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八極拳師口述:如何傳授武術格鬥系列 5

2021-03-04 煉拳紀與修行手札

第一篇:開山門  

       第二篇 :兩個老武林

 第三篇 :他們為什麼不能打?

 第四篇 :技擊,第一重要的練習是什麼?

第五篇 : 速成

  除了趙德利,陳思也是練了三個月就能打出點模樣。

  陳思是山東人,在天津大學讀博士。晚上從他所在的學院走出門,朝左一扭頭,就能遠遠地望見我們在燈光下拳來腳往。陳思與小鄒一般高,但比小鄒輕十斤。陳思好打球跑步,在家練過潭腿,是跟他姥爺學的。

  很多朋友感到奇怪,問我:三個月就能教會格鬥,你怎麼教的?不教拳法嗎?

  三個月教會格鬥,肯定是不教拳法的。三個月的時間,擱在多數人身上,連兩個拳術動作都練不到位,何談動手。

  我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比如說,像林偉偉、張順、趙博這些什麼都沒練過的白紙,我要求他們一年之內學會四個動作:直拳、摜耳、掃踢、側踹(或穿樁腿)。至於什麼時候學會動手,是八個月還是十個月,我不硬性規定,只希望儘可能提前,他們越早見成效,我越有成就感。

  趙德利之前練過散打,雖然沒學過對抗,拳腿技術尚可,看得出下過一番功夫,打出的直拳、擺拳、邊腿、側踹都比較標準,只需糾正一下細節即可。散打的直、擺、邊,與八極拳的直拳、摜耳、掃踢大體一致,只是散打的側踹是踹腰部以上,不像八極拳的側踹專照膝蓋踹,趙德利要學會低側踹,需要重新適應。

  不過,不會低側踹就學不會動手啦?照樣行。打實戰,有直、擺、邊三個動作足夠了。


  趙德利來時31歲,已結婚成家,又整天忙著做生意,沒有多少閒暇練功夫。時間少,程序就得簡化,一上來我就讓他打靶、練對抗。至於拳腳細節,我給他講解完,讓他回家自己去糾正。

  其實趙德利不是第一個「練打倒置」的,第一個是陳思,陳思比趙德利早來了八九個月。就是說,我敢於讓趙德利入門就跳級,是有了陳思的成功經驗。

  讓陳思一上來就打靶、練對抗,實是出於無奈,陳思來時已經是博士最後一年,跟我練不了幾個月,我要想使他學會技擊,避免在離開我後,落個會練不會打,我就必須打破正常的程序,另闢蹊徑。我看了他姥爺教給他的潭腿,直拳、摜耳、掃踢、側踹都有,只是陳思的「掃踢」近似空手道,起腿時小腿彎曲,彈踢而出,而八極拳的掃踢,與泰拳、散打是一路,整條腿是直的,掃踢時,像掄起一條棍子。


  彈踢就彈踢吧,我沒有時間糾正了,也無糾正的必要,掃踢能踢人,彈踢也不是樣子貨,照樣能踢人,八極拳不是也有彈踢這樣的腿法?

  我舉起了靶子,讓陳思從踢打靶子練起。

  踢打靶子,是由空練邁向技擊的第一步,它主要是培養距離感。

  我的學生張順對我說,他在網上與人談武術,一提到距離感,對方就陷入沉默,不接他的話茬。那些人奇怪,練武術怎麼還要練距離感?而且視距離感為一項功夫?

  不解「距離感」之重要的人,往往不會打靶。比如我這兒經常來一些武術愛好者,跟我探討個疑難什麼的,有時我就讓他們打幾下靶看。

  如果是打空拳、踢空腿,這些人都可以,甚至有的人動作之標準,堪稱樣板。無奈面對舉給他們的靶子,他們顯得極為不適,不是打過了,就是力量發不到靶上,掌握不好距離。而且多數人拳法走形。

  連固定不動的靶子都打不好,何談打人?所以欲學技擊,先習打靶。

  打靶,要先打死靶,後打活靶。

  活靶必須練。道理一說即透,你與人動手,對方不會站著不動讓你打。他會不停地移動,一會兒離你近、一會兒離你遠。所以說,想學會打活人,先要習慣打活靶。

  陳思的學拳能力超人一等,死靶練了兩星期就OK,過渡到打活靶。

  打活靶,陳思開始也不適應,移動的靶子就像不斷變換位置的大活人,忽進忽退,時左時右。不用說,距離的變動不居,對你感知距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距離感提高了還不算完,你的反應和拳腳也要快。你反應慢了,拳腳慢了,哪怕練出了距離感,動作也會慢半拍,把靶子放跑。

  還有拳術步法。打死靶沒有距離的變化,你可以站著不動在那打。打活靶不然,靶子飄忽不定,站住了打肯定不行,兩隻腳要隨著靶子進退挪移,靶子撤遠你上步,靶子逼近你退步。左挪右移也然,要隨靶而動。腳下有進退左右,意味著你要有步法。步法不靈,打活靶難免如笨牛追兔。

  陳思反應快、拳腳快,缺點是步法一般,他活靶打了一個多月,身體才由僵硬變活泛。

  打活靶一旦應付自如,標誌著一個人在距離感、神經反應、動作速度、拳法和步法的熟練程度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上升。

  提醒一下,活靶不是適應後便可放棄不打,打活靶貫穿拳術訓練的始終,你練十年拳就要打十年活靶,練一輩子,則要與活靶伴隨終生。

  陳思過了活靶關,之後便是對抗。

  打活靶的好處再多,也取代不了對抗訓練。其中的道理就像練拳擊、摔跤,你的拳法、跤技再精熟,只要沒經過對打、對摔的練習,就是沒用的功夫,碰上真打、實摔,立馬暈菜,一招也使不出來。

  所以說,對抗訓練是通向技擊的必由之路,是拳術訓練的核心,沒有任何一項訓練比對抗來得重要。


  陳思練對抗時,他正忙於準備畢業論文,時間迫人,我只能像當初訓練小鄒那樣,把程序打亂,讓他跳著練。訓練線條比小鄒還要粗。

  所幸陳思不怕挨打,練對抗難免的緊張感,在他身上一閃而過,很快克服掉。

  陳思不僅膽兒大,下手也狠。陳思看著清瘦,又斯斯文文的,打對抗拳腳不留情,招招見肉,其狠不讓後來的趙德利,小鄒開他的玩笑說:「博士還有這麼狠的。」

  海青其實手也不軟,只不過海青沒有練出來。

  陳思的狠十分奇妙,陳思手狠、表情不狠,臉上一團和氣,掛著笑,不像趙德利,發力間目露兇光,跟泰森可有一比。陳思的絕對力量遠不如趙德利,陳思以速度見長,拳腳啟動快,預兆小,像發冷箭似的,常能打對方一個冷不防。

  手狠的陳思人緣極好。陳思性情隨和,從不端博士架子,像小鄒、小岑、張衛、小高這些人,有的連高中都沒讀過,陳思與他們卻有說有笑,嘻嘻哈哈的,處得像哥們兒。

  陳思與海青見過面,那時海青已畢業結婚,媳婦也懷孕好幾個月,有一晚他偷空從家跑來,我給他們作了介紹。兩個人同是山東人,又都在天津讀博,大傢伙便起鬨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不想倆人聊得並不熱烈,海青一向木訥寡言,那天依舊是老樣子,奇怪的是愛說愛笑的陳思,一反常態,話少了很多。

  陳思沒練多長時間,他2006年秋天加入進來,轉年春天一畢業就返回山東:娶妻就業。陳思要是練下來,該是一把好手。

      京武功夫如是說:

      津門八極拳師口述:如何傳授武術格鬥系列 來源於天津八極拳韓起老師的新浪博客。按照其本人的目錄,先給各位武友分享到這裡。後續還會以新的欄目進行再分享。

      

      請持續關注京武功夫 

      致力於武者修行,功法分享,用通俗的語言詮釋屬於我們的江湖!

PS:

感謝一直以來支持民間武術文化傳播的各位武友

常懷感恩心 世界更美好

傳播正能量 功傳有緣人

歡迎訂閱 @京武功夫如是說

民間武術文化自媒體

微信公眾號:京武功夫(jingwukungfu)


相關焦點

  • 格鬥遊戲中的中國武術
    生死格鬥5中的太極拳流派角色雷芳有玩家考證過,雷芳在遊戲中做出的「金剛搗碓」招式,這個動作是起勢後的第一個招式,只在河南溫縣陳氏太極拳中運用,故推斷《生死格鬥》遊戲應該是參考了當時知名度頗高的陳氏太極拳招式來為雷芳進行動作設計。
  • 那些格鬥遊戲中的中國武術,簡直不要太帥!
    僅從吃瓜群眾的觀賞角度來看,傳統武術中那些眼花繚亂的插招換式簡直不要太精彩,觀賞性一流,放到遊戲裡對玩家們來說就是大殺器。《生死格鬥》系列格鬥遊戲中的著名角色雷芳,用的就是陳氏太極拳。是不是覺得眼熟?對,就是徐曉冬打完雷公太極後,聲稱下一個要挑戰的就是陳氏太極拳現任拳王王戰軍。
  • 八極豈止是一門拳術
    提到八極,您可能想到的是一門拳術。然而在我三十多年習武的過程之中,漸漸明白了前輩用八極一詞定名拳術的用心良苦,八極已經超脫了一門拳術的範疇。而它,本應是一種文化的符號,一種信念,一種精神。當太極拳把東方陰陽哲學辯證的思想,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的同時。
  • 少林寺下院重振「月山八極拳」,它被稱作中國傳統武術「活化石」
    史料記載,八極拳源於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月山寺,故又稱「月山八極拳」,由來自少林寺的月山寺開山祖師空相大師和其弟子崇蒼(蒼公)在借鑑少林武術基礎上,歷經20餘載創立,並代代相傳。「明清時期,月山寺八極武僧有上千人,東院習文,西院練武,蔚為壯觀。」
  • 釋延覺怒批格鬥世界,你們收留一幫跳梁小丑,破壞了傳統武術!
    他們這些人不能代表傳統武術,也沒有資格代表傳統武術,這些拳師沒有一個人是科班出身的,我希望這樣的事情不要再發生了。」很明顯,釋延覺就是怒批格鬥世界姜俊華。因為,這段時間唯有姜俊華舉辦了傳統武術大會【武林瘋】,再無他人。
  • 著名少林拳師之釋常廣
    著名少林拳師、山西交城卦山天寧寺住持。山西省太谷縣吳家莊村人。他幼讀私塾,閒暇時學習家傳拳法。14歲時,他外出歷練。16歲時他投軍張作霖部,曾傳授所部士兵武技。其間他曾向滄州人少林六合拳名手劉德寬學習六合大槍,又向江南貫氏學得七十二路鞭杆。後來,他目睹軍閥爭戰,草菅人命,毅然辭軍,出家嵩山少林寺。在寺裡他一邊修禪,一邊隨恆修和尚學習正宗少林拳械及點穴、輕功等絕技。
  • 天下第一拳探秘:兩岸領導人保鏢 大內八極過招
    還是八極?在新舊任臺灣「總統」交接前夕,中時電子報廣播節目「為所欲為」主持人中國時報副社長張景為,特別專訪兩位曾任元首貼身侍衛的武術高手,揭開兩岸保護元首安全的神秘面紗,原來他們都精通大內八極。洪篤昌說,兩蔣過世後,原總統侍衛室的任務,在孔令晟侍衛長任內改組為特勤中心,洪篤昌也離開了保護元首的任務,但憑著一身好武功,他不但退而不休,還將神秘八極高手劉雲樵師父的真傳功夫,繼續在特勤中心播種傳承。洪篤昌的工作從保護元首,轉為訓練總統隨扈人員的種子教官,再由這些種子教官,傳授給每個負責元首和官員安全的特勤人員,洪篤昌認為大內八極在我特勤單位早已深耕生根。
  • NS格鬥遊戲《ARMS》角色介紹 五位拳師各有千秋
    NS格鬥遊戲《ARMS》角色介紹 五位拳師各有千秋 2017-02-10 21
  • 臺灣武術拳種和臺灣武術發展史
    在彼此械鬥期間,武術的重要性,也是不消說的。 (四)明末鄭成功驅走荷蘭人開始經營臺灣以後,臺灣才開始脫離上述這種原始掠奪攻伐的叢林時代,開始有政府、法治、社會組織,武術的重要性相對地降低了許多。但明鄭另開了一個新的傳統與淵源,那就是天地會的抗清運動。 天地會乃鄭氏部將所創,活躍於閩廣東南亞各地。迄今流傳之各種反清復明故事、少林五祖傳奇,多與天地會有關。閩臺武術,沾溉於此一傳統極深。
  • 一拳無敵定山河 盤點型月體系的八極傳人
    ,中國的武術同樣經常被神化,其中型月就是個典型。那麼型月最喜歡哪種中國武術呢?答案是八極。本次,我們就來盤點下型月作品中,那些使用八極的傳人們。中國八極與日本人的崇拜在盤點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聊聊的就是何為八極。
  • 多數拳師不如戲子,武林之巨大悲哀!
    因為,這是一個讓全國教拳的師傅都汗顏的視頻,電影雖然還沒有上映,但是徐導教授武術的過程之專業程度、火候把握程度讓人十分震驚,放眼國內,那些四處可見的各種嫡傳、各種金剛、各種天王……等等名號的拳師真是數不勝數了,然而這些人的教學和徐導傳授的內容想必來說,可謂是天壤之別了,簡直可以用糞土之餘鑽石來形容。徐導的作品還有不少,堪稱佳作,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一下。
  • 文通武備,德以立人,天水古稀老人烏亞光的武術人生
    如今74歲的烏亞光老人,習武已經64年了,在公園帶領徒弟們習武,六年如一日,他希望能將自己所學傳授給更多的人,讓更多人的學習我們的傳統武術。「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經常流鼻血,有時候連路都走不了。為了增強體質,就開始學習武術。」烏亞光老人說。
  • 中國武術是如何逐漸喪失實戰的——中國武術歷史全面科普
    但在長期的傳授過程中,很多後人已經不知道它一開始的目的。它之所以很多技術上擂臺不是很合適,是因為它研發的目的就不是針對擂臺的。中國武術的問題是:當武術應用的環境已經改變,自身卻沒有跟著改變(改革)。當然,詠春和其它武術一樣,也都有徒手格鬥的能力,因為畢竟經過幾百年的實踐,也在向拳腳格鬥方面發展,但如果要在擂臺上應用,還是要經過改良的。中國武術如何適應現代這是一個在中國功夫史中經常提到的話題。
  • 八極與少林的秘密
    作者:聶楓-鹿飛雪澄清:4月15日分享的素材《內練之層層破關》因此文含金量高, 故在網上多次被轉載,最終連原創作者都轉沒了,經讀者提醒才得知,此文作者為聶楓,也名天一道場鹿飛雪,特此澄清。而八極軟筋則有幸從北京一位李書文系後人那裡得到了三套,仔細研究,與少林易筋經大相逕庭,但無非也就是運氣開骨、抻筋拔脈。破除了神秘,倒覺莞爾。其實八極拳出功夫基礎都在兩儀樁和小架,吃功夫的也在這兩個地方。兩儀樁加上小架,就類似於我前面說的少林地盆和抻筋拔骨。而八極軟筋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功能的再開發,鐵砂掌就不用說了。
  • 義烏南拳拳師沈樟忠:精修武學 傳道不倦
    誠如歌詞中所寫,南拳、北腿是中國武術中兩大代表性拳種。在義烏,老拳師沈樟忠是眾多人心目中的「南拳王」。打起拳來頓挫有力、虎虎生風、勁道十足。8歲時,水碓村來了一位義烏當地知名的老拳師,向鄉民教授拳法,沈樟忠立刻被武術的一招一式深深吸引。15歲初中畢業,他師從義烏拳師沈濱琴,練習傳統武術。在三年內學會了小洪拳、遊行拳等武術套路後,經人介紹,再次前往江西學藝,拜在少林寺出家師父吳德海名下,學習南拳北腿的少林功夫。吳德海拳術高超,德高望重,當時已有78歲高齡。
  • 記六合拳拳師安慶和及他的《六合門武術總論》
    5000年文明史中,武術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古老的運河,孕育著滄州一帶的武林志士,他們對武術的痴迷、堅韌,使武術得以代代相傳。有著悠久歷史的六合拳(義六合門)明萬曆年間興起,400多年來英豪輩出,俠士雲集。一代又一代拳師在對六合拳的研究、探索、繼承、發揚中精雕細琢,使其成為中華武林中的一支奇葩。在泊頭的六合拳拳師中,有一位老前輩名叫安慶和,值得我們懷念,值得我們褒揚。
  • 萊州八極拳師和《一代宗師》張震在長春同臺參賽,張震拿一塊金牌,他拿兩塊!
    傳承、發揚傳統武術,已提升至國家戰略。萊州為全國第二批武術之鄉,傳統武術博大精深。《瞭望萊州》編輯部從2016年10月籌備此次報導,走訪了17個鄉鎮30餘位傳統武術練習者,此次為萊州首次大範圍傳統武術家集中性報導,疏漏之處,敬請包涵。拋金引玉,高手在民間。
  • 武術套路到底有沒有用?|武術套路|傳統武術|中國武術|格鬥
    近幾年,在此起彼伏的「打假」風波中,傳統武術在能不能實戰這一問題上名聲可謂跌落到了谷底。套路作為中國武術最為重要的存在形式,當然也不可能獨善其身。有人認為套路就是花架子,除了表演百無一用;有人認為套路就是過去練武人為了謀生編出來騙學費的手段;有人認為練套路對於提高格鬥能力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甚至有人認為,中國武術要發展就應該大膽地摒棄套路。
  • 64年前的今天 誕生了一個武術傳奇的締造者
    而且下蹲時足跟不沾地,依照現在的運動員選拔標準而言,他是很難被省市一級的武術隊選上的。  13歲的時候,李小龍拜詠春拳名宿葉問為師。葉問本人原是佛山一位富家公子,40年代末移居香港,以教授武術為職業。李小龍當初拜師並不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與電視劇所說的不同。在拜師的一刻,李小龍並不知道自己的師傅有多厲害,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進了這個並不大的武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