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鵝,講兩個故事:
朱元璋賜鵝殺徐達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就是用一隻燒鵝殺了開國功勳徐達的。
徐達晚年患了背疽(背上長粟粒狀膿頭)。什麼是背疽呢?先說下中醫對「背疽」的認知。
背疽其源有五:天行一;瘦弱氣滯二;怒氣三;腎氣虛四;飲冷酒、食炙煿物、服藥熱毒五。
——《集驗背疽方》
背疽多因溼熱火毒內蘊,造成內臟積熱,氣血凝滯,營衛不和,邪阻肌膚而發。
引發背疽的病因有很多。比如,飲食上好食酒、肉等膏粱厚味。再比如,容易動怒或鬱怒的性格也容易患背疽,歷史上除了徐達外,項羽的謀士範增、抗金名將宗澤都是在憤恨中患上了背疽而亡的。
背疽一定要忌口發物,尤其是動火的熱性的發物,如雞、鵝、羊這些都不能吃。朱元璋賜了燒鵝,吃了就會加重病情,甚至死亡。
動風發瘡,凡有微恙者,其可嘗試乎?
——《隨息居飲食譜》
鵝氣味俱厚,發風發瘡,莫此為甚。
——《本經逢原》
鵝肉性溫,有動風、發瘡之弊,比雞肉、羊肉更甚。燻鵝尤其發。所有因溼熱或陰虛火旺導致的疾病,比如陰虛咳嗽,都要嚴格忌口。健康的人也不能吃太多。那如果很喜歡吃鵝,有沒有什麼平衡的方法呢?
有相關的記載——
《本草綱目》中講到:一個很喜歡吃燻鵝的人,幾乎每天都吃,別人看了都以為他會發癰疽而死,但他一點兒沒事,後來了解到,他每天吃完鵝後,都喝綠茶來化解這個熱毒。
第二個故事:
王羲之為什麼喜歡鵝
王羲之愛鵝,後世多從書法角度去揣測,認為他的執筆是受到了鵝的啟發。
然而,近代史學家陳寅恪認為,王羲之愛鵝,是因為要吃它,鵝作為食物有化解人體五臟毒性的作用,道教典籍和醫書都有相關的記載。
魏晉文人有服「五石散」的風俗,久食則身體燥熱,而鵝肉被認為有解熱的作用。有些本草書認為鵝肉是性涼的,能解五臟之熱。
性冷,不可多食。令人易霍亂。與服丹石人相宜。亦發痼疾。
——《食療本草》
但鵝作為發物,有痼疾的人不能吃,則是公論。
服丹石人宜吃鵝肉,也可以理解為鵝肉能解重金屬的毒(尤其是鉛毒)。古代制銀粉(即輕粉,氯化亞汞結晶,有毒,多外用以殺蟲斂瘡)的人每月都要吃一次鵝肉,因為鵝能解金屬的毒。救急的話,熱飲鵝血效果更好。
(鵝肉)能解鉛毒,故造銀粉者,月必一食也……其血解一切金石毒,熱飲即瘥。
——《隨息居飲食譜》
鵝肉能解重金屬毒,是經過驗證的。鵝肉能動火發瘡,這個也是事實。至於原因,也都是說得通的。
鵝是水禽,水禽多性涼,且脂肉皆肥膩,有滋潤之功。從這個角度來看,鵝肉、鵝血來解金石引起的燥症是說得通的。
鵝雖水禽,然性好鬥,且氣味具厚,具備發物的特徵。從這個角度來看,鵝肉確實有發舊病的作用,也是說得通
感覺鵝還是有點風險的,有沒有安全一點的?
平兒
鴨。鴨肉滋陰止渴,不是發物,也能解金屬毒。
鵝肉與鵝蛋
鵝,甘溫。暖胃生津,性與葛根相似。
——《隨息居飲食譜》
王孟英認為,鵝肉的性質和葛根相似。它倆都是通過升發胃陽而生津(也有點參苓白朮散的感覺)。對於容易口渴,但脾胃又比較虛寒的人,可以吃些鵝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