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20: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農視網 農視網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村裡的人情味越來越淡了,親戚鄰裡之間也越來越疏遠了。
記憶中的人情味兒
記憶倒回到九十年代,那時候的鄉情真的很濃。
以前誰家裡蓋房子,除了大工之外,小工全是免費幫忙的,只要說一聲,十幾二十個就來了,只管飯就行了,根本不談工錢。
要是碰上誰家婚喪嫁娶,村裡差不多每家都會來個人幫忙,就算人手夠了,也會過來看看,增添點人氣。
以前從村東頭走到西頭,都是打一路的招呼,大爺、大娘、叔叔、嬸子……一個村裡的人都是按輩分稱呼,顯得格外親切。
互相之間的來往也很頻繁:我借你家的鋤頭,你借我家的木鍁;今天我家蒸了白菜包子,明天你家燉了豬肉粉條,都嘗嘗。要是出去趕集,幫忙帶一捆蔥幾頭蒜,也是常有的。
那會兒大年初一要早起,和村裡同輩人結伴一起,到年紀大的長輩家裡去拜年。年後挨個串親戚吃飯,從初一吃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排得滿滿的。
可近些年,這一切都變了,人情變得越來越淡薄。
走動少了,距離遠了
現在人人都奔忙在外,年頭到年尾就回來那麼一次,甚至兩三年不回家的也很多,許多同鄉人都不認得,哪還有什麼情誼?
至於家裡遇到大小事需請人幫忙,都得付工錢,這已是心知肚明的規矩,請人給錢不欠人情也無可厚非。
不要說建房砌屋,就是連紅白喜事,也要錢字說話,幹啥都要發包煙或者封個包,要不指使不了。
過年放假一般都會回老家,但很多人內心再不願意走動,可能因為父母之命或者人情事故,不得不把短暫的年假貢獻出來走走過場!
等一過完年,大家各奔東西,很少有見面的機會,彼此了解的也不多,最多也是偶爾微信上聯繫一下,朋友圈成了彼此了解的唯一窗口。
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種變化?
伴隨著人情味越來越淡的現實,是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大夥的日子也越來越好。
現在生活生產方式的根本性改變,應該是人際關係變化的主要原因。
以前的社會,大家都生活在農村,主要靠種地掙錢,見識少,人脈關係也少;雖然賺錢不多,但經常互幫互助,天天見面,關係自然親密。
但現在經濟發展很快,人口流動性增強,人們不用局限於在一個地方發展,都奔往各個城市裡面工作賺錢,親戚們天南海北,各忙各的,為了生活而奔波,彼此之間的交集也少了很多。
現在的人們,最常聯繫的關係是朋友和同事,因為這兩種關係經常需要多交流溝通。因此,朋友和同事成了「強關係」,經常聯繫,關係親密;而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反倒是成了「弱關係」,很少聯繫,關係疏遠。
因此,人情味兒越來越淡的背後,是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快。
在經濟社會裡,
人人都忙著打拼自己的事業,
生活滾滾向前,
自然很少聯繫以前的朋友。
老話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在為夢想打拼的同時,
記得偶爾聯繫一下親友,
無需說許多話語,
你就能感受到
那種熟悉而又溫暖的情誼。
阡陌的述說,為你量身定製每一個夜晚:
No.1
你最想聽到哪類的故事?
留言告訴我們,我們為你量身製作。
No.2
你是否看到一些動人的故事,想通過我們的主播分享給大家?
留言告訴我們,主播為你述說。
No.3
你是否也有著一些故事,想通過我們講述給每一位朋友?
投稿給我們,百萬粉絲平臺與你共享。
原標題:《人情味越來越淡,現在的農村怎麼了?》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