秋天,看到大地了無生機,一片肅殺,這時就要生出許多的悲傷。這也是人們常說的「悲春傷秋」,正是這樣的一種人生態度,也使得詞人對於秋天異常敏感,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是處處充滿了憂愁。
詞的上片依舊還是老套路,先是由景入情,然後再層層推進,以此來表達出那種憂愁之感,遠處的菊花開在那深深的小巷裡,楓葉這個時候也全部紅了,全部都映照在低矮的門窗上,到處都很悽涼,這就是秋天的樣子。等到豆子開花的時候下起了雨,還裹挾著風。稀稀疏疏一夜二十五點,立馬就到了五更天,高高的門樓鎖不住那些聲音。老朋友離我很遠很遠,請問是誰在搖玉佩的聲音?原來那是屋簷下的風鈴聲。
詞的下片又是展開了想像,同時也讓這整個下片更加的傷感,繫著彩帶發出來的聲音,一直是響到天亮,漸漸地軍營裡的人馬開始大聲呼喚,可此時又響起了胡笳的聲音。鄰居的燈火還亮著,此時那位妻子正在與丈夫告別,還在那砧板上搗衣服,那聲音聽了讓人肝腸寸斷,好像是數不清的蟬聲。她在訴說著相思,還把一把分給大雁,以為這樣就可以分擔那種憂愁。
蔣捷的詞情感細膩,同時也極為深情,在這麼一首看似很普通的作品中,卻是道盡了人生的無奈,寫盡了相思之苦。在秋天一位將軍要上前線,在家中與妻子依依不捨道別,這也使得詞人感慨萬千,於是在這首詞中,他結合自己的身世,還有對於愛情的理解,從而寫得極為悲情,每一句都很傷感,讀來也是令人傷感不已,這樣的作品也是最能夠打動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