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先生」蔣捷:三次聽雨,三種心情,只願「歸來仍是少年」

2021-01-17 登高望遠悲秋

導讀:記得早些年,有這樣一句話走紅網絡:「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這句話是孫衍某部書的名字,光聽這句話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仿佛每個字裡面都有說不盡的故事,有苦澀,也有祝福。

孫衍:我們跋山涉水穿越紅塵,抵達的不是遠方,而是內心最初出發的地方。飽經的風霜,歷練的人事,都是生命裡溫柔的灌溉。

而在南宋有位詞人叫蔣捷,可能很多人不認識,但是他寫過一首詞,後人推崇較高,那就是《虞美人·聽雨》,後來選入了《宋詞三百首》。

《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詞分別寫了作者人生不同階段的感受,利用「聽雨」這個媒介表達出來,即人的一生和雨的一生相互交融,情感為之抒發。

結合蔣捷的一生及其所處的朝代,他最想念的是那再也回不去的年少時光,故此以詞抒發了「願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感慨。

蔣捷何許人也?

提到蔣捷,大家知之甚少,對於他的生平,史料上寫的也不多。甚至包括他的出生和去世時間都只是粗略估計的,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因為有《竹山詞》2卷,世稱「竹山先生」。後人也有把他和之前的李煜,之後的納蘭性德相比較,可見他的詞作才華非同一般。

蔣捷(約1245~1305後),字勝欲,號竹山,南宋詞人, 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先世為宜興大族,南宋鹹淳十年(1274)進士。南宋覆滅,深懷亡國之痛,隱居不仕,人稱"竹山先生"、"櫻桃進士",其氣節為時人所重。

在簡歷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他是南宋末年,元朝初期人,有兩點值得一提。一是「末世進士」,指的是蔣捷30歲那年才中的進士,可當時南宋已經風雨飄搖,隨後當了幾年官,宋朝就亡了。

二是「氣節時人所重」,指的是後來的朝廷為了籠絡人心,有人推薦了蔣捷,而他卻以「忠臣不事二主」為由毅然抗旨,這是何等高風亮節。

此後,他便舉家四處躲避,漂泊一生。

一、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記得年少的時候,在歌樓上邊聽曲邊聽雨,裡屋內的紗帳在昏暗的紅蠟燭映照下,顯得格外朦朧美麗,實在是呼朋喚友,踏馬歌樓,好生自由。

蔣捷出身權貴,據說祖上世代為官,與官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要放到如今更可以稱之為「富二代」,所在少年時期的他生活富足,煩惱甚少。雖然關於他年少時記載不多,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他寫的詩詞中看的出來。

比如他的《霜天曉角·人影窗紗》,這是一首早期的小令,大意是說:某個夏日的午後,一位女子路過蔣捷書房的窗外,正準備摘花。於是蔣捷便出聲提醒,屋簷邊那一支最好,折的時候高一些,記得戴到耳鬢旁斜著插最漂亮。

《霜天曉角·人影窗紗》:人影窗紗,是誰來折花。折則從他折去,知折去、向誰家。簷牙,枝最佳,折時高折些。說與折花人道,須插向、鬢邊斜。

這就是一件小事情,簡單的說就是女子路過摘花,少年提醒一下。可是從這麼一件小事情裡面,我們可以感覺到當時的蔣捷還是非常有閒情逸緻的。

故此,可以歸納下蔣捷少年時期,無非就是喝酒、娛樂,聽曲、作詞,上高樓故作憂愁。

二、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等到了中年時期,異國他鄉的小船上,細雨濛濛,江面開闊雲塵低壓,有一隻落單的孤雁迎著西風陣陣哀鳴,卻再也找不到雁群和回家的路。

大概是1274年,蔣捷進京趕考,成為了南宋最後的一科進士,可能沒來得及赴任就職,或者才當了幾年官,蒙古的鐵蹄就踏進來了,南宋就此滅亡。

生不逢時的蔣捷開始漂泊流離,打算覓地隱居。而在他進京趕考的路上,對當時的局勢已然有所判斷,寫下了成名曲《一剪梅·舟過吳江》,其中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藉此感慨人生易老,如花開花落,無可奈何。

《一剪梅·舟過吳江》: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秋娘度與泰娘嬌,風又飄飄,雨又蕭蕭。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櫻桃進士」蔣捷當時想起南宋偏安一隅,雖然無奈回天,可至少還有江南煙雨如詩如畫。只是如今,在天涯漂泊的浪子,是多麼渴望回到故土,洗去這一身塵土飛揚,夢回年少。

這個時候的蔣捷,更多是伶仃漂泊,無處安放內心的惆悵,心不安則沒有故鄉。

三、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而今我已年暮,兩鬢斑白,再次於聽雨在鬙廬下,滴答滴答,卻只剩下了回憶。

在四處躲藏的日子裡,傳來了久違的消息,可卻是不幸的消息。那個「零丁洋裡嘆零丁」的文天祥在獄中寫下了《正氣歌》,然後為國捐軀,陸秀夫背著還是8歲的小孩在崖山上一躍而下,消失在海裡,隨之而去的是整個南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當時受元朝懷柔施政,召南宋舊臣為官,許多人去了。而蔣捷,也原本是有機會入元朝為官的,只不過他以「忠臣不事二主」拒絕了,此後更是不得已再次逃亡。他在市井中躲藏過,為了生計當過江湖相士。而後來,更是隱居山林,甚至是寄居僧廬,最後寫下這首《虞美人·聽雨》。

該詞的最後一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可以與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相媲美,可謂是意境相通。

一個是亡國不屈之臣,一個是亡國迫降之君。

從少年到中年,又到老年。分別是以三個不同階段,在不同地點,不同狀態之下,寫出了不同的心情。國破家亡,無望回鄉。在蔣捷被迫「出走」的這一生裡,可能再也回不去最早的那個「少年」,但他卻一直心心念念,直至人生的終點。

歷史似乎總是存在一定的聯繫,在蔣捷之前100多年的北宋,有個著名詞人叫蘇軾,他寫下一首同樣寓意的詞,那就是《定風波·南海歸贈定國侍人寓娘》。

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首詞,是蘇軾寫給王定國的侍妾寓娘的,裡面有一句「萬裡歸來顏愈少」與「歸來仍是少年」意義相近,只是蘇軾做到了蔣捷不曾做到的事。詞的最後,「此心安處是吾鄉」令後人無不推崇,寫出了蘇軾一生漂泊卻又隨遇而安的豁達境界。

正如開頭孫衍在書中所寫的那樣,我們又何嘗不是一直在「出走」呢?

在成長的過程中,那些傷和痛始終無法避免。求學的時候,離開家坐上車,對知識的渴望,對外面的好奇,對前途的迷茫;工作的時候,為了理想,為了家庭,為了生活不得不在遠方紮根;遠嫁的時候,又何嘗不是一種註定受傷的選擇,未知的結果和幸福。

每一個現在的自己,都有一個很難回去的曾經。

結束語:

蔣捷這一生,也大都在「出走」,也一直想回去,卻最終還是沒有找到當初的那個「少年」。

我們這一生,大多數人的很多時候,都活成了不同卻又相同的「蔣捷」。可能一路跌跌撞撞,可能滿身塵埃泥沙,可能感到身心疲憊,可能想過就此放棄。但這個世界仍然陽光明媚,人生依舊充滿希望。

只要乘風破浪,努力披荊斬棘,終究可以遇到最好的自己。

願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相關焦點

  • 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
  • 蔣捷:聽雨
  • 詩詞賞析|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詞中佳話,雨中人生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聽雨,即是聽一段人生。翻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一個叫蔣捷的詞人正背著他的詩詞歸隱不仕,從此和蒙元朝廷劃清界限。士人的黃金時代在有宋一脈終結,蔣捷號「竹山先生」,便以竹山秉志,抒寫詞中滋味。《虞美人·聽雨》便是其中一首,以雨為聲,以雨說情,以雨為主要線索,字字都是流光片羽的悲歡,無需太多的修飾,就寫出了淡淡的人生境界。
  • 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
    詞作者蔣捷,字勝欲,號竹山,是南宋末期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為「宋末四大家」。和所有的亡國詩人一樣,蔣捷的詞作也大多是抒發江山易主之慟和思念故國之情。蔣捷是南宋最後的進士,在他中進士五年之後南宋即被草原雄主取而代之。他雖然沒有做過南宋一天的官,但並不妨礙他深愛著那個孱弱的朝代。
  • 一首詞,寫盡平生遭際,凸顯晚景悽苦——蔣捷《虞美人.聽雨》
    南宋末代進士——著名詞人蔣捷,也是「義不食周粟」,不願出仕元朝,隱居於太湖之濱的竹山,奔波於江淮之間的閭裡。蔣捷,宋末元初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字勝欲,號竹山。宋度宗鹹淳十年(公元1274年)進士及第。宋亡入元後,隱居不仕,其氣節為時人所稱頌,世稱「竹山先生」。因其有詩詞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一剪梅.舟過吳江》),後人又稱其為「櫻桃進士」。
  • 蔣捷另一首感傷之作,可以比肩《虞美人·聽雨》,寫得同樣很悽美
    《虞美人·聽雨》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從各個不同的年齡段寫聽雨的過程,從而表達了對於人生的看法;少年的時候聽雨歌樓上,這個時候年紀很小,還不懂得人世的苦難,保持了一種最純粹的童真;等到了中年之後,歷經了風雨,這個時候在湖中的船上聽雨,對於人生有了不同的感悟,寫得很是悽美;到了晚年則是大徹大悟,聽雨又是另一種心境。
  • 蔣捷《虞美人·聽雨》品鑑
    詞人如一高明導演,截取人生片段,鏡頭跳躍,似「蒙太奇」手法,如果是演員來演,應是三個演員分別扮演,鏡頭切換時,表明詞人年齡增長,進入人生又一階段。淅瀝不斷的雨聲為背景音樂。        寫「聽雨」,但詞人並沒有對雨聲和聽雨的情景作具體描寫,而是通過聽雨的不同時空以表現不同心情,寫世事變遷、人生滄桑之感。
  • 唐詩宋詞中的雨,獨愛蔣捷的聽雨,從曾經的迷茫到現在的豁然開朗
    聽雨的三個境界逸客最喜歡的就是蔣捷的《虞美人·聽雨》,這首詞寫出了人生三個階段聽雨的感受。或許在這首詩中有和作者一樣的感同身受吧,在蔣捷的詞中,每一滴雨滴都是一個年齡段的禪語,需要每個讀者親自去悟。在很多美麗的自然景色中,只喜歡聽雨,其餘的景色都喜歡用眼睛去看。在細雨濛濛的世界裡,能聽到自己內心的悲傷,能感悟唐詩宋詞中遺落的意境,這些獨白會靜靜地歸隱於默默的文字之間。
  • 虞美人 蔣捷(宋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虞美人 (宋)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年老衰邁的今天,已是白髮蒼蒼,孤苦伶仃,寄身荒敗的古寺野廟,只能獨自佇立簷下,看枯葉飄零,聽風雨瀟瀟,少年的歡樂,壯年的哀愁,一齊湧上心頭。我這一生啊,經歷了太多太多的曲折坎坷,嘗遍了人間悲觀離合,如今已是心涼如水,情感木然,任憑階前淅淅瀝瀝的苦雨,點點滴滴,落到天明,也無動於衷。
  • 一首《虞美人》 | 蔣捷寫盡了人生
    在這個陰雨連綿的秋日夜晚,蔣捷再度臨窗悄立,看著細碎的雨滴,過去數十年的人生猶如長卷一般,不斷在眼前掠過,又不斷在心頭回味。在回味中,他似乎有些迷惘,但在迷惘後,卻又漸漸變得透徹。而千古名篇《虞美人·聽雨》便在這透徹中,從他胸中奔湧而出: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
  • 蔣捷晚年很經典的一首詞,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之中
    初次與你相遇,餘生請多指教世界上1%的人關注了我感謝你也是其中一個《虞美人·聽雨》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 蔣捷的這首《虞美人》,寫盡人生不同階段的心境,千百年來無人能及
    蔣捷,字竹山,生於公元1245年距今正好是775年,而且他所生活的時代正是南宋末年,這一時期整個南宋帝國風雨飄搖,詞人也是悲痛欲絕,最終南宋還是被元朝所滅。蔣捷帶著悲痛之痛,開始過起了泛舟湖上的生活,去到各地遊玩。當時的元朝還請他出山,但是被他拒絕了,僅僅是這一點,便是足以人令人尊敬。
  • 詩人在3個階段聽雨,各有不同感受,寫出人生的3種境界|百家故事
    南宋詞人蔣捷流傳後世的詞有九十多首,他的詞思想內容充實,風格和寫作方法多樣化,堪南宋時期詞壇的高手之一。蔣捷字勝欲,號竹山,是今江蘇宜興人。蔣捷出身於官宦世家,年少的蔣捷生活無憂無慮,除了讀書就是玩樂,是典型的貴族少爺。
  • 蔣捷:一場雨,看了一生,嘆了千年
    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同是聽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際遇,有著迥然不同的感受。少年不識愁滋味,聽雨聽的是春花和秋月,聽的是浪漫和青春。
  • 蔣捷這首《少年遊》被嚴重低估了,可以媲美那首聽雨詞,同樣傷感
    蔣捷也是開始過著浪跡江湖的生活,買了一條船,開始泛舟於湖上。正是這樣的一種時代背景,蔣捷寫下了《虞美人.聽雨》一詞,在這首詞中,他寫了人生三個不同年齡段聽雨的過程,分別是少年、中年、晚年,在這三個不同的年齡段裡,蔣捷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不一樣,寫得也得很傷感,從而讓這首詞成為了千古名篇,可謂是驚豔了世人700多年。
  • 每日分享·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虞美人·聽雨【宋】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 蔣捷另一首經典之作《聲聲慢》,可以媲美那首聽雨詞,同樣很傷感
    蔣捷也是我比較喜愛的一位詞人,尤其是他那一首《虞美人.聽雨》,讀來令人肝腸寸斷,作者把少年、中年、晚年,這三個不同階段聽雨過程,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從而使得這首詞充滿了憂愁,每一句都感人肺腑。
  • 孤苦伶仃的蔣捷晚年漂泊異鄉,寫下的這首悽美之作,無一字不傷感
    南宋成為歷史之後,很多的文人開始天涯漂泊,這其中就有蔣捷,作為南宋最後一位文學大師,他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傳奇,少年時期才華過人,有著遠大的人生理想,可是他與辛棄疾和陸遊一樣,同樣被人排擠。當南宋滅亡之後,他開始去到各地遊歷,元朝給予了他極高的待遇,但是很拒絕了,並且毅然決然地選擇離開,去到各處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對於蔣捷來說,他無法接受南宋的滅亡,所以他後期的作品大多寫得很悽美。
  • 一首寫雨的宋詞,道盡人生三個階段,讀完令人傷感
    在宋代時,一位詞人寫聽雨,寫出了人生的三個階段,其中最後一句流傳最廣,讀來潸然淚下,直擊心靈。這首詞就是南宋詩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 「少年不知愁滋味」好,還是「少年聽雨歌樓上」好?你喜歡哪首?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等名句就出於此詞。值得一提的是,當人們談起這首《醜奴兒》時,往往都會聯想起另一位宋代詞人——蔣捷,他也有一首寫愁的詞《虞美人·聽雨》,和辛這首詞有頗多相似之處,因此也常會被拿來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