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中期的詩壇,出現「延祐之盛」局面,標誌著元詩的真正成熟

2021-01-08 淺汐生活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元代中期的詩壇,出現了相應的繁盛。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不能完全等同,也不能簡單地比附。然而文學的發展是絕不可能脫離社會的,因為它植根於社會文化土壤。到了世祖後期,統一天下的徵伐早已結束,那些有較強遺民意識的士人也陸續謝世,士大夫中的離心傾向便漸至淡化。此後,儘管統治階級內部不斷有爭權奪利的鬥爭,且常常伴隨著宮廷流血,但整個社會較為穩定,農業、商業、海外貿易等,都有很大發展。總之,進入元代中期,出現了「承平」氣象,人們把大德、元祐這段時期目為元代的「盛世」。這自然是相對而言,但對於飽經戰亂之苦的黎民百姓來說畢竟比戰亂年代要好多了。

經過元代前期的醞釀準備,到大德、延祐年間,元詩的發展出現了彬彬之盛的局面。許多著名詩人云集一時,如號稱「元詩四大家」的虞集、楊載、範槨、揭傒斯,都活躍在這個時期。他們的創作,形成了多聲部的合唱,但又共同體現了元詩的主旋律。至此,區別於唐、宋,在詩史上有自我風貌的元詩,真正地成熟了。「延祐之盛」所體現的元詩特徵是什麼?或者說,元詩最有代表性的審美傾向是什麼?可以一言蔽之,曰「雅正」,元代詩論家歐陽玄說:「我元延以來,彌文日盛,京師諸名公,鹹宗魏晉唐,一去宋金季世之弊,而趨於雅正,詩丕變而近於古,江西之士之京師者,其詩亦棄其舊習焉。」(《羅舜美詩序》)歐陽玄的觀點是很有代表性的,也是較客觀的。元詩的鼎盛時期,「雅正」是最主要、最突出的審美傾向。

「雅正」是儒家正統的詩學觀念,淵源於儒家詩教中的「風雅」。「風」、「雅」,本是「詩六義」中的兩類,後指詩歌創作中的內容有益於教化,有雅正內容的叫做「風雅」。所謂「雅正」,通達一點說,就是「溫柔敦厚」的儒家詩學規範。「雅正」必須是有諧和之美的。「雅正」又包含有「治世之音」的意思。

《禮記·樂記》的作者,把「樂」與時政聯繫起來,指出「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認為「樂」能反映王朝盛衰。在這裡,「樂」這個概念,實際上不僅指音樂,而是包含著詩、歌、舞在內的「三位一體」的藝術範疇。漢儒將風、雅分為正風、正雅與變風、變雅。變與正是相對的,《毛詩序》云:「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很明顯,是指國家由盛變化,而把反映社會變亂、人民怨艾的詩歌稱為「變風、變雅」。相對而言,正風、正雅當然就是「治世之音」了。

元人力倡「雅正」,雖是淵源於傳統的儒家詩教,但又有著特定的時代內涵。漢儒提倡「風雅」,雖然強調「發乎情,止乎禮義」、「不指切事情」,卻又是以有所諷諫為前提的。「主文而譎諫」,畢竟要求有所「諫」。這便是「美刺」傳統,既要有美,又要有刺,兩者不可缺一。唐代白居易寫「新樂府」,大倡「風雅比興」,實際上主要是講「美刺」的社會作用,其中更突出「刺」,「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以「美刺」作為衡文的根本標準。

元人之所以只講「雅正」,不談「風雅」、「美刺」,是他們抽去了「美刺」內涵,而只以詩為「治世之音」了。元人戴良說:「我朝自天曆以來,學士大夫以文章擅名海內者,有蜀郡虞公、豫章揭公、金華柳公、黃公,一時作者涵醇茹和,以鳴太平之盛。」(《元詩選·庚集》)這是極有代表性的說法,認為延祐前後詩人們的創作,集中體現了所謂「盛世之音」。

元代詩人對有宋之詩頗為不屑,一再聲稱元詩是「盡洗宋、金餘習」,「一去宋金季世之弊」,而以繼承唐詩、規摹唐詩而自期、自詡。元人致力於學習唐人的渾融流麗,體式端雅,而不同於宋的瘦硬峭健。但是,元代社會中期儘管較為安定,但終究無法與盛唐同日而語,盛唐詩人心靈世界的壯逸,也決非元代詩人所可比擬。因此,元人學唐,類於形貌,多是平和淡遠、溫潤流麗一類,能夠真正動人心魄的詩作,在中期詩壇上是很少的。而這恰是元詩的特徵,也是其區別於唐宋詩之處。

歡迎屏幕下方留言,我是「淺汐生活」,喜歡記得點讚關注喲!

相關焦點

  • 書法藝術|「趙體」書風走向成熟的前奏——淺論趙孟《山堂詩》立軸...
    理由如次:傅申《趙孟小楷常清靜經及其早期書風》一文提出:「子昂書風的完全成熟,並建立自我風格,大約要到大德元年(1297)前後,從此漸入中期,至延祐元年(1314)則已入晚期。」其書風既與趙氏中期類二王的秀逸書風有別,也與融匯李北海之後趙氏晚期的遒媚書風稍異,因為筆畫、結體尚未完全脫離李北海。▲趙孟中期書風的代表作《心經》(局部)筆者由此認為,這恰恰是趙孟在先後取法趙構、二王、李北海之後即將奠定「趙氏書風」時的「過渡書風」。
  • 走近道教:元代時期的道教
    在憲宗蒙哥執政期間,更加頻繁地召見李志常,令其掌道教事,諮以治國保民之術,前後賞賜甚多,彼此親密無間。孟樊麟《十方重陽萬壽宮記》中盛稱:歷觀前代尊教,未有如今日之極;教徒繁衍,道門增廣,未有如今日之盛。興作之日,四方奔走,而願赴役者從之如雲。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期間,對道教繼續予以尊崇。
  • 明代書壇雖以草書為盛,但仍出現了「小楷名海內」的書法家文徵明
    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魏晉是楷書的初創期,代表人物有鍾繇、王羲之;唐代是楷書發展的成熟、鼎盛期,代表人物有褚遂良、歐陽詢元代是楷書的復興期,代表人物是趙子昂,他們以各自不同或嚴謹或灑脫,或圓活或險峻,或雄健或秀媚的書法風格,代表了各個時代小楷書法藝術的最高水平。
  • 唐代詩人題材戲曲與元明清詩壇
    通過對唐代詩人故事的多維度摹寫,以及反覆出現於戲曲文本中的唐代詩歌作品,詩歌的經典化進程得以加快,如王穉登《敘紅梅記》中言:「餘友緯真向制《曇花記》,李青蓮詩,大行於世。」某種意義上,戲曲文本可謂唐代詩人作品的另類選本形式,有力彰顯了作家本人的尊唐趣尚及詩歌理念。詩人的詩壇地位亦得以彰顯,彼此的關係、詩歌的成就以及因之而被抽繹出的當代價值,亦被廣泛討論。
  • 張建偉、白雪:元代名將史天澤家族之婚姻及其文化傾向
    元代名將史天澤家族,原籍永清(今屬河北省廊坊市),為地方豪強,蒙古軍攻打金朝之時,其父史秉直率家族鄉裡投靠木華黎,史天澤與兄天倪等相繼追隨木華黎參與滅金之戰。金宣宗興定四年(蒙古太祖十五年,公元1220年)史天倪被封為河北西路兵馬都元帥進駐真定,從此真定成為永清史氏家族的封地。
  • 「南朱北王」朱彝尊是當時詩壇領袖,王士禛繼錢謙益之後詩名最盛
    朱氏,浙江秀水人;王氏,山東新城人,同為當時詩壇的領袖人物,在詩史上都有開宗立派之功。王士禛是繼錢謙益、吳偉業之後詩名最盛的詩人。他論詩力倡「神韻說」,大抵本於嚴羽「妙悟」、「興趣」之說,而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的最高境界。《漁洋詩話》謂:「律句有神韻天然不可湊泊者,如高季迪『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程孟陽『瓜步江空微有樹,秣陵天遠不宜秋』是也。
  • 宋畫如酒元畫如醇——元代繪畫在畫史階段演進中的性質辨析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史研究中,一直流行著一種普遍的認識,即認為元代繪畫開始了一個畫史的歷史性轉折,此種轉折即從宋代的寫實性傾向轉向了自此以後開始的筆墨獨立表現傾向。因此,對元畫的評價出現了若干戲劇性變化。
  • 元代最好的兩首詠梅詩,一黑一白,各有一千古名句
    歷朝歷代古詩詞中都不乏吟詠梅花的名作,或描摹梅之狀態,或讚揚梅之高潔,不一而足。比如張渭的「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王安石的「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陸遊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黃檗禪師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等等寫梅的名句數不勝數。
  • 元代女真食品六則
    文/吳正格《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一書(無撰人名氏),是我國元代一部著名的日用百科全書.書分十集,體例簡潔,記述詳盡.其中乙集和庚集是專門記載"飲食類"的.乙集包括茶,湯,香藥,果實,酒麴,造醋,醬豉,醃藏等內容;庚集包括肉品,魚品,面品,素食,
  • 【大象視界】3500萬元一尊羅漢,領略元代男神的魅力
    龍門石窟看經寺中國最早出現的羅漢雕塑也出現在唐代,建造於武則天時期(684—741年)的看經寺是龍門石窟東山諸窟中最大的洞窟,與唐代其它石窟最大的不同是它沒有主像,只有不規則的零星造像。 元代的中國重新實現了大統一的政治局面,國家統一帶來了文化藝術的廣泛交流與融合,也帶動了佛像藝術的交流融合;同時,統治者對各宗教採取兼容並取的政策,又給佛教和佛教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 故宮館藏「元代瓷器」精品欣賞
    工藝方面則體現出元代釉裡紅瓷器初創時期的製作水平和藝術風格。這種傳世元代藍釉白龍紋盤見諸發表的共有4件,除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一件以外,日本出光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和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各收藏1件。高溫鈷藍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鎮窯的新品種之一,它是明代霽藍釉的前身。元代藍釉器的造型有梅瓶、匜(yí 音儀)、爵、小杯、盤等。裝飾方法有描金和用白泥堆貼龍、飛鳳、海馬紋等。飾有白龍紋的藍釉器僅見於梅瓶和盤。
  • 藩鎮體制——唐代中期戰爭的制度根源
    唐代的節度使制度和募兵制形成於玄宗統治時期,二者的結合,即控制地方財權、政權的節度使擁有募兵之權,標誌著藩鎮體制形成。安史之亂是玄宗朝東、西藩鎮集團對立的結果,而唐代中期的內戰多圍繞藩鎮問題展幵,外患又多由內戰所起,故藩鎮體制實為唐代中期戰爭的制度根源。
  • 中國戲曲的成熟標誌是南戲而不是元雜劇
    著重通過對宋元南戲與元雜劇的比較,指出元雜劇雖然在「曲」方面取得很高的文學成就,被譽為「一代之絕作」,但在「劇」方面,包括藝術體制、劇本規格等方面尚存在未成熟之處。而宋元南戲不僅比元雜劇早出,且比元雜劇成熟,後世戲曲正是繼承南戲的藝脈而代代相傳的,故真正稱得上中國戲曲最早成熟標誌的是南戲並非元雜劇。
  • 光宣詩壇之「聖童」,詩藝獨絕曾廣鈞
    一、曾廣鈞的家學淵源與深厚廣博的知識背景,於晚清詩壇遺世獨立曾廣鈞九歲能詩,十二歲時寫給父親的詩就收在《環天室詩集》中,二十三歲中進士,可見才氣橫溢。一是曾家與清末維新派的密切關係,湖廣會館從沒有少了曾家子弟,在戊戌維新失敗之際,曾家祖輩即刻派人去了會館,銷匿了會館的往來人等記錄,為維新派極大地挽回了部分局面,極大地減少了維新派的損失。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曾廣鈞的後來發展,詩學上並不拘泥自家門戶,而是轉益多師。
  • 元代沒有宮廷畫院專責為皇帝作畫 成吉思汗畫像是出於何人之手?
    探討成吉思汗畫像出於何人之手,眾說紛紜,但有一共識,就是成吉思汗畫像是以元世祖忽必烈像為本,修飾變化為暮年之像,神情沈穩,充滿了睿智,後經元世祖欽定。因為元代並未如宋朝設有宮廷畫院專責為皇帝作畫,且這些畫像上也無畫家的落款署名,這些皇帝、皇后的畫像究竟出於何人之手,當然也引發筆者一窺堂奧之妙的興致。
  • 唐小林:中國作協副主席之女爆紅,突顯詩壇亂象
    ……在我觀之,淺淺無疑也是一個泛靈論者,至少她的時空觀是一個混沌、混元之物,她筆下的事物因之有了超越時空阻隔的穿越性,以及一種神奇的『齊一』意味。因為只有具備如此思維資質的人,才會寫下這樣的詩句……我驚訝她在這樣的年紀,就幾乎頓悟出了生命的至理,人生的三昧。」如此一來,賈淺淺不僅成了一個超越時代的偉大詩人,還是一個偉大哲人:「作為女性,淺淺在詩中當然也不憚於表現欲望和愛情的主題。
  • 元代高僧題在畫上的詩,畫上只有一棵松一盤棋,詩卻道盡人生輸贏
    事實上在古代,一幅名家之作,經常會被主人家拿去向詩壇大師求首詩,這種詩就叫題畫詩。如果有幸,能得到名家題詩,這畫的身價自然暴漲。但最令人尷尬的是,往往畫作沒流傳下來,題畫詩卻流傳了千年,不知道主人家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在所有題畫詩中,最著名的要算是宋朝高僧慧崇的一幅畫,因為它得到的是蘇軾的親筆題詩。這首詩就是年年入選小學課本的《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