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一個營養師交流群,有個患者問胃不好怎麼養?然後「哇」群裡一大堆的回答,全部是各種中醫的味道:比如脾強胃弱啦,比如清理胃熱啦,比如胃燥津傷啦,比如胃陰不足啦……一下子弄得我以為我進了中醫群,那個患者也懵了,根本聽不懂都說的啥。#營養師#
的確,我們國家從2008年推行營養師以來,由於許多營養師水平低沒平臺生存,被迫轉為中醫養生離開了營養師行業。不過,在許多健康問題方面,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都是無法完全代替營養學的。而且,營養師們半路學中醫成功不大現實的,最多也就是學點中醫皮毛,蹭點中醫概念而已。
因為你要學中醫,必須滿足兩點:
第一、必須學會把脈,這個大概需要二十年才能學會。如果沒把脈,你看別人症狀就說XX虛都是錯的,還是西醫的套路。真正的中醫高手,根本不許患者說話的,直接把脈就能判斷患者症狀。
第二、必須跟個真正有水平的老中醫身邊三十年,你才能領悟中醫的那些深奧理論。
明白這兩點,你就理解為何許多中醫藥大學都培養不出真正的中醫來,因為都不滿足這兩點。因此,每次看到有的營養師群裡說XX虛我都不吭聲,在我看來都是聊天而已,沒有實際意義。
中醫說的脾,不是我們說的脾臟,而是指的消化系統;
中醫說的肝,不是我們說的肝臟,而是指的腎上腺系統;
中醫說的心,不是我們說的心臟,而是指的大腦皮層;
中醫說的肺,不是我們說的肺臟,而是指的呼吸系統;
中醫說的腎,不是我們說的腎臟,而是指的免疫系統。
要知道,古代人沒有解剖學,說的不可能是器官,大都是指系統。比如,我們經常聽到說某某人動了肝火,事實上,肝臟是不會發火的,肝臟號稱沉默的器官,在人體而言,只有腎上腺能發動;心指的大腦皮層,中醫講求性情修養,性情修養出問題就會得心病。
在中醫上面有一句名言就是:胃強脾弱。意思是有些孩子食慾超好,吃的比較多但體型卻很消瘦,而且餐後容易積食、脘腹脹滿,不易消化。也有人會出現大便不成形、體倦乏力的現象,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中醫說的脾並不是指人的脾臟,而指的是指人的消化系統。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是由胃的四大消化功能和腸的吸收功能組成。
我們知道,胃有四大功能:攪拌功能、消化功能、蠕動運輸功能和胃容量功能(也就是儲存能力)。
攪拌功能——如果攪拌功能差,不能把食物攪拌成食糜,那麼容易吃什麼拉什麼,比如吃青菜拉青菜,吃蘿蔔拉蘿蔔。
消化功能——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解食物,消化功能差就容易胃脹沒食慾。
蠕動功能——食物攪拌和消化後,胃開始蠕動把食物送往腸道,蠕動功能差的話食物會堆積在胃部。幼兒時期表現為吐奶、溢奶甚至噴射奶水。這類孩子長大後,會表現為吃飯沒胃口消瘦,因為胃平滑肌損傷胃根本不蠕動。
胃容量問題——小時候胃容量發育不正常,而且彈性不好,結果吃不多,瘦得跟猴子一樣。
有的孩子胃口好,但卻還是很瘦,不吸收,消化也不好,中醫就會說是胃強脾弱。從營養學角度來分析,其實是胃的四大功能都弱,尤其是胃的攪拌能力更弱。而且,他的肝糖原儲存能力也很弱,飯後血糖維持不了多久就又餓了。因為沒有肝糖原持續往血液中釋放糖原,就表現為容易餓,一天吃四餐都還是餓。但是中醫不懂肝糖原弱啊,看到食慾好以為是胃強。
也就是說,中醫只看到了表面,以吃得多不多來衡量胃功能強不強。事實上錯了。從營養學的角度看,吃得多卻又消化不好,有營養不良症狀的(消瘦、易餓、噯氣……)是肝糖原儲存能力差,這種是胃弱的範疇,可不是胃強。
因此,我們在接待客戶時,都是要求他們講具體症狀,不要講中醫名詞。古代中醫人不懂現代病理學,只能模仿大自然的一些現象:風、寒、暑、溼、燥、火,說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理論。有時,他們就會把許多類型的疾病來一個一個統稱,比如「溼氣」、「體寒」和「上火」。
其實,溼疹不是溼氣,而是皮膚黏膜屏障出現問題引起的過敏。還有很多人大便溏稀,自稱是溼氣,這是腸道菌群紊亂或者有腸炎了。
那麼,體寒呢?體寒就是身體局部微循環毛細血管網淤堵,導致局部血氧不足引起的溫度偏低,嚴重的這類人夏天可以不用開空調,甚至夏季穿毛衣打羽毛球都不出汗的。古代人不懂微循環這個名詞,只能模擬大自然現象來解釋疾病,所以稱這種微循環不暢通的現象為「寒」。不過說「寒」也沒錯,新鮮血液少的部位的確溫度低些。
同時,也正是因為中醫理論大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中醫傳承時就出現很多偏差,各種理論一大堆,造成門派林立。所以也就有人說:中醫是糊裡糊塗讓你活,西醫是明明白白讓你死。
中醫的經絡——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系統,神經系統你看不見的,但是確實存在,這就是中醫的經絡,這也是針灸刺激神經能治療失眠,疼痛等一些和神經系統相關疾病的的原理。
那推拿呢?推拿只是降低肌肉的肌張力,所以人勞累時推拿一下要舒服,就是緩解了肌張力高。因為肌張力高,接下來就是肌肉微動脈痙攣缺血缺氧,慢慢產生無菌性炎症。肩周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就是這麼來的,推拿只是被動的,就算見效也只是暫時,沒見過誰單靠推拿獲得健康的。
看看吧!一般人學中醫,根本沒法學,肯定是雲裡霧裡的,這就是為何一般人我就勸他們不要學中醫的原因。如今,隨著文化程度較高的80後、90後成為社會主力,理論模糊的中醫正在逐漸淡化,而原理清晰的營養學在逐漸加強,這也是為何我堅持看好營養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