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刑解決死犯時,電視劇裡喊的「刀下留人」真可令其停手嗎?

2020-11-17 谷城淺說歷史

文丨谷城淺說歷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刀下留人」這句略偏正式的一句短語出自元朝的李文蔚作《燕青捕魚》,這句話是為了營救在臺上馬上被斬首的人而向主持或者是劊子手所喊出的緊急呼救。並且這種情況真的在古代有發生過。

不管任何朝代對於死刑都是很嚴苛的來對待,史書《十五貫》就曾經記錄「刀下留人」這麼一件事,在史書中有人在將要被處決前一直大聲喊冤,監斬官當然會懷疑,於是他就要求暫緩這次行刑,因為有法律支持「律典上載著一款: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當一位監斬官聽到看到死囚在臨死前一直喊冤時,他們就有權力暫停此次的行刑。

所以說古代在執行斬首犯人的時候,劊子手的刀已經架到將要被殺的犯人脖子上的時候,有人突然喊著「刀下留人」,確實有用。《大明會典》裡面的的確確存在這麼一條法律,並且在後來的清朝入關後,他們沿用上一個朝代的《大明律》,在嘉慶十二年的時候清朝又特意立這道法律:「凡處決人犯,有臨刑時呼冤者,奏聞覆鞫。如審明實有冤抑,立為申雪。將原審官參奏,照例懲治。如系妄行翻異、冀延顯戮,除原犯斬罪仍即處斬外,如原犯絞罪者,亦改為斬罪,即行正法。」

所以在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如果發生臨刑喊冤,那麼監斬官就可以停止此次行刑,然後派人去向皇帝報告情況,並請求覆審這案件。如果說喊冤的人發生的案件確實是冤案,那麼原來的審法官全部都要受到處分,而如果這些罪犯喊冤只是為了拖延生命,那麼依然還會進行斬首、並且還會增加絞刑。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碰到這種情況,那些監斬官並不會去理會這些人。而在電視劇中,過來救人的同夥喊一句:「刀下留人」,很是符合大眾口味,所以這句話就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

【參考文獻:《大明會典》《燕青捕魚》】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會立馬停手,究竟為何?
    說到斬首,我們都會聯想到電視劇裡的場景,在喧鬧的菜市口,一個長相十分兇橫,身材健碩的人拿著大刀,只要旁邊的監斬官一聲號令,那個拿著大刀的人就會對著大刀猛的噴一口酒,然後舉起刀,準備向犯人斬去。不過在影視劇這樣的場景中,一般犯人都不會死,因為一定會有人騎馬飛奔過來大喊刀下留人,而舉刀的人一般都會在這個時候就停下來。當舉刀的劊子手,在聽到刀下留人以後就真的停下來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為何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立馬停手?換作是你,你也不敢砍下去
    文/行走天涯 為何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立馬停手?換作是你,你也不敢砍下去 不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有規章立法制度的。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的存在,就是為了能夠約束好每個人的行為,讓世界能夠變得更加安全一點。
  • 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為何立馬停手?看這13個字,你也沒膽下刀
    那麼問題來了,監斬官已經下令斬首,劊子手理應執行任務,為何他連來人是誰都不看,聽到「刀下留人」就得停手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法律說起。 作為一個擁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法律出現的時間也是非常早,自夏朝以來,我國便有了自己的法律制度,人們稱其為「禹刑」,接下來的商代和周代繼續沿用了這種法律制度,並且逐漸完善。
  • 只要喊「刀下留人」就能阻止劊子手?影視劇那樣騙你,海瑞笑了!
    只要喊「刀下留人」就能阻止劊子手?影視劇那樣騙你,海瑞笑了!說明:本文原為回答讀者「逗婦乳」的提問,現單獨整理成文發布,不妥之處敬請同道批評指正為盼。原題目:古代劊子手為何一聽到「刀下留人」就必須停手?影視劇中「刀下留人」度劊子手是毫無影響力的,這個即是不接觸古代刑法歷史也會明白。勾決處置人犯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在古代被處以極刑的重犯,通常都是窮兇極惡或謀反篡位的極惡之徒,哪能隨便一個人喊一聲「刀下留人」就可以叫停的。
  • 電視劇又騙人?刑場「刀下留人」到底行不行,兩點告訴你真相
    導語: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那就是在罪犯快要被砍頭行刑之際,會有一個人帶著聖旨快馬加鞭趕到,大喊「刀下留人」。那麼這樣的場景在古代真的發生過嗎?古代距離我們實在是過於遙遠,這樣的操作的確是需要考證,亮點告訴你真相。
  • 電視劇又說謊了?刑場「刀下留人」到底好不好,兩位告訴你真相
    導語: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那就是在罪犯即將被斬首,行刑的時候,會有一個人拿著聖旨加鞭迅速趕到,大喊"刀下人"。那麼這樣的場景在古代真的發生過嗎?古代的距離離我們太遙遠了,這樣的手術確實需要考證,亮點告訴你真相。
  • 古代劊子手為何一聽到「刀下留人」就必須停手?因為這13個字
    可是如果按照電視劇裡面的畫面來看的話,古代人是可以看到劊子手給死刑犯砍頭的場景的。在電視劇裡面經常會遇到砍頭的場景,如果要聽到有人說「刀下留人」的話,就會立即停止舉起來的砍刀,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刀下留人」這句話一旦響起,劊子手就立即停下了,「刀下留人」這句話是特指宋朝時期。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之後,也慢慢的復興了儒學,並且大力提倡了文官的重要性。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文官們也在大力的讓宋朝時期的法律變得更加嚴謹。
  • 古代劊子手為何一聽到「刀下留人」就必須停手?因為這13個字,不停...
    可是如果按照電視劇裡面的畫面來看的話,古代人是可以看到劊子手給死刑犯砍頭的場景的。在電視劇裡面經常會遇到砍頭的場景,如果要聽到有人說「刀下留人」的話,就會立即停止舉起來的砍刀,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刀下留人」這句話一旦響起,劊子手就立即停下了,「刀下留人」這句話是特指宋朝時期。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之後,也慢慢的復興了儒學,並且大力提倡了文官的重要性。所以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文官們也在大力的讓宋朝時期的法律變得更加嚴謹。
  • 「午時三刻」行刑,這是有什麼講究,還是古代法律規定?
    文/三叔小記小說裡,或電視劇中,總有這麼一段精彩又扣人心弦的劇情——劫法場。劫法場的時間總要到「午時三刻」之後。當說「斬」時,劊子手刀落,犯人沒那麼痛苦,渾渾噩噩之間,人沒反應過來,就下了地獄。頗有一點人道主義色彩。眾人疲倦,這也是劫法場的最佳時機。若是再玄機一點,太陽正當高空,人的影子最短,大地的「陽氣」最盛。行刑乃是陰事,這時可以壓制。
  • 犯人要被斬首,突然一道聖旨讓刀下留人,這種現象在古代真的存在嗎?
    可實際上,古裝劇的情節雖然誇張,但並非真的毫無根據。前者"以刀刃殺誅其身首",後者是"身首不殊,纏縛而縊"。其中的"殊"是強調腦袋不搬家,在秦漢時被稱作"殊死",斬首、腰斬和五馬分屍等都可以歸入其中。 如果細化,斬和絞還可分為讓人流血死與不流血血死;破壞屍體與不破壞屍體;全屍死與不全屍死等。
  • 古代斬首就是「拉出去砍了」?實際情況要複雜的多
    "在有些電視劇中,古代處死犯人顯得非常隨意,大手一揮「拉出去砍了」,犯人小命就沒了。比如當年看《包青天》,審完直接用鍘刀咔嚓一下,效率特別高。《包青天》劇照可實際上,電視劇太誇張了。斬首作為古代五刑(笞、杖、徒、流、死)中死刑方法之一,從隋代一直延續到明清,規矩還是很多的。首先,犯人不是你想砍就能砍的。
  • 古代真假刑法:熱劇裡的死刑都是假的?
    所以,我們在《長安》中所看到的被撈出來這樣的劇情,在歷史上是真的可能發生的。除了電視劇中被撈出來的張小敬之外,歷史上真的會發生刀下留人的真實案例? 除了「刀下留人」另一個超級耳熟能詳的就是「推出午門斬首」了,也是很多古裝劇會出現的場面,可「午門斬首」也是假的。
  • 分手必下雨,刺繡必扎手,刀下必留人,盤點那些電視劇裡的套路
    從小到大我們看過的古裝劇、肥皂劇、校園劇,數不勝數我們走過最長的路,大概就是電視劇的套路,下面我們一起總結都有哪些套路吧!感覺看的多了我們也可以當編劇.....在古裝劇中,經常會有女扮男裝的樣子,這樣子出門也方便,但是有的導演卻太糊弄觀眾了,把頭髮一挽換個男裝就成了男子了,偏偏劇中的人還都認不出來,頂多就是說這個小公子長得真別致
  • 為啥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停手,只要看這13個字,換你也不敢下刀
    大家平時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其中有一個情節就是這樣的:犯人要被行刑了,在斷頭臺上,有人騎著快馬大喊一聲「刀下留人」,劊子手就立馬停下來了,真的會這樣嗎? 大宋律法上記載著這麼13個字「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也就是說,犯人只要在行刑的時候只要喊冤,就會再一次審查這個案子。作為執法的官員「不錯殺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這條法律信條,在宋朝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大環境,所以,宋朝的官員對人命案件都十分重視,也出現了很多清官。
  • 揭密電視劇十大定律!長跪不起必下雨這些梗到現在還在用
    看電視劇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還沒播出來,就已經知道編劇怎麼寫下一場戲了?其實不只是你,看電視劇的大家都有同感!「中國電視劇的十大定律」最近在微博引起熱議,造成網友們大討論,紛紛留言瘋狂討論,幾乎每一部電視劇都中槍,你看過的老梗是不是也被寫進去了?
  • 「刀下留人」不是影視劇標配,宋朝有13字規定,死刑犯可以「自救」
    「刀下留人」不是影視劇標配,宋朝13字規定,死刑犯可以「自救」 俗話說,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自古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規,中國改朝換代頻繁,但在朝代穩定之後,陸續出臺一些適宜當時朝代的法規。規定是用來約束百姓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今天要說的,是那些觸犯法規的人,可以說是知法犯法。
  • 為何古代劊子手一聽「刀下留人」就停手?原因就在這13個字當中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古見其談」,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刀下留人!這些電視劇套路你是不是都背熟了?
    自1958年新中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後,湧現出了無數電視劇,它們有精彩的有狗血的有耐人尋味的。可我們從小看到大,不管多麼新的電視劇,都會有一些不變的老梗!當你熟練地掌握了它們後,就會發現,當編劇真的so easy!無論是什麼熱鬧圍了多少圍觀的人,總能一下子擠到最前面。
  • 古代對犯人在法場行刑,為何用木塞堵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一些古裝劇裡,在對犯人實施酷刑時要在犯人嘴裡塞進一個木塞堵著犯人的嘴。有些觀眾可能會說,難道不是為了避免犯人咬舌自盡嗎?可在執行死刑時,這些人可能就會後悔,萬一當場再透露一些不為人知的內幕,這就麻煩了,連帶著實施刑罰的人也會一起受牽連。畢竟皇家還是要顧及臉面的。一旦一些見不得光的事被抖露出來,不光影響他們的形象,甚至會危及政權統治。據說往犯人嘴裡塞木塞是從武則天那開始的。
  • 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在午時三刻?
    我們看古代的電視劇,在審結犯人之後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句話「推出午門斬首」,而且行刑的時間一般都是選擇在「午時三刻」,那麼古代斬首是不是真的在午門,為何行刑的時間大都選在午時三刻呢?由於午門的特殊位置,以及其特殊的象徵意義,因此自古以來午門都不是一般人能夠隨便走過的,除了皇帝和有「特殊身份」的人,其他人是不能隨便出入的。譬如科舉考試中的前三名,才有機會從午門走過一次,這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了。在清朝文武大臣都只能走側門,是不能從正門出入的。此外午門還是皇帝舉行重大活動的地方,比如遇到戰爭的誓師大會,頒布重要的詔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