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實錄」歷史老師帶你學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2020-11-19 吳老師的私塾
英國藉助來復槍擊敗俄羅斯騎兵

同學們好,咱們開始上課。這節課接著講俄國農奴制改革。上節課咱們講了一下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這個應該還有印象吧?這個背景很簡單,主要就是經濟、政治、思想,還有軍事幾個方面。俄國農奴制改革根本原因在於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阻礙了俄國社會的進步,這是根本原因。然後直接原因,它是源於一場戰爭,1853年到1856年克裡米亞戰爭,它是農奴制改革的導火線,也是直接助推了農奴制改革。

因為這場戰爭,俄國戰敗了,這場戰爭使俄國損失很大,對俄國統治者刺激也很大。所以說它就迫使統治者反思、刺激、改革自己國家的體制。你像克裡米亞戰爭,俄國大概死傷50多萬人。你像戰爭打仗,這些士兵,他基本上都是農民組成。克裡米亞戰爭,它給農民人力、物力造成了很大的負擔。農民本來和平時期,他的生活狀況就不好,就受到種種的剝削,再加上國家現在又要打仗,而且還打了敗仗,官僚也很腐敗。所以說在改革的前夕,農民的起義、農民的反抗接連不斷。改革前夕,俄國統治者已經面臨這種嚴重的國內外的危機,農奴制它的存廢的問題,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一個焦點,這是改革的背景。

正式改革的時間是在1861年,記住這個年份,退一萬步來講,俄國農奴制改革,你可以什麼都記不住,但是這個年份你要記住,年份是歷史的骨架。記住1861年改革,這是改革的時間。改革的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你像亞歷山大,他有一句名言,他說:「與其等著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因為亞歷山大二世他已經不得不進行改革了。再不改革,農民恐怕就要造反了,就要革命了。與其等著農民造反革命,還不如統治者通過這種這樣的方式來「解放」農民,所以說這個方式是自上而下。為什麼是自上而下,它跟俄國的社會狀況有關。

因為俄國在19世紀中期,俄國資產階級力量是非常弱小的,資產階級沒有能力去領導農奴制改革,然後農民階級呢,農民階級雖然人數眾多,但是農民階級它具有這種分散性的特點,在全國各地分散著,他們的鬥爭缺乏統一的領導,缺乏統一的組織。對統治者來說,也構不成什麼直接要命的危害。 所以說農奴制改革,它是只能由剝削階級由封建的地主貴族階級,由他們來自上而下的去實施。所以通過改革方式,你也能得出農奴制改革它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只能是為了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維護沙皇專制統治,緩和國內的危機。亞歷山大二世有句名言,「諸位相信,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到的一切都做到了。」這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改革的目的並不是說,一開始就是為了發展資本主義,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它是改革的客觀影響,客觀作用,改革的主觀目的是為了維護地主貴族的利益,維護沙皇的專制統治,這是農奴制改革它的一個目的。

接著咱們看一下農奴制改革的實施。1861年3月3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農奴改革的法令,當時的俄歷是二月19日,所以說這些農民的改革法令又叫做「二·一九法令」。 「二·一九法令」它的內容,也就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內容。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農奴制改革的內容主要是三個方面。

第一方面,在政治上給予農奴人身自由,賦予農奴公民的一些權利。你想想「農奴」他帶一個奴字,說明農民在改革之前,就相當於是奴隸。改革之前,他的人身、包括它的妻子、兒女,都是屬於農奴主的,而且不能夠隨便遷移,不能夠脫離農奴主。所以說過去是一種封建的、落後的、依附性非常強的這種關係。但是改革之後,宣布賦予農奴人身自由的權利。所以說農奴還真是「解放」了,成為自由人了,不再受農奴主它的控制了。農奴主不能像過去那樣隨便的去買賣、抵押農奴了,因為農奴他已經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了。農奴他解放之後,他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他不想租種地主的地了,他就可以不幹,去工廠去找工作去,或者通過一定手續遷徙到別的地方。

所以說改革它使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它可以憑藉自己獨立的身份去籤訂契約、提起訴訟、甚至去開辦自己的一些工商企業等等,自己的人身自由、結婚什麼的,不再受地主的控制。所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這把把過去那種落後的封建依附關係給廢除了。農民獲得人身自由,對發展資本主義有很大的好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你想想,資本主義需要工人,需要僱傭,農奴制改革,給了農奴人身自由,他就可以不租種土地而去工廠裡去當工人。所以說這項措施它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861年農奴們聆聽農奴解放宣言

改革的第二個內容,是農民可以獲得一塊份地,但是需要農民繳納大量的贖金,才可以獲得這個份地。也就是說農民他給地主一些贖金就可以獲得屬於自己的一塊土地。但是,條件是很高的。首先,農民他要想獲得屬於自己的一塊份地,他們需要繳納高額的贖金,贖金金額,是當時實際地價的好幾倍。所以說它也是加重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可能因此償還債務需要償還幾十年,才能還完。所以說這個措施它帶有很大的掠奪性,把農民掠奪的一貧如洗。為了繳納贖金,把錢都給地主了。再一個它具有很大的欺騙性,農民獲得的份地,它土地的質量,由地主由來把握。農民和地主籤訂地契。地主往往把一些肥沃的土地留給自己,把一些貧瘠的土地給農民,而且對這塊土地,農民還需要向地主承擔一些臨時性的義務,就是幫地主免費的幹活。所以說這條措施它具有很大的掠奪性和欺騙性。

份地政策實施之後,農民他擁有的土地甚至比之前耕種地主的土地實際面積還要小了,所以說帶有很大的欺騙性,革命導師列寧說這是對農民「一連串的侮辱」。但是,它也是有好處的,它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比如說農民要給地主貴族繳納贖金,繳納大量的贖金。地主貴族可以用這些贖金去開辦工廠,開辦企業,這些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對農民也有好處。雖然農民他損失也不小,但是農民畢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雖然繳納了高額的贖買金,但是畢竟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了,在自己的土地上幹活,肯定比在地主的土地幹活的積極性要高。所以說這個措施實施之後,促進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促進了俄國農業的發展。

改革第三個內容,在鄉村地區建立村社。村社、是地方的一個組織,村社設置一個由地方貴族擔任的調停人,調停人他負責處理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關係,但是村社其實還是由這些地主來把持著。對農民的控制,還是很緊的。

農奴制改革的內容就是「二·一九法令」的內容,這個內容很好理解,這個要把它記住。你只有把改革的內容熟悉了,才會依據這個內容來分析改革的性質,分析改革的作用及局限性,這些都是由改革內容來判定的。然後咱們看一下農奴制改革,它的性質,這個性質是什麼性質的?是封建性質的?還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俄國農奴制改革它是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是封建地主主持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為什麼說它是資產階級性質的,這是很核心的一個理解點。農奴制改革之所以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就在於廢除了農奴制,削弱了封建的生產關係,並且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資金、市場,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說農奴制改革,它是資本主義性質的,這是從改革的內容,改革的作用得出的結論,這是它的性質。

如何評價俄國農奴制改革?這個評價肯定是一分為二了,對任何歷史人物、事件、包括改革運動,都要一分為二地看,既看到進步的一面,也要看到局限的一面。咱們先說局限。這個局限主要有這麼三點,改革它具有不徹底性,具有掠奪性,具有欺騙性。咱們先講不徹底性,這個不徹底性的體現在哪呢?首先,沙皇專制沒有改變,改革只廢除了農奴制,可沒有廢除沙皇專制,這個國家仍然是沙皇一個人的國家,他仍然是專制獨裁。再一個改革,他沒有廢除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農村的土地依然是地主的。農民雖然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塊份地,但也只是擁有使用權,並且還需要繳納高額的贖金,才能夠獲得一塊。你像很多農民,他繳納不起贖金,他怎麼辦?它只能是被迫還得去耕種地主的土地。俄國的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是十月革命之後,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才宣布廢除的。

所以說改革具有不徹底性,它保留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專制制度、地主土地制度,包括對農民一系列的這種限制和剝奪,這都是大量的封建殘餘。而且國內深層次的矛盾並沒有解決。你像後來幾十年之後為什麼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就在於沙皇專制跟人民之間的矛盾,封建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都沒有解決。所以說後來爆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也是必然的了。 再一個第二點,掠奪性,掠奪性好理解。你想想改革了,農民需要承擔很大的負擔,想擁有自己的一塊份地,需要繳納高額的贖金。事實上改革之後,廣大的農民一貧如洗,被地主、被國家掠奪的一貧如洗了。生活雖然獲得自由了,但是生活好像更悲慘了。這個國家倒是一發了一大筆錢,獲得了大量的資金,這是改革的掠奪性。第三個,改革的欺騙性,首先改革就不徹底,再一個,給農民的份地,都是一些貧瘠的土地,甚至農民獲得的土地比改革之前耕種的土地更少了,農民的日子更苦了,他說這是改革的欺騙性、局限性。總共就這麼三點,其中主要就是不徹底性,改革不徹底,要改就堅決地改,把它改好。但是改革它具有這種不徹底性,這是歷史局限。

然後咱們說一下這個意義,即進步性,這個意義就是好的。考試如果問你意義,你就不要再寫局限性了。意義指的就是好的東西。農奴制,它改革的意義、進步性,這個就好說了。這都有一些套話。你比如說改革他使農奴獲得了人身的自由,然後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資金和市場,順應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要求。再一個通過改革,農民他也得到了一塊土地,它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對俄國的農業和經濟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你像改革之後,農產品的產量比改革之前提高了20倍。你像工業方面,改革之前,俄國鐵路也就1000多公裡。但是改革之後,資本主義得到大大的發展,鐵路都三四萬裡了。所以說很大的發展。農奴制改革它是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它實現了生產方式由封建性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渡,是俄國歷史的轉折點,標誌著俄國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說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標誌俄國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

俄國他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比英國和法國都要晚。英國、英國什麼時候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呀,那都是17世紀的事了。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英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法國什麼時候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法國也比俄國早個七八十年了。在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但是,俄國的這種資本主義社會並不是純粹的資本主義社會,它是帶有很大的封建性的,保留了大量封建殘餘的這樣的一個資本主義社會。國內的矛盾很複雜,很尖銳。俄國他仍然是有這些大地主階級和上層的壟斷資產階級共同統治的一個國家,農民工人的境遇是非常不好的。改革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勞動力、資金、市場,適應了生產力的進步,由封建的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過渡,標誌俄國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然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是他改革的進步性。咱們課本上也列舉了大量的數據,改革之前這個產量是多少?改革之後,這個產量是多少?通過這些歷史數據,你就得出農奴制改革,它是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有利於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場改革。這就是對俄國農奴制改革它的一個評價,既有局限性,也有巨大的進步意義。

課本除了講了一個農奴制改革之外,還講了其他的一些改革,農奴制改革,它相當於是經濟方面的改革。經濟基礎它變化了,上層建築也要隨之變化。改革,它是一個綜合性的一個配套的工程,並不是說單單某一方面某一領域的改革,因為改革牽一髮而動全身,它是一個綜合改革。經濟方面農奴制改革之後,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他也進行了其他方面的改革,也是為了進一步促進俄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順應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比如說政治領域,參照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那種模式,建立了這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比如說在農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杜馬?這些自治局,它其實就相當於是老百姓選舉的代表民意的這樣的一個機構,但是它主要還是那些地主、貴族,以及富裕的資產階級,由他們所把持的。其實也是沙皇用來裝點門面的一種表現。你看我俄國也有議會了,也有老百姓選舉的機構了,你看我國多民主、多開明,實際上俄國的政權仍然是掌握在專制的沙皇手中,掌握在沙皇任免的行政官僚手中。

在司法方面進行了司法改革。廢除了過去的野蠻的等級的法院,規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進行審判,司法改革,實質上也就是把資產階級的那些法律原則,在俄國進行貫徹。你比如說司法改革之後,要公開審判,不能搞過去那種等級審判了,要建立律師制度,要建立陪審制度,這些都是符合資本主義的法律觀念的。所以說它有利於司法的近代化的。然後在軍事方面也進行了軍事的改革,縮短服役的年限,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並且繼續學習西方建立西方式的這種軍事管理體系。然後還進行了教育改革,沙皇,他鼓勵社會和私人辦學校,擴大大學的自主權,並且引進西方的一些書籍。然後在思想方面,像西方的那些資產階級的那些思想,還有統治方式,也傳入俄國。這就是農奴制改革之後,其他方面的一些改革,包括政治、司法、軍事、教育,都是有利資本主義發展的,都是有利於促進了俄國它的近代化的。俄國它的實力在改革之後,確實大大地增強了。為什麼俄國在1914年發動一戰,他也那個實力了。

隨著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完成,俄國開始逐步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並且在19世紀末過渡到了帝國主義階段,但是俄國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他沒有英國、法國那麼徹底,那麼純粹的資本主義,與西方的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俄國他是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沒有完成的情況下進入資本主義的,它具有這種濃厚的軍事封建色彩,記住這六個字,軍事封建色彩。國內壟斷斯本,他依靠沙皇,對勞動人民進行剝削,同時沙皇他也推行這種對外侵略擴張,這種瓜分世界的政策,並且俄國對歐洲的資本也表現出很大的依賴性。所以說俄國雖然改革之後,社會這個進步發展很大,但是很多深層次的矛盾沒有解決,這也就導致了後來的俄國二月革命,還有十月革命。

同學們在學這一課的時候,可以把咱們選修的這一課跟必修1的俄國十月革命聯繫起來,一塊看一看,在繼續學習新課的同時,也複習老課。因為十月革命,他跟農奴制改革是有關係的。農奴制改革,它使俄國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後,必然要產生工業無產階級,必然保留和不斷產生尖銳的階級矛盾。所以說後來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這也就是無可避免的了。你不可能依靠沙皇,說沙皇我讓位,我把權力讓出去,給資產階級,這是不現實的。俄國的資產階級他沒有能力去跟沙皇去爭奪去,也沒有能力帶領俄國走向最終的繁榮富強。所以說最後還是由俄國的無產階級領導的十月革命,使俄國最終實現了工業化。

列寧

俄國農奴制改革,它的時間、目的、性質、內容,評價,這都是課本要記憶的內容。這個都需要你背過,並且深刻地去理解。然後課本還講了一些其他的改革,改革是個綜合性的一個工程,其他政治方面、軍事方面、司法方面也進行了改革。總之這些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俄國的近代化,是俄國歷史上一個光輝的篇。咱們的時間也到了,我就不提問了。你平時多看書,歷史的學習其實沒有很複雜的東西,多看書、多記憶、熟能生巧。讀上個四五遍你也就成為專家了,你就理解了。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課本也有,咱們網課讓你們記的筆記也有。在家雖然是網課時期。但是在家你也有手機,你也有電腦,這個你也可以網上搜一些知識。再拓展一下,很有幫助。行了,咱們課就到這吧。下課。

相關焦點

  • 1861年2月19日法令——俄國廢除農奴制
    引言俄國廢除農奴制的階段 關於準許農民脫離農奴依附地位的「1861年2月19日法令」,只適用於大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各省的地主的農民,法合規定分期即在相當長的時限內解放農奴。由此可見,農民根據1861年2月19日法合擺脫農奴依附關係要經過漫長而痛苦的過程。許多地主都不著忙放棄老一套的對農民的封建剝削方式。甚至在宣布廢止農奴制10年之後,俄國還有30%以上的農處於臨時義務農民的地位。
  • 從《安娜·卡列尼娜》看俄國的1861年農奴改革
    這個雙線的風格歷來受到太多的爭議,如果把《安娜·卡列尼娜》理解為追求自由的愛情俗套小說的話,那麼列文實屬多餘,當然如果把作品再拔高一些,列文則是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最直接的顯現。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於1873年至1877年,所描述的背景則是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列文,作為進步地主,他的行為,表明了託爾斯泰在面對十九世紀中葉的俄國形勢時的改變與應對。
  • 安娜卡列尼娜看俄國的1861年農奴改革
    這個雙線的風格歷來受到太多的爭議,如果把《安娜·卡列尼娜》理解為追求自由的愛情俗套小說的話,那麼列文實屬多餘,當然如果把作品再拔高一些,列文則是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最直接的顯現。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於1873年至1877年,所描述的背景則是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列文,作為進步地主,他的行為,表明了託爾斯泰在面對十九世紀中葉的俄國形勢時的改變與應對。
  • 2020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中外重大改革總結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0年中考歷史知識點:中外重大改革總結,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改革綜述   改革指對舊有的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說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改革的形式多種多樣。
  • 紀錄片《世界歷史》48 俄國彼得一世改革
    **度娘百科又稱彼得大帝生於1672年6月9日為改變俄國的落後面貌,他打擊大貴族勢力,全方位地積極推進國家改革。他還繼承、發展了俄國對外擴張的傳統,由地域性的蠶食開始轉向以奪取出海口為目的的世界性擴張。
  • 高考歷史備考:歷史上的9大重要改革
    8、 局限性:  商鞅變法處在一個新舊歷史交替時期,新舊勢力鬥爭異常激烈的歷史特點和變法的階級屬性決定了此次變法的局限,表現為:  ①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②加重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③並未與舊制度、舊文化、舊習俗徹底劃清界限;④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導致了秦朝的暴政;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於商品經濟發展。
  •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霸權和俄國的工業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這些年來的事件告訴英國工人階級,必須對政府的外交政策表示態度。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1861-1865年),英國工人熱烈支持進步的林肯政府同叛亂的奴隸主作鬥爭。十九世紀中葉的俄國1859—1861年的革命形勢和農奴制的崩潰由於1848-1849年革命的失敗,沙皇俄國的國際威望暫時地提高了,歐洲的一切反動勢力都把沙俄看作是自己利益的可靠的保護者—一國際憲兵,在它的周圍聯合起來。沙皇政府看得很清楚,即使在俄國本土,革命運動也遠沒有結束。
  • 清朝康熙大帝和俄國彼得大帝,哪個更偉大?
    1689年,彼得發動政變奪得權力宣布親政,這一年他17歲,康熙奪權時是16歲,兩位帝王在差不多的年紀收回了權力,兩個帝國的走向很大程度上由他們個人意志決定。近代中國和俄國,從這時起開始走向了分水嶺。改革的彼得這時候的俄國已經是個龐然大物,擁有超過千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大過大清帝國。
  •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國的普羅米修斯」
    大學畢業後,車爾尼雪夫斯基回到家鄉當老師。在法國大革命以及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下,他開始寫作,並在不久後就離開了中學講臺。1854年,車爾尼雪夫斯基進入進步雜誌《現代人》,第二年就開始主持雜誌的工作。他很想把雜誌辦得像赫爾岑創辦的《鐘聲報》那樣,用幽默的筆調抨擊沙皇政府和農奴制。
  • 深化課堂改革 走出智慧高效的教育新路
    近日,衡水中學四川分校·遂中實驗校(以下簡稱遂寧衡中)的年度「大戲」——第十八屆「三重六環」高效課堂決賽正在火熱進行中,9個學科的18名老師使出各自「看家」本領,將最精彩的課堂呈現給大家。賽課比賽是檢驗課堂改革成效的一大法寶,遂寧衡中將其作為教學教研工作的重頭戲來開展、實施,並已堅持18年。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教學改革的主戰場。
  • 就是街舞》專題課堂 第9期 | Big.D大頔老師帶你一起「月球漫步」
    對!「月球漫步」是怎麼做出來的呢?趕快跟著大頔老師學習一下吧(😄片頭片尾均有大頔老師的精彩solo😄)⬇️_______________FunkAsista Dance Studio只為愛跳舞的你_______________
  • 由10部俄國文學改編電影來「理解」俄羅斯
    ,並定希臘正教為俄國國教,讓當時的基輔公國一躍成為歐洲新星,確立俄羅斯不同於西歐、亞洲的政治、文化走向,影響俄國歷史甚遠。赫爾曼除了是俄國當時代的風氣體現之外,「赫爾曼」也非傳統的俄國姓氏,而是德國姓氏,日耳曼人精打細算與想法縝密的性格特色也可以在他身上窺得一二。他得知伯爵夫人擁有贏得賭局的「三張牌」的秘密之後,便選擇接近其養女麗莎,最後雖然成功知道了秘密,卻也造成伯爵夫人的死亡。
  • 俄國農奴的生活悲慘嗎?一點都不慘,每周要給地主扛活三天!
    俄羅斯史學家一直在爭論,是否可以將沙皇俄國時期的農奴制等同於奴隸制。俄國曾經盛行封建農奴制,農奴是人身權利受到限制的人。有些人認為這幾乎等同於奴隸制,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俄國農奴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地位。我們必須承認,在不同的統治者之下,農奴制有很大的不同。
  • 為什麼說馬林斯基是俄國芭蕾歷史的博物館
    直到1861年俄國政府解放農奴,才結束這種交易。而在民間社會,芭蕾舞也成為一種餘興表演節目。地主與富豪常以侍者組成私人芭蕾舞團,娛樂賓客。該舞團也稱為基洛夫芭蕾舞團,與莫斯科的「波修瓦芭蕾舞團」乃是俄國最古老的兩個芭蕾舞團,歷久彌新。1783年凱薩琳二世大帝在聖彼得堡,修建「帝國石造大劇院」。1860年新劇院落成啟用,亞歷山大二世取名馬林斯基劇院(Maryinsky Theatre),紀念皇后馬利亞(Maria Alexandrovna)。俄文馬林斯基意即馬利亞,劇院大廳即有皇后半身雕像。
  • 俄國危機緩解,農奴數量卻在增加,特殊時期的產物為何被常態化?
    不過此時的俄國內部的農業,佔據著全國將近百分之九十的經濟比例,這使得其擁有一個非常龐大的農奴體系。就拿公元1679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統治的俄國情況來看,當時生活在俄國統治範圍內的人數,大致有八十多萬戶,當然這些戶口總數是包含了市民階層以及農業戶口的。
  • 海洲老師帶你揭秘,「網絡軟色情」,「嗑炮」「文愛」「虛擬女友」等服務!
    畢竟在幾百年前,人們就會私下傳閱黃S小說,比《金瓶梅》寫得生動形象小說多了去了不是?幾十年前,在夜色茫茫的天橋下,有需求的人們確認過眼神,認出了賣碟的人....至於現在,荷爾蒙爆棚的男生女生,更是會在看到種子時會心一笑,跟老司機一起開車。成年人有需求,大家露出一個「你懂的」的滑稽表情,是無可厚非的。然而現在,未成年人玩得可比我們這些90後老阿姨老叔叔猛多了。
  • 活了幾十年,第一次聽說「4/4拍一般第4拍是重拍」?!
    視頻中的這位老師花了十二分鐘解析了《這就是街舞3》的隊長battle大戰(此處為視頻節選)。作為一名大齡貝斯手,我其實對街舞還是懂一些的,畢竟在吉他手斷弦的時候我需要做一個windmill(風車)來轉移大家視線,在歌手話筒沒電的時候我會給他一個Batista Bomb。↓但我沒想到,他讓活了幾十年的我第一次聽說了「4/4拍的一般第4拍是重拍」。我不太能理解這是什麼情況?
  • 俄國最後一位女皇:婚姻不幸,一生有23個愛人,帶領俄國叱吒歐洲
    作為俄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女沙皇,她的光芒萬丈,一生擁有23位情人,開闢了嶄新的歷史,並率領俄國邁入了強國之列。  少女時代,活潑可愛  1729年5月,在德國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裡,一個可愛的嬰兒降生了,這個可愛的女孩就是小公主索菲婭·奧古斯特,也就是後來名垂青史的女皇葉卡捷琳娜大帝。
  • 美日俄國別史專題
    2.過程: 爆發:1861年,南方挑起戰爭。 北方失利:原因:南方蓄謀已久,準備充分;北方幻想妥協,戰備鬆懈。 扭轉戰局:通過《宅地法》;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擴充兵力,調整軍事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