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的確是一部好劇,因為它不是單純的宮鬥劇,也不是單一的權謀劇,它集合了感情、宮鬥以及權謀和戰爭,每個點都照顧到了不同的觀眾層,整體大氣恢宏,不僅展現了中華文化之美,更是刻畫了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給觀眾呈現一幅大明時期的優美畫卷。
當然瑕疵也很多,畢竟編劇是個直男,本來對感情戲的描寫就沒有女人細膩,加上他還是該劇的導演,據劇組工作人員說,張挺確實不太會導戲,從幾段拍攝花絮也不難看出,張導人挺好,但對演員演技的指導幾乎為零,有時候怎麼拍還需要演員自己出主意。
該劇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線太亂,屏幕上顯示洪熙元年八月漢王叛亂,有了父子意見不統一,朱瞻基被皇上安排去了南京讀書養性。結果下一個鏡頭就是皇上駕崩,時間是第二年的五月。這歷史事件時間自然是對的,關鍵完全不連戲,有點生搬硬湊。
還有永樂年的朱棣喪期緊接著春節,不僅是情緒,劇情也完全接不上。上一秒一群人穿著孝服,還在追責關防的問題,下一秒就在大殿裡開春節趴。
感情戲更是十分突兀,上一個鏡頭還是遷都看宮殿,下一個鏡頭就是成婚大典,再接下去朱瞻基就直接奔赴戰場,對於兩個妃子如何圓房的也沒有一個交代。總之婚後朱瞻基只在孫若微的住處出現過。
朱瞻基打仗回來後也是一直住在孫若微這裡,之前和胡善祥沒有任何同框的鏡頭,突然間兩人就有了孩子。不要說什麼封建君王,肯定會臨幸正室的話。這是戲,你得把前後鋪墊清楚,才能讓人看明白。不然觀眾覺得莫名其妙。
還有幾處明顯的錯誤,不知道是不是剪輯的鍋。一是朱瞻基在太子時期就自稱朕,當時他還在南京讀書養性,朱高熾還沒駕崩呢,他對徐濱說「待朕駕崩之後,你方可回來」,他就這麼有自信自己一定能當上皇帝?
二是二叔三叔在朱瞻基登基以後還稱朱瞻基為太孫,有人可能會以為這是叔叔對侄子不服氣的稱呼,但如果真不滿,完全可以用「那小子」,而不是一口一個「太孫」。
編劇的直男審美更是氣壞了觀眾,劇情需要安排女二可以理解,但前25集他都對孫若微一往情深,結果見到胡善祥有孩子那個高興勁,完全忘了孫若微才是他喜歡的女人嗎?
張挺這麼寫劇本完全詮釋了「男人都是大豬蹄子」,沒追到前,對孫若微是百般寵愛,即使對方撒潑打野也讓著,一旦成為自己的妻子,就完全不懂得珍惜,這編劇是完全不考慮女性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