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英國自稱自己為日不落帝國,但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國際社會上最先承認的日不落帝國是西班牙,只是後來西班牙逐漸衰退了之後,英國漸漸崛起並「搶走」了這個稱號。
而日不落帝國這個名號就像是一個詛咒一樣,誰戴上這個皇冠,誰就會走向衰弱,從西班牙到英國,無一不是如此,並且這些衰弱歸根結底都是出在他們自己的身上。
在西班牙最強盛的時候,西班牙的領土遍及除南極洲之外的其他大洲,當時的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更是高傲地表示:在我的領土之上,太陽永遠不會落下。
但現在的西班牙,不僅失去了它的高傲,甚至還被成為歐盟的「歐豬五國」之一,不僅經濟形勢最差,失業率和負債率也是居高不下。
而曾經第二個日不落帝國,英國在近代史上創造了極高成就,英語作為世界範圍內的通用語言也印證著英國當年的輝煌。
但現在的英國,在二戰之後不僅淪為二線強國,從之前的唯我獨尊變成了唯美國馬首是瞻。雖然英國還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是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聯合國安理會五常之一,但今年英國脫歐之後,英格蘭的「脫英」運動也此起彼伏,這樣下去英國或許很難維繫住現在的地位。
那麼英國從之前的日不落帝國到現在的日薄西山,到底是出自什麼原因?和這個名號之間有是否存在關聯呢?
首先,英國衰落最大的因素,就是他們的土地面積太小。
英國的國土面積太小,這就意味著他們不僅本土資源不夠充足,人口供養數量有限,而且也意味著他們國內市場沒有辦法只依靠自己自給自足,經濟命脈就隨時有可能會被別的國家攥在手裡。
加上英國是個島國,即便想要開疆闢土將別的國家打下來作為自己的殖民地來使用,就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在講到開闢新領土的時候,馬基雅維利認為如果要徵服一塊土地而不被當地民眾推翻政權,要麼讓徵服者親自駐紮到那裡,要麼向那裡派遣殖民,或者駐紮大量步兵和騎士。
而英國就是採用的後兩個辦法,為了保住自己的擴張成果,英國在1899年第二次布爾戰爭期間,不僅耗費了超過14億兩白銀軍費,還使得英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名聲一落千丈。
英國為了這些殖民地耗費天價軍費,並且還接連打了一戰和二戰,導致英國負債纍纍,最後連殖民地也保不住,一下子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第二個導致英國衰落的因素,就是錯誤地放任了美國強大。
1783年,北美在法國的支持下發動了獨立戰爭並取得了勝利,英國被迫籤下《巴黎和約》承認美國的獨立,但在這場戰爭打輸之後的英國並沒有當回事,那時候的英國在北美依舊獲得很多殖民地,他們並不覺得美國獨立會對他們的利益造成太大影響。
而美國在這之後的幾十年間一直積攢實力,並在1812年再次對英國發起戰爭,但這次美國卻輸得很慘,甚至美國首都華盛頓都淪陷了,英軍在白宮放了一把火,後來美國人為了掩蓋白宮遭到焚燒而留下的痕跡,刷上了白油漆掩蓋,這就是白宮這個名字的由來。
之後的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並由此讓美國獲得了真正的統一,並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抓住了時機,飛速向前發展。而這時候的英國還沒有意識到美國的威脅,始終沒有壓制美國的發展腳步。到了二十世紀,美國工業產值超過了英國,而英國則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英國的衰敗是國土面積天然弱勢和沒有重視對手造成的;而上一代日不落帝國西班牙的衰落則是本土工商業一蹶不振,深陷戰爭中難以自拔和債務如滾雪球一般越堆越多。
可以看出,大國的崛起往往是時勢造英雄,而他們一旦對自己太過自信,輕視對手,就難免落得一個跌入深淵的下場。在這個帝國崛起的時候,存在的缺陷雖然有些許麻煩,但並不致命;可等到帝國跌落神壇的時候,自身所帶的問題就會被無限放大,成為拽這個帝國跌落最大的那隻手。
很難說,日不落帝國這個名號一開始就預示著他們不幸的命運,還是他們接連在獲得這個名號之後相同的結果讓這個名號變得帶有一絲英雄難免末路的宿命感。
但可以預見的是,不管英國日後是否會繼續衰落,它也再難回到當時的地位和榮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