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場艱難的跋涉,雖然有時風和日麗,身邊的景象也令人無比讚賞。但更多的時候,人們總是不斷地遭受著悽風苦雨的吹淋,卻又感到手足無措。
唐代詩人李商隱就曾寫道,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這兩句意境悲涼,表現了詩人沉寂孤獨的感情和遭遇,真切感人。元代有一位詩人在風雨中歸家,也抒寫了非凡的感受,下面介紹揭傒斯的一首代表作,渾和衝淡,流韻天然,元代才子果然不凡。
元代:揭傒斯
汀洲春草遍,風雨獨歸時。
大舸中下流,青山兩岸移。
鴉啼木郎廟,人祭水神祠。
波浪爭掀舞,艱難久自知。
揭傒(xī)斯,字曼碩,曾授翰林國史院編修、侍講學士,為元朝中葉詩文大家。他的詩風清麗婉轉,神骨秀削。古風師尊李白,近體詩也是端嚴整飭,著有《揭文安公集》。
元詩講究對偶鍊句,常常是有句無篇、通體不稱。但這首詩不雜時病,全篇渾成,整飭端嚴,是元律中的名作,明代學者胡應麟對詩中頷聯和頸聯都非常讚賞。
開篇點明時節、地點和事由,春回大地、小洲蔥翠,詩人在春風細雨中獨自歸家。作者由布衣步入仕途已經有七年之久,他年輕時就有致君堯舜、兼善天下的抱負,可是蹉跎了半世,夢想也沒有實現。
為了生計和前途,他經常四處奔波,這一次他抽空歸鄉省親,卻遭遇狂風暴雨。「風雨獨歸時」,表達出作者心中別有一番滋味。風雨,既指大自然的景觀,也暗指仕途中的悽風苦雨,令人防不勝防。
接下來描寫途中經歷,江水上漲、順流而下,大船乘風破浪,快如離弦之箭,青山不斷後移。詩人抒寫明快,也透露出歸鄉的喜悅之情,更給人一種人在畫中行的感受。
李白曾被流放夜郎,後來詩仙被赦後寫了一首詩,其中名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傳世久遠。詩人一定受其啟發,雖然不及太白的作品富有氣勢,但也足以撼動人心,令人神往。
頸聯轉而描寫兩個比較典型的建築,木郎廟上空,烏鴉盤旋聒噪,爭奪祭品;水神祠之中,香菸繚繞,祭祀者川流不息。
眼前的場景熱鬧非凡,不僅給山水增添了幾分春色和活力,而且激發了作者對山水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淳樸民風、鄉村生活的嚮往。
但凡事都是一分為二,詩人目中所見也勾起他的身世感慨。巨浪拍打著船舷,乘客們都踉蹌欲倒,幸好乘舟乃大舸,不至有傾覆之虞。他在宦途中不斷沉浮,既感受到行路之難,也體會到仕途和世道的險惡,就像這風浪中的船兒,不得不加倍小心、謹慎言行。
於是即將歸家的舒暢心情,賞遊山水的怡然自樂,都在剎那間變得索然無味。人生之路,也正像眼前波浪起伏的水道一樣,沉浸在其中久了,就能體會其中的險惡。也如辛棄疾所說,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縱覽揭傒斯的這首五律,景為情用,流韻天然。前三聯句句寫景,渾和衝淡,但都為末句「艱難久自知」埋下伏筆,詩人重筆寫景,正是為了末句寫情。
揭傒斯在首聯點明風雨歸舟,中間兩聯寫舟中所見平和的自然景色,尾聯抒發對世途艱難的感喟。全篇一改很多寫景詩一味寫景、純用賦體而沒有比興的缺點,不僅清新可詠,而且頗耐咀嚼,更有篇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