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營養師不能學中醫呢?

2020-12-23 營養師王豐收
為什麼營養師不能學中醫呢?

以前,在一個營養師交流群,有個患者問胃不好怎麼養?然後「哇」群裡一大堆的回答,全部是各種中醫的味道:比如脾強胃弱啦,比如清理胃熱啦,比如胃燥津傷啦,比如胃陰不足啦……一下子弄得我以為我進了中醫群,那個患者也懵了,根本聽不懂都說的啥。#營養師#

的確,我們國家從2008年推行營養師以來,由於許多營養師水平低沒平臺生存,被迫轉為中醫養生離開了營養師行業。不過,在許多健康問題方面,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都是無法完全代替營養學的。而且,營養師們半路學中醫成功不大現實的,最多也就是學點中醫皮毛,蹭點中醫概念而已。

真正的中醫高手,根本不許患者說話的,直接把脈就能判斷患者症狀

因為你要學中醫,必須滿足兩點:

第一、必須學會把脈,這個大概需要二十年才能學會。如果沒把脈,你看別人症狀就說XX虛都是錯的,還是西醫的套路。真正的中醫高手,根本不許患者說話的,直接把脈就能判斷患者症狀。

第二、必須跟個真正有水平的老中醫身邊三十年,你才能領悟中醫的那些深奧理論。

明白這兩點,你就理解為何許多中醫藥大學都培養不出真正的中醫來,因為都不滿足這兩點。因此,每次看到有的營養師群裡說XX虛我都不吭聲,在我看來都是聊天而已,沒有實際意義。

中醫說的脾,不是我們說的脾臟,而是指的消化系統;

中醫說的肝,不是我們說的肝臟,而是指的腎上腺系統;

中醫說的心,不是我們說的心臟,而是指的大腦皮層;

中醫說的肺,不是我們說的肺臟,而是指的呼吸系統;

中醫說的腎,不是我們說的腎臟,而是指的免疫系統。

古代人沒有解剖學,說的不可能是器官,大都是指系統

要知道,古代人沒有解剖學,說的不可能是器官,大都是指系統。比如,我們經常聽到說某某人動了肝火,事實上,肝臟是不會發火的,肝臟號稱沉默的器官,在人體而言,只有腎上腺能發動;心指的大腦皮層,中醫講求性情修養,性情修養出問題就會得心病。

在中醫上面有一句名言就是:胃強脾弱。意思是有些孩子食慾超好,吃的比較多但體型卻很消瘦,而且餐後容易積食、脘腹脹滿,不易消化。也有人會出現大便不成形、體倦乏力的現象,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中醫說的脾並不是指人的脾臟,而指的是指人的消化系統。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是由胃的四大消化功能和腸的吸收功能組成。

有些孩子食慾超好,吃的比較多但體型卻很消瘦

我們知道,胃有四大功能:攪拌功能、消化功能、蠕動運輸功能和胃容量功能(也就是儲存能力)。

攪拌功能——如果攪拌功能差,不能把食物攪拌成食糜,那麼容易吃什麼拉什麼,比如吃青菜拉青菜,吃蘿蔔拉蘿蔔。

消化功能——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解食物,消化功能差就容易胃脹沒食慾。

蠕動功能——食物攪拌和消化後,胃開始蠕動把食物送往腸道,蠕動功能差的話食物會堆積在胃部。幼兒時期表現為吐奶、溢奶甚至噴射奶水。這類孩子長大後,會表現為吃飯沒胃口消瘦,因為胃平滑肌損傷胃根本不蠕動。

胃容量問題——小時候胃容量發育不正常,而且彈性不好,結果吃不多,瘦得跟猴子一樣。

中醫只看到了表面,以吃得多不多來衡量胃功能強不強

有的孩子胃口好,但卻還是很瘦,不吸收,消化也不好,中醫就會說是胃強脾弱。從營養學角度來分析,其實是胃的四大功能都弱,尤其是胃的攪拌能力更弱。而且,他的肝糖原儲存能力也很弱,飯後血糖維持不了多久就又餓了。因為沒有肝糖原持續往血液中釋放糖原,就表現為容易餓,一天吃四餐都還是餓。但是中醫不懂肝糖原弱啊,看到食慾好以為是胃強。

也就是說,中醫只看到了表面,以吃得多不多來衡量胃功能強不強。事實上錯了。從營養學的角度看,吃得多卻又消化不好,有營養不良症狀的(消瘦、易餓、噯氣……)是肝糖原儲存能力差,這種是胃弱的範疇,可不是胃強。

因此,我們在接待客戶時,都是要求他們講具體症狀,不要講中醫名詞。古代中醫人不懂現代病理學,只能模仿大自然的一些現象:風、寒、暑、溼、燥、火,說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理論。有時,他們就會把許多類型的疾病來一個一個統稱,比如「溼氣」、「體寒」和「上火」。

溼疹不是溼氣,而是皮膚黏膜屏障出現問題引起的過敏

其實,溼疹不是溼氣,而是皮膚黏膜屏障出現問題引起的過敏。還有很多人大便溏稀,自稱是溼氣,這是腸道菌群紊亂或者有腸炎了。

那麼,體寒呢?體寒就是身體局部微循環毛細血管網淤堵,導致局部血氧不足引起的溫度偏低,嚴重的這類人夏天可以不用開空調,甚至夏季穿毛衣打羽毛球都不出汗的。古代人不懂微循環這個名詞,只能模擬大自然現象來解釋疾病,所以稱這種微循環不暢通的現象為「寒」。不過說「寒」也沒錯,新鮮血液少的部位的確溫度低些。

同時,也正是因為中醫理論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中醫傳承時就出現很多偏差,各種理論一大堆,造成門派林立。所以也就有人說:中醫是糊裡糊塗讓你活,西醫是明明白白讓你死。

推拿只是降低肌肉的肌張力,所以人勞累時推拿一下要舒服

中醫的經絡——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神經系統你看不見的,但是確實存在,這就是中醫的經絡,這也是針灸刺激神經能治療失眠,疼痛等一些和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的原理。

那推拿呢?推拿只是降低肌肉的肌張力,所以人勞累時推拿一下要舒服,就是緩解了肌張力高。因為肌張力高,接下來就是肌肉微動脈痙攣缺血缺氧,慢慢產生無菌性炎症。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就是這麼來的,推拿只是被動的,就算見效也只是暫時,沒見過誰單靠推拿獲得健康的。

看看吧!一般人學中醫,根本沒法學,肯定是雲裡霧裡的,這就是為何一般人我就勸他們不要學中醫的原因。如今,隨著文化程度較高的80後、90後成為社會主力,理論模糊的中醫正在逐漸淡化,而原理清晰的營養學在逐漸加強,這也是為何我堅持看好營養學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學中醫,路要自己走
    遇秋小的時候看《西遊記》,心裡老想著一個問題:孫悟空會打筋鬥雲,一下就是十萬八千裡,他還能把平常人帶在筋鬥雲裡,一同打去,但唐僧為什麼不讓孫悟空用跟鬥雲帶著他,一下子就到西天呢?他為什麼還要千辛萬苦,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呢?他們怎麼會這麼傻呢?
  • 「前景誘人」的營養師培訓背後 合格營養師沒那麼「簡單」
    如此誘人的報名條件,是否可以憑該證書從事營養師相關工作呢?這位招生老師回答稱,只要拿到培訓證書,就可以成為「公共營養師」,從事餐飲、保健、社區服務、美容等行業的營養相關工作,甚至可以做私人營養師。某營養師培訓機構官網截圖學歷不夠、專業不符、沒有工作經驗,怎麼辦?
  • 南瓜和菠菜不能一起吃?關於飲食禁忌,營養師告訴你只需考慮2點
    南瓜和菠菜不能一起吃?關於飲食禁忌,營養師告訴你只需考慮2點 2020-07-19 07: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學中醫要明白的三個道理
    同樣的病人,同樣的發燒,同樣的西醫,為什麼治療方式大相逕庭呢?是我們的西醫更重視孩子的健康,還是奧地利的西醫更高明?顯然,答案是我們的西醫用藥太狠了。其理由往往是:不用藥馬上退燒,萬一燒壞腦子就麻煩了。可是,輸液的副作用巨大,這樣做到底是害孩子,還是幫孩子呢?!我無法評價奧地利的這位兒科醫生的水平。
  • 【揭秘】為什麼懷孕前三個月不能說呢?
    小編發現,不僅僅是明星,就連身邊的親戚或者同事,也有不少人會默默遵循這種「習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你是不是也和小編一樣好奇?別急,往下看。早些年,不少老人都相信「胎神」一說,認為從懷孕到胎兒娩出後的一段時間,都會有胎神在左右保護,如果太早宣揚懷孕的事情,會惹得胎神不高興,進而不能保佑胎兒在媽媽肚子裡平安健康地長大。
  • 40多歲開始學中醫的人 什麼時候開始一件事情都不晚
    媽媽用一個本子剪貼了很多報紙上的中醫和養生的知識,所以他想要學中醫。有一則新聞報導,說2020年大學新生報到,其中有一位叫王野飛的46歲的男士。他是重新參加高考,到武漢一所大學讀中醫本科。這是一位學習不止步的人,先是教書12年,然後考取中文學的研究生,畢業後在私立學校做培訓老師之後,再高考中醫本科生。他說自己的父親,一輩子學醫,從小他就背誦很多方劑。
  • 老中醫:學中醫四個基本功,翁泉海講了「字」,剩下三個是什麼?
    由陳寶國和許晴主演的電視劇《老中醫》,講述的故事都是以中醫為線索展開的,其中當然離不開好學的年輕人拜師學醫的橋段。提起學醫容易讓人想到厚厚的醫學典籍,其實資料書籍只是其中一項,男主翁泉海告訴人們,學中醫要有四個基本功做基礎,劇集裡他詳細的介紹了「字」這個基本功,那剩下三個具體是什麼呢?
  • 中醫怎樣看待生與死呢?
    沒有死,就沒有現在的我們,我們算新生;沒有死,也就不能從愛恨情仇中解脫,永遠放不開自己。當然並不鼓吹死亡,只是想問,要以一種怎樣的態度、思想、價值觀、道德觀面對死亡,可不可以平等地看待生與死?神無處不在,但是人已失去了,看到聽到無形的功能,所以只有神投胎轉世,來傳達天意告知真相,才有倉頡造字,倉頡天生雙瞳可觀三界,如毉字,告訴後人只有通天地鬼神者,方可為醫,親字,常見方為親,如愛字,有心方為愛,可惜人的自大,自私,多疑,以己為正,否認祖先,否認中國傳統文化,視為封建迷信,崇洋媚外,奴隸性強,漢奸本性等大有人在,跟著國外跟,中國祖先的傳統文化告訴我們修身正心,人們視為唯心,封建迷信,外國學了點皮毛
  • 這6組數據說明酵素營養師……
    2020年,健康成為最重要的事情,而大眾的迫切健康需求,讓酵素營養師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未來5至10年,大約需要1000萬健康服務產業人才,而專業酵素營養師的需求將超過300萬人。酵素營養師是應社會、市場的需要而產生的職業技能人才,指接受專業知識技能培訓,通過全國職業技能考試鑑定中心認證,取得相關技能資格,從事酵素營養指導,酵素與食品安全知識傳播的專業人員。
  • 北大博士王福重:中醫是偽科學,根本不能治病,他為什麼這樣說?
    近幾年,網絡上有一句「你有行醫資格證嗎」直擊我們的靈魂,傳統中醫的地位變得非常尷尬。從實際而言,中醫的確是非常值得傳承的,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中醫裡面很多知識連西醫也無法達到。在民間有很多老中醫,他們可能沒有行醫資格證,但也並非不想考證,而是他們只懂醫學卻不會考試。
  • 夏季車裡放的瓶裝水,曬過後就不能喝了?營養師告訴大家真相
    車中曬過的瓶裝水真的不能喝嗎?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和大家好好講解一下:說曬過的瓶裝水不能喝,往往是因為覺得塑料在高溫下會釋放有害物質。而大家如果仔細看看礦泉水、果汁和碳酸飲料的塑料瓶底,就會發現有一個三角,裡面標識著01。這代表著它屬於1號塑料,是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製成的,也就是很多人常說的PET。
  • 營養師考試科目有哪些?參加營養師考試,你還需要了解哪些?
    (CISN)和註冊國際營養專家(CINE)針對不同級別的營養師,考試大綱和考試內容也會不一樣,初級、中級考試類型為客觀題+主觀題,高級考試類型為客觀題+主觀題+論文,滿分都是一百分,具體考試題型如下:初級營養師考試題型:判斷題、單選題、名詞解釋、簡答題。
  • 《經典中醫啟蒙》連載02 中醫眼中的人體
    簡單到什麼程度呢?就像一隻貓碰到另外一隻貓,互相看一眼,甚至都不用看,就知道對方能不能靠近,會不會撓自己。如果人是這麼生活的,是什麼狀態?會不會很多事情就簡化了?人的問題是,他看到對方的時候,可能完全沒有感覺,對對方、對自己都沒有感覺。只是從現有的文化中學到了一些碎片,要準備玫瑰,在合適的地點送上玫瑰,要打一個這樣的結,形狀要美。假設對方收下,笑了是什麼意思?不笑是什麼意思?
  • 靈樞針灸創始人黃曉晨肺腑之言:我們應當如何學中醫?
    當時,黃曉晨老師之所以會寫下這封信,主要是一些中醫初學者,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一開口問「這個病怎麼治,那個病怎麼治?」最近學院新加入了一些同學,杏林君帶領大家重新溫讀黃曉晨老師的《中醫長遠之路的忠告》,希望黃老師的肺腑之言,能夠啟發你們,指引走向正確的中醫之路!
  • 不信中醫,你虧在哪裡?(圖)
    我是學中醫的,當初最煩的一句話是「你信不信中醫」。就算對方回答「信」,我也覺得被輕慢了,因為能用「信」與「不信」來衡量的,大多和玄學,甚至迷信沾邊兒。人家學金融的怎麼就不被這麼問呢?那麼「高大上」的數據擺在那兒,你倒是想不信呢?!這麼一比,好像別人都穿高跟鞋了,我這兒還裹著腳呢……直到畢業20多年後,我才意識到,能用「信」與「不信」來衡量,其實是種褒獎。
  • 中醫的根在民間:從「五根湯說到民間中醫」
    一方面,納稅人抱怨看病難、看病貴,企盼能找到「簡便廉驗」的中醫,猶如嬰兒之嗷嗷待哺。另一方面,我們堂而皇之花著納稅人錢的中醫藥大學卻悠哉悠哉地培養著中西醫結合的人才。致使莘莘學子絕大部分要改行,這讓為人師表者情何以堪!西醫大學培養純西醫,天經地義;何以中醫大學就不能培養純中醫呢?
  • 對話倪海廈:我的中醫因緣
    這個……我年輕的時候,在其實……如果嚴格追究起來,我什麼時候開始學醫,是在高中時代。那我的一個老師呢,叫做周左宇,他是以前北京的四代的家傳的名醫。誒,1949年以後,他是到臺灣。那時候就……我媽媽看我喜歡讀醫書啊,我自己最喜歡看很多古書、古籍的東西,她說你……讓我拜個老師,找你拜個老師你學學中醫看看,就是這樣子。然後看到老師以後呢,老師就看我是年輕人嘛,也不曉得為什麼?
  • 看病選中醫還是西醫?中醫有用嗎?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罵中醫?
    國家衛健委後面公布的費用為什麼又說是15w呢?還有人說遠沒有那麼高。到底怎麼回事?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捋一捋。我們小時候就知道有醫院和醫生,生病了就去醫院找醫生看病,但是絕大多數人壓根不知道,醫院醫生還有中醫西醫之分。新冠肆虐,戰勝病毒,國家是動用中醫西醫一起上的!
  • 六六:為什麼要寫一部關於中醫的戲
    我已經有了很多成名作,為什麼可以寫的題材這麼多,我卻偏偏選擇大眾陌生的中醫題材?選擇一部全新的自己也沒有把握的作品,前途不確定、結局不確定,冒這樣的險值得嗎?而我肯定不能過流浪生活。我喜歡乾淨的大床,與人平等交流,而不是誰都可以向我扔一塊硬幣。
  • 什麼時候學中醫都不晚,他42歲學醫,潛心26年,最終成為一代宗師
    比如人們覺得難學的中醫。在人們的心目中,學中醫是比較難的,尤其是年齡偏大之後,學起來會更加困難。那麼,真的是這樣嗎?並非如此!對於中醫而言,什麼時候學習都不嫌晚,只要你潛心學習,終究會有所收穫的。晉代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就是不惑之年才開始學中醫的,最終卻成為了中醫針灸的一代宗師。要說起皇甫謐,在他年輕時,可以說那叫一個頑皮,整天不學無術,由於他早年喪母,過繼到叔叔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