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年前的邵氏武俠片,主角都是「殘疾人」,盡顯Cult風範

2021-01-08 無二君

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法國電影新浪潮開始,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席捲世界。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電影受新浪潮的影響,電影藝術在視聽語言取得很大的進步。

1978年,嚴浩拍攝影片《茄喱啡》,是新浪潮的試水作。

而在當時,邵氏依舊一家獨大;但這一年,也是邵氏衰落的開始。

當然,邵氏的名導演們依舊用攝影棚式的操作拍出了不少佳作,但依舊走不出流水線的影子。

1978年,張徹的武俠片《殘缺》就是很好的例子。

此前,張徹在邵氏的支持下前往臺灣發展,組建長弓電影公司,然而表現並沒有預期的好,沒多久就關門大吉。

但他帶回來一批弟子,包括郭追、鹿峰、江生等, 也就是張徹的第四代弟子。

這一年,張徹啟用第四代弟子,拍攝了影片《五毒》,在世界上一舉成名,該片曾被美國娛樂雜誌評選為全球cult片五十強,排名世界詭異電影11位。

於是,張徹趁熱打鐵,還是用這些人,拍出了這部十分「獨特」的武俠片《殘缺》。

說這部影片「獨特」,除了cult風格之外,更重要的是,這大概是武俠片裡少有的幾個主角全部是「殘疾人」的電影。

1957年的《獨臂刀》只是主角方剛斷了一條胳膊,而《殘缺》中的反派和主角團們都是身體不健全的殘疾人。

斷臂、斷腳、失明失聰、白痴,主角皆是「殘缺」。

電影一開場,「天南三虎」獨闖杜天道的府邸天道莊,血洗天道莊,砍斷天道莊妻子的雙腿和他的兒子雙臂。

此時,杜天道剛好辦完事回到莊子,以黑虎三式將「天南三虎」一一擊斃。

杜天道本是一方豪強,江湖上得罪了不少仇家,這次也是因為仇家尋仇喪妻,兒子還成為殘疾人。

他找來能工巧匠給兒子杜常裝上了一雙鐵臂,並教授兒子武功;兒子長大後,他抓來「天南三虎」的後人,讓兒子把他們一一變成殘廢。

儘管大仇得報,但杜氏父子性格變得暴戾和冷漠,在地方橫行霸道,周圍的人敢怒不敢言。凡是對其父子有不敬之言哪怕一個眼神,也會遭受一頓毒打。

然而,天下總有正義之士。

看不慣杜氏父子的行徑,鳴不平,敢說敢做。

羅莽飾演打鐵匠韋打鐵口直心快,他看不慣杜氏父子,對齊破口大罵,被「請」到天道莊,結果被毒啞;他不能說,就用手蘸著酒寫。

杜天道直接廢了他的耳朵,讓他成為聾啞之人。

郭追飾演的貨郎陳順心有正氣,只是路過此地,在客棧說了一句「老天有眼」便被杜常刺瞎雙眼。

孫建飾演的胡阿貴不小心撞到了杜常,結果被砍斷了雙腿,只能爬著前行。

韋打鐵、胡阿貴、陳順本想在韋打鐵的鐵匠鋪相依為命,杜天道放言,誰敢找韋打鐵做生意,後果……

江生飾演的俠士王翼找韋打鐵打一口刀,了解事情原委想為三人出頭,卻被杜天道派人用鐵箍夾腦袋硬生生弄成了白痴。

四人都被杜氏父子殘害,於是聚集到一起,尋到王翼的恩師,井淼飾演的俠士李正鷹。

李正鷹見到四人,早聽聞天道莊的惡行,決定把四人訓練成有特殊技能的人,避開身體的劣勢,來為江湖除害。

三年的苦練,陳順學會聽風辨位;韋打鐵練就一身硬功夫,並能通過手心寫字交流;李正鷹給胡阿貴打造了一雙鐵腿;王翼本就有功夫底子,配合三人練習。

三年後,四人在李正鷹的允許之下,制定計策,踏上復仇之路。

而此時的天道莊也不同往日,聚集了很多江湖一流的好手;而且杜天道辦壽宴,四面八方的江湖豪傑也來了不少。

儘管天道莊高手如雲,但四人分三組行動,按照計劃,步步為營,逐個擊破,最後只剩下杜氏父子。

陳順和王翼聯合對付杜常,以聽聲和鐵環取勝,王翼也折在了杜常鐵手中的暗器之下。

韋打鐵、陳順、胡阿貴聯手對付杜天道,雖然「黑虎三式」是江湖上的絕頂殺人技,但最終敗在了三人的合攻之下。

一雙鐵腿更是要了他的性命。

《殘缺》作為張徹回歸邵氏後的第二部大作,延續了《五毒》的風格,影片雖然滿是「殘缺」,但內容卻出奇的「正」。

江湖的惡霸驕橫跋扈、為所欲為,成為一大禍害,最終幾個深受其害的人為自己報仇,為江湖除害,伸張正義。

其實影片最大的看點並不在於情節,而是張徹鏡頭下的動作設計以及專門為「殘疾人」設定的武打動作,把暴力美學和殘酷凌厲的cult風格發揮到極致。

這也使得《殘缺》和《五毒》成為張徹陽剛武俠風格裡的兩部「邪片」。

影片中評價主角團們雖然身殘,但志向堅定,心並不殘缺;杜天道雖然身體健全,但心卻殘缺太多。

這也大概是影片名為「殘缺」真正的意義。

相關焦點

  • 41年前張徹的武俠片,盡顯cult風,四個「殘疾人」是主角
    張徹武俠片的風格前面迷妹已經粗說了一番,其中講到張徹陽剛武俠風格裡有一個慣用的「伎倆」就是喜歡將人物設定成不健全的形象,斷臂、斷腳、瞎眼等等人物屢見不鮮。此片曾被美國娛樂雜誌評選為全球cult片五十強,據說也是昆丁最愛的香港武俠電影,而今天說的《殘缺》基本是一套班底,而且從風格上也是延續了《五毒》的cult風,兩部電影算作是張徹的兩大「邪片」。
  • 40年前吳宇森一部武俠片:古裝版《英雄本色》,劉松仁成小馬哥
    提到吳宇森的作品,大家立馬想到的是《英雄本色》《喋血雙雄》《喋血街頭》《縱橫四海》現代槍戰片,其實吳宇森很早之前就拍過古裝武俠片,那個時候最像恩師張徹,比如被影迷津津樂道的《豪俠》,一度被譽為古裝版《英雄本色》。
  • 沒有狄龍姜大衛的張徹武俠片:這部作品很「邪」也很好看
    張徹武俠片的風格前面迷妹已經粗說了一番,其中講到張徹陽剛武俠風格裡有一個慣用的「伎倆」就是喜歡將人物設定成不健全的形象,斷臂、斷腳、瞎眼等等人物屢見不鮮。此片曾被美國娛樂雜誌評選為全球cult片五十強,據說也是昆丁最愛的香港武俠電影,而今天說的《殘缺》基本是一套班底,而且從風格上也是延續了《五毒》的cult風,兩部電影算作是張徹的兩大「邪片」。
  • 39年前邵氏的一部武俠片:元素多元,尺度大到離譜,怪不得被禁
    邵氏武俠片,在早些年時一直都是亞洲電影中的佼佼者,當時很少有人敢與之叫囂。從成立到今天為止,邵氏共出版一千多部影片,這數字看得讓人直佩服。
  • 被邵逸夫踢出邵氏,胡金銓與邵逸夫恩怨,要從一部武俠片拍攝說起
    後與李翰祥、張徹、楚原,並稱為「邵氏四大導演」。雖有邵氏四大導演之名,其實多少有點名不符實,因為胡金銓在邵氏獨立執導的電影僅有三部。且期間與邵逸夫,常有不合。之所以能名列其中,更得益於他執導的一部電影,開啟了邵氏電影的一個新時代。
  • 在六七十年代 有一種電影叫邵氏電影
    這裡主要分享一些邵氏的兩大經典電影類型,同時延伸一些同類型影片,喜歡香港老片子的也分享分享。▋一.邵氏武俠邵氏的輝煌年代主要是在60年代到70年代,其中武俠片佔據主要地位,打破了邵氏以往以黃梅調,歌舞片或李翰祥的古代宮廷愛情,或風月片為主的市場。
  • 39年前邵氏武俠片:元素多到離譜,劇情超前絕後,被禁理所當然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邵氏電影其中,武俠片的數量佔據了近五分之一。80年代初,隨著新浪潮的影響以及多家影視公司林立,邵氏的影響力逐漸下降,但其在題材上的大膽探索從未停止。十三箱絕世珍寶,足以引起江湖上的腥風血雨,所有人都在追尋寶藏的下落。
  • 39年前邵氏武俠片:元素多到離譜,劇情超前絕後,難怪被禁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邵氏電影,曾經是亞洲電影的一面旗幟;自1958年成立,累計出品超過1000部影片。其中,武俠片的數量佔據了近五分之一。80年代初,隨著新浪潮的影響以及多家影視公司林立,邵氏的影響力逐漸下降,但其在題材上的大膽探索從未停止。
  • 武俠片裡也有cult片?讓《殺人者唐斬》告訴你
    《殺人者唐斬》導演是來自香港的鐘少雄導演,鍾少雄是個營造電影氛圍的箇中翹楚,這部《殺人者唐斬》的氛圍也被他營造的極其出色,在某種意義上這部《殺人者唐斬》根本就算不上武俠電影,因為電影中根本就沒有「俠」的存在,有的只是血淋淋的殺戮,與其稱之為武俠電影,我更喜歡把它稱為披著古裝皮的cult電影。
  • 32年前曾轟動中國,朝鮮武俠片巔峰,不輸港片,看過的人都老了!
    而本期「被時代遺忘的進口片」,則要推薦的是一部拍攝於34年前的朝鮮古裝武俠片。影片曾經於八十年代末被引進中國,上映後一度風靡大江南北,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同時期的港產武打片,至今被無數70後觀眾所津津樂道。
  • 邵氏風月片:中國最後的情趣美學
    只是作為曾經香港電影的顯赫龍頭,「邵氏」的成敗起伏往往接連著敏感多變的時代脈搏,它的興衰往事值得我們深情回望。  一個電影王國的記憶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扳著指頭數數,這赫赫有名的八個大字佔據香港電影半壁江山也才是五六十年前的事。
  • 吳宇森40年前武俠片:沒有狄龍周潤發,兄弟情比肩《英雄本色》
    前面迷妹為大家撰文介紹了《生死決》,算是一部英雄惜英雄的經典武俠片,結尾劉松仁和徐少強的對決盪氣迴腸,既有悲壯亦有感動。作為新浪潮時期的武俠片,其實吳宇森四十年前的《豪俠》同樣也是經典,士為知己者死,結局同樣悲壯,在表現情義方面已經是《英雄本色》的雛形。
  • 電影推薦:幾部經典香港武俠片,都看過說明你真老了!
    香港武俠片,和美國西部片、日本武士片齊名,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巔峰,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邵氏和嘉禾的武俠片。其中以胡金銓、張徹、李翰祥、楚原為代表的武俠片導演,主導了那個時代,胡金銓、張徹更是把武俠片從攝影棚裡帶出來,開啟了自然光攝影的時代。
  • 香港武俠片有多牛?這些真·女神告訴你!
    首當其衝的是導演胡金銓,1965年他與邵氏合作,執導《大醉俠》,找來鄭佩佩主演女俠金燕子,故事講述了在大醉俠範大悲的幫助下,大家剿滅 「索命五虎」救出兄長的故事。這部電影後來被譽為是傳統武俠片與新武俠片的過渡作品。
  • 懷舊的邵氏電影中,很少有人知道有著名的功夫明星「邵氏五虎」
    邵氏電影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可惜於2011年11月28日結束了邵氏公司!當年老派的演員曾經的邵氏功夫明星家喻戶曉,如狄龍、姜大衛、嶽華、爾冬陞等等!都是當時叱詫風雲、炙手可熱的銀幕英雄。但在他們之前,邵氏有幾個著名的武打小生,便是著名的「邵氏五虎」。
  • 盤點香港八大cult片,《山狗》《地獄無門》上榜,《力王》也在
    所謂cult電影,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指的是那些題材詭異,劍走偏鋒的電影。上世紀香港影壇百花齊放,湧現出不少cult類型影片,一起看看吧!1、《五毒》我們都知道昆汀是香港電影粉絲,特別喜歡邵氏電影,《五毒》就在其中。本片由張徹執導,郭追、羅莽、江生、孫健、韋白、鹿峰等弟子聯合主演,被美國某雜誌評為世界最怪誕電影第11位。
  • 邵氏經典電影推薦,有沒有你喜歡的
    本片是一部挺精彩的邵氏武打片,打鬥風格也是成龍那種自帶幽默吐槽、巧妙應用道具,只可惜陳觀泰死得太慘了!本片應該是最早的一版,拍的很不錯,到現在都沒法超越! 狄龍雖然老了點兒,但笑起來還是那麼好看,只是怒氣更多了些!還有谷峰演的武大郎真像!
  • 邵氏電影三十年人物圖譜
    ※邵氏導演眾多,但公認的最有成就的四大導演是以黃梅調和風月片見長的李翰祥,以硬派武俠片見長的胡金銓和張徹,以奇情武俠片見長的楚原。※邵逸夫創建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後,大致經歷了以黃梅調電影為主的創業期,以新武俠片為主的黃金期,以奇情武俠片和風月片為主的群雄逐鹿期。
  • 10年前被罵慘的武俠片,如今卻成了絕唱!
    如果評選近10年華語影史上最被低估的電影,有一部武俠片一定會被提名。它是武俠片,卻在故事上處處「反武俠」。它講的是江湖,卻塑造的每個人都想逃離江湖。它沒有傳統武俠片的大俠,沒有救世的偉業,只有自我救贖。
  • 不能忘懷初戀的她,其實是邵氏初代的武俠女主
    可知從楊紫瓊之前,香港的武打女星還有許多,鄭佩佩老師是公認的邵氏早期武俠片女主,而惠英紅老師,卻也是那個時代武俠片中觀眾經常能夠看到的女性面孔。說到香港武俠片歷史,張徹,胡金栓是箇中翹楚,而惠英紅老師,正是從張徹的電影,改編自金庸武俠小說的《射鵰英雄傳》出道的。她飾演的角色,正是那位溫婉卻被辜負的江湖賣藝女兒,穆念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