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文縣六桶鎮花榔村的大山深處,散落著兩處「紅帽頂」式廠房,佔地約800平方米,因為遠離村莊,顯得十分神秘,只有走近它,聽見不絕於耳的嗷嗷豬叫聲,才知這裡是兩間豬舍。
說到這個養豬場,不得不提到這裡的「豬倌」——王智,一個80後小夥。每當他走進場內,圈裡的豬像感覺到了熟悉的吃飯信號,嚷嚷著向欄邊靠攏過來,王智每天起早貪黑,精心照料21頭種豬的吃喝拉撒。
王智今年31歲,2008年入伍,曾在部隊因表現突出受到嘉獎,5年部隊生活錘鍊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了勇往直前的不服輸性格。2013年退伍後,他回到家鄉,在貴陽一家企業從事駕駛員工作,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王智父親早逝,母親多病,還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撫養,打工不是長久之計,他深知自己是家裡的頂梁柱,應該肩負起養家的責任。
2019年,他辭掉工作,回家創業,他把養殖基地選在自家荒地。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了他當頭一棒,原材料運不進來,工人也請不了,圈舍修建幾乎停滯。
憑著軍人的那股拼勁兒,今年4月,王智克服疫情影響和資金等困難,建了2間豬舍,一間用於種豬擴繁,一間用於商品豬育肥,雖然父輩也是從事養豬行業,但是規模不大,技術不精。為了學好現代化的養豬技術,王智通過網絡和主動參加縣裡組織的養殖培訓學習,廣泛吸收外界的先進養殖技術和經驗,併購置了定位架、保溫箱,為母豬產崽作好準備。
根據配種時間推算,從8月初開始,有10頭母豬將陸續產崽,王智盤算著,先賣一部分小豬,回籠一些資金。
「現在的豬價每斤30元左右,一頭小豬可賣2000元,一窩豬10個崽,就是2萬元左右,除掉成本,有1萬元的利潤。」抱著對養豬第一筆收入的期待,王智信心滿滿的說,再堅持2年,爭取將商品豬育肥場全部投產,可實現存欄300頭。
王智坦言,身邊很多年輕人對養豬行業懷有偏見,覺得又髒又臭又累,不過,在他看來,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用勞動和汗水擔起養家的責任,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苦一點,累一點,這些都很正常。修文縣融媒體中心 查姜維 羅竣凌
編輯 羅昌
編審 王太師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