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我從未收到比這個更直接的衝擊……當我在床上輾轉反側時,2艘軍艦全部沉沒的恐怖消息緊緊糾纏著我……在這整片遼闊的海域上,日本(海軍)有著絕大的軍力,而我們卻到處都是虛弱和赤裸裸的。」(邱吉爾)
在美國切斷了和日本的貿易往來之後,日本悍然發動了「偷襲珍珠港」行動,羅斯福在《國恥演講》之後宣布正式對日本宣戰,美國的踏入戰場給了整個戰爭局勢微妙的變化,整個戰局隨之逆轉。
可是就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在短暫的戰略窗口期,日本準備直取東南亞,奪取自己最需要的戰爭物資。在日本的兵鋒直指東南亞的時候,最先受到衝擊的顯然就是當時東南亞地區的實際控制者,也就是英國人。面對著來勢洶洶的日本軍隊,英國人非常頭疼,整個局面變得異常複雜了起來。
01.
隨著美國人的下場,和日本人對東南亞地區打起了主意,東南亞地區的英國軍隊的災難馬上就要來了,整個局勢都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了,因為從表面上來看,中國和美國都是自己的盟友,都可以幫助到自己,但是英國人縱橫世界舞臺百年,最明白的就是這些盟友都只是表面上的盟友,誰都心知肚明,誰幫助自己和日本人作戰都不會白白出力,都是有所要求的,一旦自己被日本人趕出了東南亞地區,就意味著自己的日不落帝國又失去了一塊控制範圍,一旦自己離開了東南亞,再想要回來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了。這個道理自然是非常簡單,也不難分析出來,所以在英國人的眼睛裡,不只是像餓狼一樣饑渴的日本人是自己的敵人,就連自己的盟友,中國軍隊和美國軍隊都是自己潛在的敵人,英國人的外交哲學中對於盟友有著這樣的定義,那就是「不向自己開火的敵人」。
這個時期的英國人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日不落帝國體系走到了窮途末路,整個時代已經是暮年了,英國沒有能力來保護自己在亞洲地區的利益,英國的強項在於自己強大的海軍力量,憑藉著皇家海軍,英國人塑造了自己的日不落帝國,成為了人類歷史上勢力範圍最為龐大的帝國,但是時代總是風雲突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都不在海洋上進行,而都是在陸地上進行,這兩次世界大戰也讓世界的主旋律從海權變成了鹿泉,這個過程讓英國失去了自己霸主的地位,以至於在亞洲經過並不算激烈的日英海戰之後,英國在亞洲地區連制海權也失去了,這就引發了連鎖反應,沒有了制海權的底氣,英國在亞洲戰場上的連戰連敗也就並不稀奇了。
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英國在整個戰爭當中顯得毫無戰鬥力呢?顯得連戰鬥意志都不足呢?
02.
其實這個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整個英國的殖民體系最終在戰爭之中反噬了英國的戰爭。第一點就是本身英國人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對於當地一直以來都採取了一種極端高壓的政策,對於英國人來說,自己的殖民地並不是自己的國家,他們不會對殖民地產生一種共情,而是把無數的殖民地都當成了供養英帝國的倉庫,無限制的榨取價值,而對於當時的英國人來說,如果自己被安排在了亞洲的殖民地工作,可以說就是相當於我國古代王朝時代的發配邊疆的感覺,這就造成了這些在殖民地工作的人員以及士兵對於腳下的土地毫無忠誠度可言,也就更別提什麼戰鬥意志,和戰鬥欲望了。
第三點,也就是比較關鍵的一點就是,失去東南亞並不是大英帝國的底線,大英帝國在亞洲地區最不能失去的是印度,只要英帝國依舊掌握著印度的殖民地,那麼英國就可以扼守住自己在海上的重要交通線,英帝國的貿易體系就可以強行續命,隨著美國的崛起,英帝國的生命線最終是被美國人掐斷的。
03.
在這場在東南亞地區的大戰當中,緬甸為什麼成為了各方爭奪的焦點呢?
第一個原因當然就是地緣原因,緬甸是一個在地緣上極為重要的重要,緬甸起到了一個大門的作用,在地緣上緬甸是守護著東亞和西亞的門戶地帶,因為任何軍隊從喜馬拉雅山脈進入到我國腹地的概率都非常低,都沒有什麼可行性,所以說這樣一來緬甸的地緣重要作用就凸顯了出來。對於日本軍隊來說,如果可以直接拿下緬甸地區,就直接切斷了東西方之間的支援和聯繫,日本就避免了多線作戰,就可以全力和我國還有美國軍隊進行大戰。
第二個原因就是日本軍隊如果可以直接斬斷滇緬公路這一條運輸戰爭物資的大動脈,就可以讓自己在我國的軍隊減少一些負擔。日軍正是看中了蔣對待戰爭的態度,就希望可以切斷滇緬公路,認為只要斷了蔣的戰爭資源供應,蔣就沒有動力來發起進攻,戰爭壓力和消耗戰的壓力就會減輕許多。
對於當時的日軍來說,在我國戰場上已經形成了相持的情況,無休止的消耗戰讓日本軍隊越來越難以承受,必須要減輕在我國戰場上的壓力,才有可能把整個戰爭繼續下去,才有能力和美國進行一場傾國大戰。
這樣在緬甸這一個彈丸之地上,就產生了極其複雜的局勢,我國、日本、英國還有美國,開始了在緬甸戰場上的博弈和大戰。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國遠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