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農奴的生活悲慘嗎?一點都不慘,每周要給地主扛活三天!

2020-12-24 科羅廖夫

俄羅斯史學家一直在爭論,是否可以將沙皇俄國時期的農奴制等同於奴隸制。俄國曾經盛行封建農奴制,農奴是人身權利受到限制的人。有些人認為這幾乎等同於奴隸制,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俄國農奴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地位。我們必須承認,在不同的統治者之下,農奴制有很大的不同。有時情況有所緩和,農民可以捍衛自己的權益。但也有一段時間,農民的地位和北美種植園裡的黑人奴隸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農民遭剝削的過程是緩慢發展的,在1648年,俄國農奴制正式成立,當時農民被農奴制束縛在土地上。農奴制維繫著國家的基本體制。1649年禁止農民擅自改變他們的居住地,這不僅適用於地主農民,也適用於其他農民。

然而,在沒有土地的情況下,非法買賣農民的現象普遍存在。1682年,為了拉攏貴族,索菲婭公主被迫將買賣農奴合法化。後來彼得一世加冕沙皇以後,繼續強化農奴制。首先,農民的子女失去了人身權利,地主有權決定他們的命運,有權將農奴的子女也收為農奴。此外,地主還經常把漂亮的農奴女孩收為小老婆。

從本質上講,這項法律允許地主將農民家庭分開,並單獨出售。第二,彼得一世引入了人頭稅,切斷農民與土地的聯繫。過去對農場徵稅,從本質上說,稅收和所有權的對象是土地,而不是那些農民。現在,地主擁有的成年男性農奴都要繳納稅款。農奴以前是自己交稅給國家的,現在要地主幫他們交稅。沒有土地,農民已經成了豬羊般的交易品。

彼得一世建立的農奴制度剝奪了農民的許多權利,在他的統治下,農奴的地位與奴隸制幾乎沒有什麼不同。因此,那時候有大量農奴逃跑。在1720到1740年,根據兩次人口普查,每年大約有2萬名農奴逃跑,逃亡的總數達到20萬。現在,如果農奴要離開自己的土地從事季節性工作,他不僅需要得到地主的同意,而且還需要得到幾個政府部門的許可。在彼得一世的領導下,國家有時在新的土地上使逃亡的農民合法化,以便更有效地殖民領土。如果一個農奴逃到西伯利亞的庫爾斯克,就可以成為一個自由人——這對農民和國家都有好處,但對地主卻沒有好處。

但根據大多數歷史學家的說法,俄羅斯農民最糟糕的時期是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她在以前沒有農奴制的地區推廣農奴制。例如1783年將農奴制引入烏克蘭。葉卡捷琳娜二世把大量農民贈送給貴族,從而使他們成為農奴,有85萬農民變為農奴。葉卡捷琳娜二世還禁止農奴控訴地主。

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期間,地主越來越肆虐地剝奪農民的土地,把無地農民變成了真正的農奴。葉卡捷琳娜二世還建立了一個成熟的農奴制市場,通常貴族破產了,他名下的農奴就會被拍賣。18世紀末,俄羅斯地主農民的比重達到頂峰,然後開始下降。另一半農民被束縛在國有土地上,他們擁有更大的自由,同時要繳納稅賦。

但在葉卡捷琳娜二世之後,農奴們又一次逐漸恢復了權利和尊嚴。在以前,地主有權讓農奴無休工作至死。但如果農奴控訴地主極端殘暴並勝訴,那麼地主的財產就會被沒收。農奴制不同於古代奴隸制度,因為法律承認農奴是一個人,而不是一件物品。農奴的權利受到很大限制,然而,法律會懲罰謀殺農奴的地主,而古代的奴隸主對他奴隸的生命沒有責任。此外,教會祝福農奴的婚姻,法律是承認的,並不是奴隸之間的「婚姻」。

農奴們靠的是「家長式的但卻十分有限的福利體系」來維持生計。但在此期間,農民仍然有一些權力,例如他可能擁有一些私人財產,不受地主限制。只有土地可以買賣,但農奴不能買賣。這也意味著沒有人能奪走他的土地,把他從他的家庭中分離出來,把他從一個農民變成一個僕人。

俄羅斯精英們越來越意識到農奴制是一個偉大國家的恥辱。因此,到19世紀,農奴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1797年,皇帝保羅一世將勞役(俄國農奴制時代迫使農民無償地為地主勞動)限制在每周三天。19世紀40年代,尼古拉一世禁止將農民從土地上出售。直到1861年3月5日,亞歷山大二世籤署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

相關焦點

  • 從《安娜·卡列尼娜》看俄國的1861年農奴改革
    在這部書裡,我最喜歡的人物居然是列文,一個不太被人注意到的主人公,甚至在2017年俄羅斯拍攝的8集電視劇中居然都沒出現。我個人認為,列文代表託爾斯泰世界觀的轉變,作者通過列文和沃倫斯基兩家人的對比,呼應開篇的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 安娜卡列尼娜看俄國的1861年農奴改革
    在這部書裡,我最喜歡的人物居然是列文,一個不太被人注意到的主人公,甚至在2017年俄羅斯拍攝的8集電視劇中居然都沒出現。我個人認為,列文代表託爾斯泰世界觀的轉變,作者通過列文和沃倫斯基兩家人的對比,呼應開篇的第一句話:「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 俄國危機緩解,農奴數量卻在增加,特殊時期的產物為何被常態化?
    在這種情況下,農奴在封建地主的眼裡,幾乎只是一種可以隨意交換,甚至是拋棄的商品,他們似乎和歐洲中世紀那些,被認為只是"會說話的工具"農奴一樣。不過此時的俄國內部的農業,佔據著全國將近百分之九十的經濟比例,這使得其擁有一個非常龐大的農奴體系。
  • 「課堂實錄」歷史老師帶你學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農民本來和平時期,他的生活狀況就不好,就受到種種的剝削,再加上國家現在又要打仗,而且還打了敗仗,官僚也很腐敗。所以說在改革的前夕,農民的起義、農民的反抗接連不斷。改革前夕,俄國統治者已經面臨這種嚴重的國內外的危機,農奴制它的存廢的問題,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個焦點,這是改革的背景。
  • 1861年2月19日法令——俄國廢除農奴制
    引言俄國廢除農奴制的階段 關於準許農民脫離農奴依附地位的「1861年2月19日法令」,只適用於大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各省的地主的農民,法合規定分期即在相當長的時限內解放農奴。農奴權利實質受限法令宣布農奴立即取得人身自由,不受地主支配。宣布農民在家庭生活方面享有自由,承認他們有權擁有財產,擔任公職,從事一切工商業活動以及同他人或機關訂立契約等等。
  •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國的普羅米修斯」
    他認定通過和平手段解放農奴無異於緣木求魚,因而積極傳播農奴革命的思想,寄希望於農奴開展革命。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看來,俄國的出路只能是由農奴革命推翻封建專制,使土地回到人民手中,而且必須是分配土地,而不是贖買土地。車爾尼雪夫斯基剛一涉足俄國文壇便引起廣泛的注意。二十七歲時,他以碩士學位論文《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係》,挑戰聲譽正隆的哲學家黑格爾,展示了他過人的才華。
  •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霸權和俄國的工業發展
    企業主立刻宣布同盟歇業,並聲稱工人如要恢復工作必須具結表示不加入工聯會。罷工和同盟歇業延續了兩月之久,結果是工人失敗了。這次鬥爭證明:工人之所以在老闆面前表現軟弱無力,是因為他們分散在各個小工會之中。這次罷工的個成果是倫敦各個工會組織聯合起來,組成了工會理事會,為其他城市的工人作出榜樣。
  • 普希金筆下的多餘人真的是多餘嗎?其實不然
    在文學領域俄國在模仿西方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19 世紀前期是俄國文學的繁榮時期,產生了浪漫主義,而後半個多世紀主宰俄國文壇的是現實主義,它反映了俄國社會生活和民族性格,是以社會政治風潮為背景的。而「多餘人」形象和「小人物」形象正是伴隨著這種社會政治風潮而生的。岡察洛夫說:「俄國文學的很多東西都是從普希金萌芽的。」
  • 「十七年」時期中國電影藝術審美賞析《農奴》
    ,農奴們的悲慘命運。為了紀念和記錄這一新中國時期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折點,當時的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黃宗江,決定創作一部反映舊時代西藏農奴生活的影片,因此率領創作團隊深入西藏地區體驗生活,開啟了一段艱辛的創作過程。
  • 翻身農奴回憶錄第一篇
    「我們不在排練,就在去排練的路上,」那兩個多月,除了睡覺,就是排練。每次排練就是從上午到下午,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好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沒有自己的時間,偶爾的抱怨聲,但一到排練場地,伴隨著排練中的歡聲笑語,大家都把埋怨拋到腦後了。幾天新鮮感過去之後,舞蹈訓練變得單調而枯燥。中午和下午高強度的訓練,累的有點不能負荷了。在累得一點力氣也沒有的時候,我們一下子癱倒在地上,不管那地上有多少塵土。
  • 皇帝後宮帝後宮佳麗三千,真正的生活卻悲慘無比,不如現代社畜
    皇帝後宮帝後宮佳麗三千,真正的生活卻悲慘無比,不如現代社畜皇帝不管是放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一個讓人嚮往無比的位置,因為坐在皇帝的位置上,不僅僅可以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還可以吃穿不愁過上高端生活,最重要的還是可以明目張胆地坐擁後宮三千佳麗,這種生活誰不羨慕呢
  • 《紅雀》:大表姐大尺度演繹俄國女間諜的悲慘遭遇
    其實美俄之間的間諜戰一直從未停止,俄國如何幹涉美國政局依然是目前美國人很關心的熱點話題。從這點來說,《紅雀》是一部寫實但又具有大膽嘗試的電影。與《極寒之城》裡塞隆的角色不同,《紅雀》並非動作片,而是徹頭徹尾的間諜片,以營造懸疑氣氛為主,只是最終的結局人們很容易猜到,故事本身不如勞倫斯大尺度的表演有吸引力。
  • 讀《活屍》之感(2020.4.17)
    《活屍》描寫的是獵人家最美麗,最苗條的,並且擅長歌舞的女僕露凱麗婭突然生病後變成全身僵直,生活不能自理的殘廢后被主人遺棄到一個貧窮的小山村,獨自躺在一個棚子裡六七年直至死去的故事。故事很簡單,但露凱麗婭這個人物讓我感觸很深。
  • 為你揭露古代王妃的悲慘生活!
    誰要搬入冷宮?我嗎?所以出嫁的第一夜,老公流連在其他女人的溫柔鄉中,讓本王妃獨守空房就算了,還被打入冷宮?編劇呢?!知道什麼叫「通靈」妃嗎?本王妃自帶小鬼跟寵,什麼沒見過!於是……鬼被我嚇到了。不過,新婚之夜被老公嫌棄,住進鬼屋,連口飯都沒有,這王妃做的還真是360度無死角的慘啊~老鐵們能不能幫我給編劇寄刀片?
  • 大表姐大尺度演繹俄國女間諜的悲慘遭遇
    大表姐演繹俄國美女間諜      繼《極寒之城》(Atomic Blonde)之後,又一部俄國美女間諜故事《紅雀》(Red Sparrow)將在3月2日登陸北美院線。其設置與漫威電影裡提到的黑寡婦受訓的「紅房子」有著相似的黑暗、冷酷氛圍,甚至都有一樣死板一張臉,有著俄國口音的女教師。但《紅雀》為人們展示了更多學校裡訓練細節,內容十分露骨也令人大跌眼鏡,被逼脫光衣服都不算最過分的。確實很難想像這樣的學校跟妓院有什麼區別。但教師卻口口聲聲地說,這都是為了國家,看著令人心寒。雖然關於間諜的電影很多,能如此細節地展示培訓間諜過程的,真的頭一部。
  • 紀錄片《世界歷史》48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
    但是在1700年歐洲以外的大多數人對實現西方化的好處還認識不清。彼得的意義就在於他能夠先於時代200年認識到使西方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性。歐洲東部疆域上的另一重要的國家土耳其的發展與俄國形成了特別鮮明的對照。土耳其和俄國都是半歐洲國家。就彼得未登基以前的兩個世紀當中,土耳其在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比俄國先進。就此而論,土耳其在整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比俄國先進。
  • 農奴扎西的掙扎與吶喊
    他的抗爭屈指可數,一次是在支差的路上,因奴隸主壓迫,他不懼變成留著黑血的人,接過了鐵匠格桑的酒猛喝,而這只不過是他的一次衝動而已,並沒有萌生出鬥爭的意識;一次是達瓦被害的時候,他曾試圖與劊子手搏鬥,但是很快被打手練翻在地,無奈之下只好再問菩薩命何其苦;甚至懷揣著央金假債契的時候,他都對莊園主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直到面對真的債契時,才幡然醒悟;當他舉起巨石砸向朗色佛爺的一刻,才意味著屈服順從了一輩子的扎西的真正覺醒
  • 農奴不如農民?並非如此:細說封建制度下歐洲大莊園的生產和生活
    每個莊園都是一個小型的社會,莊園之間「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莊園裡的人們過自給自足的生活,所有的產品均自己生產。 公元800年,法蘭西和洛林共同的國王查理大帝為後人揭示了一個大型封建莊園一年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