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來自「尋謠計劃」
開始閱讀前,可以先聽一聽上面這首歌。
歌曲的名字叫做《秋柳》。 2019年9月,音樂人小河帶著「尋謠計劃」團隊來到杭州。在收集當地的民間童謠素材時,他遇到了85歲的梁爺爺。
據梁爺爺介紹,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他曾經在外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讀書,而《秋柳》就是一首改編自美國經典鄉村音樂的童謠作品,其中文歌詞據說是由著名音樂家李叔同創作的。
「堤邊柳/到秋天/也亂飄,葉落盡/只剩得/細枝條……君不見/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勝悲。」
雖然已至耄耋之年,但那深刻在心裡的童年旋律,無需費力就能脫口而出。雖然身邊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但當熟悉的旋律響起時,不管是唱的人還是聽的人,似乎都跟隨著音樂一起穿越到了童年裡最純真的年代。
而這,就是童謠的魅力。
1月8日,由音樂人小河、Figure創始人張悅聯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共同發起,演耳文化與Figure出品與主辦的「尋謠計劃·上海站」在PSA正式啟動。該項目以尋找上海本地老童謠的方式,將在未來5個月的時間裡和聽友們一起去發現那些「聽見看不見」的通道。
2020年1月8日,「尋謠計劃·上海站」開啟,音樂人小河在現場介紹尋謠計劃 。PonyBoy 圖
散落在記憶深處的童謠
上海是「尋謠計劃」到訪的第四座城市。從2018年8月在北京前門打磨場發起尋謠計劃以來,音樂人小河帶領的演耳團隊走過了北京、長沙與杭州三座城市。
尋謠計劃的目的是重拾那些失落在城市裡的年代久遠的童謠歌曲,並且整理出十來首進行改編和再創作。在過去的兩年時光裡,團隊尋訪了100餘位老人,這些老人大多出生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通過他們的回憶,團隊採集了200餘首第一手童謠錄音資料,開展了11場童謠現場。
「我們為什麼會選擇30年代、40年代出生的老人,那是因為他們頭腦中的很多東西都沒有被記錄下來,只存在於記憶中,而他們的年紀又已經到了七八十歲歲,甚至九十歲,再沒有人記錄可能就再也聽不到了,這是我們特別想去找到這些老人的一個原因,」小河說。
童謠的歌詞大多簡單,直白,就像孩童的內心放不了太多的複雜的東西。有的童謠十分經典,傳唱至今,有的童謠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成為那個年代獨特的記憶。甚至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方言系統裡,同一首童謠都會帶有不一樣的色彩。
「我們在北京找到了一首胡同童謠,叫做《盧溝橋》,我從來沒有聽過。這首歌是在北京市玉淵潭公園附近發現的,為我們演唱的何大爺已經80歲了,歌詞很簡單,旋律也很簡單,但是你仔細聽,總會聽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北京童謠《盧溝橋》現場表演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視頻(01:46)
「其實很多童謠都是念白,能找到有旋律的很不容易,我記得在長沙的時候,因為我們只停留一周左右時間,所以很忐忑說能不能找到有旋律的童謠歌曲,沒想到,最後特別幸運的碰到了一位78歲的奶奶。這首歌的叫《小寶寶快睡覺》,歌詞也非常簡單,『星星月亮/雲裡睡了/烏鴉喜鵲/樹上睡了/小貓小狗/窩裡睡了/小寶寶呀/你快快睡』,從天上一直唱到床上。」
長沙童謠《小寶寶快睡覺》現場表演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視頻(02:38)
「《秋柳》這首歌,它創作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旋律其實改編於19世紀的一首西洋歌曲。我們是在杭州的一個老年公寓遇見的梁爺爺,他告訴我們他是在8歲的時候,在教會學校念書時學會的這首歌,至今也沒忘記。我們很多人第一次聽到的時候都特別感動。」
「其實我們這兩年在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慢慢內心裡反而更加堅定,為什麼會堅定?是因為這個項目讓我們打開了一些未知的通道,接受到了一些能量讓我們相信這件事情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
尋謠的過程中,與老人的接觸與互動,對地方文化的好奇與鑽研,每一場線下即興改編和演出,都在很大程度上豐富著這個項目的內涵與外延,也豐富著整個團隊。而那些年代久遠的童謠,大概也從來沒料到,會在21世紀的今天被以這種方式重新喚起。
那些「聽見看不見」的通道
2016年,小河創建的「演耳文化」與當代藝術家鄔建安合作其《徵兆》個人展覽,在籌備展覽的聲音內容時,鄔建安與小河從展覽聊到「通道」,起因是聊到人體的皮膚。看似阻隔了人體與外界的皮膚,其實正是人體與外界聯繫的通道。皮囊之下,無數個肉眼不見的毛孔,維繫著人體內部與外界自然的呼吸吐納。
小河相信音樂本身也是一個「通道」,老人們通過「通道」回憶起五味雜陳的往事,聽者通過「通道」獲得感動、開心與啟悟,而「尋謠」就是要通過對童謠採集文獻的梳理、再創作讓參與者們發現或構築起這樣的「通道」,去觀照自身與外界。
「音樂是一種通道,我相信這個體驗我們不用多說,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就是你在聽一首你以前喜歡的歌的時候,你瞬間可能會返回時空,或者是跟你記憶當中的一些情感重逢。」
在浙江金華收集的童謠《螢火蟲》,演唱者楊小妹(75歲)音頻
而在計劃中,小河也通過「通道」看到了老人不一樣的一面,也看到了老人通過「通道」發省的改變。
「以前我們一提到老人都會有刻板的觀念,比如老人就代表著舊時光,甚至我會對我的父母都有這樣的看法。但當我們真正走進時,我們見到的每一位老人都不是觀念當中的老人,他們非常有個性,有的可能脾氣古怪,有特別愛時尚,對待自己每一天的穿著打扮,都是那麼在乎。」
「這些東西都是當我們真正建立起『通道』以後,產生的對老人的一個新的認識,而這些老人也通過我們的活動,比如到城市的空間裡,與年輕人、孩子們共度一個下午,老人也有一些變化,這些都讓我們深受感動。」
何大爺(80歲)領唱的童謠《我們又長大一歲》音頻
對於小河來說,以尋謠為出發點,這個通道最終會通往何處,也許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目的地,但發現或構建通道本身,就已經是一件非常迷人的事情。
「我希望通過尋遙計劃,我們來慢慢地努力讓『通道』顯現,顯現給一些其他的藝術家也好,或者是更多的人也好,慢慢地讓它變成是一個可以探討,可以建立,甚至是可以分享的東西」。
「尋謠計劃·上海站」啟動現場,音樂人陸晨、Figure創始人張悅、樂評人孫孟晉、脫口秀演員池子組成圓桌,進行對談。PonyBoy 圖
以下為音樂人小河對「尋謠計劃」相關問題的回答:
Q:為什麼要做尋謠計劃?
小河:
最開始做尋謠計劃第一季——北京「打磨場迴響·胡同童謠」的創想是,藉助與老童謠發生音樂行為上的碰撞,來展現與探究聲音與時空關係的複雜性。現在繼續做的原因是,做這件事自己感覺很幸福,同時也有很多社會力量給予我們支持,很多美好的反饋鼓舞著我們。
Q. 如何做尋謠計劃?
小河:
目前項目前面三站資金來源分別是:藝術空間展覽邀約,藝術節邀請與企業贊助。 團隊目前核心與常駐工作人員一共有6人。
尋謠計劃運營流程是:演耳團隊與紀錄片團隊落地、組建志願者團隊、尋找記得老童謠的老人、紀錄片團隊跟拍音視頻資料建檔整理、童謠迴響錄音現場(5場、短視頻製作(5個)、自媒體發布、童謠音樂會(目前還未完成)、尋謠專輯及周邊的開發與發售。
Q:現在尋謠做成了什麼樣子?
小河:
目前尋謠計劃採錄民間歌謠樣本約200首,童謠樣本約60首左右,活化出25首北京、長沙、杭州三地的童謠。在剛剛結束的杭州站,已經有部分小學在教「尋謠計劃」活化出的童謠了。更令人欣喜的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也正在設法將「尋謠計劃」列入學生們的選修科目。同樣是2019年杭州站,綜藝節目《奇遇人生》邀請音樂人譚維維與阿雅,參與了一期尋謠計劃。
Q:「尋謠計劃·上海站」會有什麼不同?
小河:
當「尋謠計劃」走過北京、長沙、杭州站,它的社會公益性逐漸被人們認可的同時,這個音樂公共藝術項目內在的藝術探索性卻被人們忽視了。這次與「PSA一頓半」的合作,將著重探索與呈現「聲音與聲音行為」在當代城市中是如何建構人與人之間連接的通道,繼續實踐與社群、城市空間更多的互動可能,並計劃與更多上海本土藝術家合作,以綜合藝術展的形式,生動有趣地展現「尋謠計劃·上海站」的不同。
Q:
尋謠計劃除了音樂互動現場,唱片之外還有什麼可能?
小河:
尋謠計劃可輸出的產品,除了傳統的音視頻,還會有兒童音樂啟蒙課件的研發,以及城市與鄉村聲音景觀與互動文化裝置的開發。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