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慄6月8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黎志文 張軼)這是一次罕見的大範圍降雨——江西省上慄縣平均降雨量達到146.1毫米,33個實時降雨監測站點中,有30個站點降雨量超過50毫米,19個站點降雨量超過100毫米。其中,氈塘監測站、楓林水庫監測站降雨量分別達到188.5毫米、183.5毫米。長平、福田、赤山等鄉鎮部分居民區被洪水浸泡,水位達0.5米至2米。
6月5日,在江西省萍鄉市上慄縣福田鎮連陂村,持續性暴雨導致有三戶人家被困家中無法轉移至安全地帶,鎮黨員幹部在了解情況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派出兩艘皮划艇,在最短時間內將11名受困群眾轉移至安全地帶(央廣網發 通訊員 提供)
這是一次相對慘烈的自然災害——全縣倒房8戶26間,嚴重損毀房屋34戶76間,一般毀損房屋43戶43間。農作物受災面積達6373公頃,成災面積達3906公頃,絕收面積達554公頃。洪水毀壞河堤380米、渠道2.35千米、供水管道1550米。暴雨導致多地一片汪洋,直接經濟損失超過6600萬元。
這是一次職能轉劃後的「大考」——緊急出動應急救援人員7000餘人次、應急車輛256臺,調用衝鋒舟1艘、橡皮艇15艘。鎮村幹部用簡陋設備緊急轉移人口7137人,並對5140人提供緊急生活救助,全縣無人因災傷亡、無人因災挨餓受凍。
緊急轉移受困群眾(央廣網發 通訊員 提供)
6月2日20時至6月5日23時,上慄縣大暴雨降雨強度之大、範圍之廣、持續之長,歷史罕見。暴雨引發的山洪一路咆哮,衝向村莊、田野和學校。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遭受巨大威脅之時,上慄縣各級黨員幹部聞訊而動,廣大人民群眾鄰裡互助,唱響了一曲「血濃於水、生命至上」的時代之歌。
未雨綢繆,築牢防災減災生命屏障
「我家住的位置偏低,6月3日凌晨家裡進水30公分。老伴癱瘓我又搬不動,正著急的時候,村幹部帶人幫我把老伴和貴重物品搬到了二樓。在深夜的時候,鎮裡、村裡的幹部還在為我們忙活,關鍵時刻幹部就是我們的『貼心人』。」在桐木鎮黃圖村,村民李秀華感慨地說道。
上慄縣長平鄉組織開展清淤(央廣網發 通訊員 提供)
「6月3日凌晨,鎮村幹部就在連夜轉移地勢低洼處的群眾,這充分證明縣鄉村三級的應急力量在發揮作用。當天凌晨,桐木鎮蓮臺村、黃圖村、雅溪村連夜轉移了19戶100人。」上慄縣應急管理局負責人介紹說。「上慄地處贛湘分水嶺地帶,近10年來有過5·28水災、5·25水災的教訓,所以時刻繃緊著防汛這根『弦』。為了推進防災減災,縣財政近3年來還先後投入12.7億元,對全縣200餘公裡的河道進行改造,最大程度減少了洪災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
根據機構改革中的職能整合要求,上慄的防汛工作職責自今年起劃歸於縣應急管理局。為了確保防汛工作井然有序,上慄縣進一步強化防汛行政首長負責機制,成立了以縣長為指揮長、分管副縣長為常務副指揮長,縣直各有關部門、單位為成員的防汛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成立了以鄉鎮長為指揮長的防汛領導小組,對全縣45座小(二)型以上水庫均配備水管員,在汛期來臨前夕先後安排3次安排5個檢查組對小型以上水庫、重點山塘、水電站、在建工程進行檢查,科學調度水庫控制運行。
上慄縣長平鄉組織開展清淤(央廣網發 通訊員 提供)
同時,上慄縣嚴格按照省市下達的準備標準儲備防汛物資,持續推進應急預警體系建設。在汛期來臨前夕,上慄縣配備了11支總計達到650人的應急搶險隊伍,儲備7艘衝鋒舟、26隻橡皮艇,以及編織袋、塊石、砂石料、救生圈等搶險救生設備,對全縣22個重要地質災害和山洪危害點、98個一般危害點,明確了具體的預警責任人和預警預案。
上慄縣委、縣政府還先後4次召開專題會議,對防汛工作進行部署。縣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以巡河巡庫、現場督導方式,推動防汛責任壓實。在汛期,全縣嚴格執行領導帶班和24小時防汛值班制度,紀檢部門及時跟進進行紀律監督。縣防指根據氣象變化,利用各種渠道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做到有備無患,最大限度築牢了防災減災的生命屏障。
洪水肆虐,黨員幹部急速生死營救
「要不是豔珍那一拉,我跟孫子肯定被壓在房子裡了。」在赤山鎮高蘭村,借住在親戚家劉衛元一談起暴雨,至今心有餘悸。當天鄰居李豔珍在查看雨情時,發現後山樹木在移動,意識到發生了山體滑坡。容不得多想,李豔珍冒雨衝進劉衛元家中,一把拉住他和劉金碧往外跑。5秒後,房子被泥石流吞沒。
「劉衛元家並非屬於地質災害點,房子卻被泥石流衝擊,足以說明山體含水量達到飽和,也證明了這段時期暴雨之大、持續之長。」據上慄縣防訊總指揮部工作人員介紹,「根據雨情變化,6月5日9時許,全縣緊急啟動了防汛IV級響應。縣防指第一時間組織成員單位對雨情進行會商,該縣縣委書記、縣長、副書記分別趕到棗木水庫和縣城下遊的新建水源等村,調度防汛工作。其他縣級幹部和156名『包村長』下沉到各村組社區,一線指導應急搶險、轉移群眾。」
長平鄉黃泥塘村第一書記到貧困戶家中幫助清理倒灌雨水(央廣網發 通訊員 提供)
生命至上,和洪水賽跑,與死神抗爭。6月5日,一幕幕生死營救迅速在上慄展開。在東源鄉逢源村,17組村民賴某冒雨清理屋後排水溝時,一腳被濾水池管道卡住無法拔出,無法移動的他被泥土掩埋至頸部。聽到呼叫的鄰居賴國民緊急聯絡鄉村幹部,10餘名義務巡防隊員冒雨趕到,用鋤頭挖開泥土將其救出。
在受災較為嚴重的豐泉村,村裡洪水一度達到齊腰深。周邊47戶群眾和幾百名小學生生命遭受巨大威脅,赤山鎮基幹應急民兵、村「兩委」身綁繩索,在激流中逐戶將47戶被困群眾、315名小學生安全轉移。
在彭高鎮,69歲的村民漆啟珍帶著13歲的孫子曾維萍被洪水圍困。彭高鎮基幹應急民兵駕駛衝鋒舟趕到現場,固定住衝鋒舟後,隊員涉水進入,及時將曾維萍、林遠志、林思瑤等人安全轉移。
緊急疏散群眾(央廣網發 通訊員 提供)
在福田鎮連陂管理處的謝家園片區,洪水水位高達2米。在被困群眾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之時,福田鎮應急人員劃著橡皮艇趕到,在最短時間內,將11名受困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
危急時刻,一個個感人的場景瞬間定格並銘刻在心底,對于楓橋村7組的村民譚聖忠來說更是如此。當天,他駕駛摩託車出門時,被急流裹挾進滔滔洪水之中。接到群眾緊急求助電話後,赤山鎮村工作組第一時間抵達現場,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廖祥峰身綁安全繩,二話不說跳入水中施救。十來分鐘後,早已筋疲力盡的譚聖忠被救援上岸。
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默默付出。6月5日上午9時至傍晚6時,上慄縣縣鄉村三級幹部、義務巡防隊員、志願者,用無聲的行動,交出了應急搶險的「答卷」——在短短的十來個小時內,全縣共接到求助電話1.7萬餘個,全縣出動搶險力量7000餘人次、應急車輛256臺,調用衝鋒舟1艘、橡皮艇15艘,緊急轉移受困群眾7137人,對5140人進行緊急生活救助,全縣無一人因災死亡、無一人因災受傷、無一人因災挨餓受凍。
重建家園,眾志成城唱響血濃於水
洪水消退,留下的是滿目瘡痍。從不相信眼淚的上慄人民,自立自強的上慄人民,早早就投身到災後重建這場新的「戰役」之中,力促生產生活秩序恢復正常、損失降至最低。
緊急疏通路障(央廣網發 通訊員 提供)
——派出地質災害巡查隊伍70支228人次,巡查212處隱患點,撤離周邊群眾31戶88人、學校師生288人,有效規避次生災害發生。
——先後投入20臺機械、60餘輛運輸車輛,及時清理土石方1.2萬餘方,處置農村公路險情43處、搶通道路11條、危險路段19處,確保了群眾出行不受影響。
——派出供水供電管線特巡小分隊,搶通供水管道200餘米,排查供電線路重大缺陷1處、安全隱患9處,確保群眾用水、用電不受影響。
——派出10個工作組,深入田間地頭核實農業、水利受災情況,抓緊搶修水毀設施,緊急調撥種子4000餘斤並提供技術指導,力促農業生產恢復正常。
——面向全縣154個行政村,發放5000餘瓶消毒液,以及進水淨化藥品。200餘名疾控人員分批對群眾集中飲水工程水質進行淨化,對重點區域進行消毒防疫,嚴防「大災之後有大疫」。
緊急疏通路障(央廣網發 通訊員 提供)
在災後重建的現場,上慄縣62個「黨群服務+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體及時發揮組織引導作用,讓一幕幕鄰裡互助的感人場景相繼湧現。
在楊岐鄉清溪村,劉志會、曾祥龍、陳嬌花等志願者,第一時間對公共場所進行消殺,並幫助貧困戶甘禮春整理被洪水浸泡後的家;在赤山鎮幕衝村,村裡的熱心村民第一時間幫助金絲皇菊種植合作社清理,奮戰至凌晨。
在福田鎮連陂村,以種植果蔬維生的74歲老黨員劉莆生,不顧自家6畝多農作物受災,主動帶領6名鄰居,從河道裡挑水幫助貧困戶曾立明清理家中淤泥、清洗家具。
在長平鄉太塘村,兒女均在外地的14組村民江玉家中淤泥堆積,患病的她急得團團轉之時,村「兩委」幹部和鄰居們伸出援助之手,幫她把家中收拾得乾乾淨淨……
如果說這是一場「大考」,上慄的各級黨員幹部用擔當作答,各級群眾用本能作答,交出的是一份令人動容的「答卷」。當前,降雨還將持續,52萬上慄人民枕戈待旦,奮力守護著美麗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