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氣暴躁,是破壞家庭和睦最直接因素,尤其是年少的孩子,幼小的心靈或無法抵禦家長很隨意發出的脾氣。記住,嚴加管教,絕不是吆五喝六、如雷訓斥。教育孩子,更多的是需要方法。
杭州一14歲的男孩因一句「滾出去」出走了
媒體報導,前幾天的一個晚上,浙江杭州一派出所接到一對夫妻報警稱自己14歲的兒子不見了。
報警人李女士稱,兒子小敏今年14歲,前段時間由於身體原因,學業被落下了不少。如此一來,孩子的學習壓力自然會很大。有一天,因為他作業沒有及時完成,孩子的父親生氣地訓斥道:「滾出去!」
這下可不得了,誰知道這一聲怒斥,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傷痛。第二天晚上,夫妻倆下班回來,卻發現自己的兒子沒在家,打電話手錶也關機。這下夫妻兩人慌了,趕緊四處尋找,未果,無奈之下,只好鄉派出所報警求助。
出走時還帶走了作業和書本,在荒地裡搭起了帳篷
李女士說,家裡洗曬的衣服和被褥都被兒子收拾好了,家裡的1000多塊錢,孩子帶走了700多,走的時候還帶走了自己的書本、作業,還有一隻帳篷。
值班民警了解情況後,從公共監控視頻尋找線索,終於,在一個地鐵口發現了小敏身影,只見小敏背著書包,提著幾個袋子我那個地鐵內走。但他並沒有乘坐地鐵離開,而出現在了同一個地鐵站的另一個出口。晚上9點多了,他坐在臺階上,一手吃著包子,一手還拿著書看書。又過了一會兒,小敏消失在監控鏡頭中。
經過民警一番搜尋,終於在一塊荒地上,發現一個帳篷,裡面還有微弱的光亮。小敏在帳篷裡,蜷縮在被褥中,一臉的委屈。他們趕緊把孩子帶回了家。
陪伴孩子,要少一點情緒
或許,我們只是忍不住大聲呵斥了一聲,但是可能給孩子留下很難抹掉的傷害。作為家長,我們呵護孩子,或許更多地是呵護他的心理,為之排憂解難,給予其理解,而不是其他。
孩子出走,還帶著書本和作業,可見孩子是多麼地愛學習,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孩子心裡的委屈,或許不敢或未能向大人傾訴,所以,選擇了離開,這是多麼讓人擔心和難以忍受的結果。
孩子沒有完成作業,我們應該更多考慮實際情況和原因,畢竟孩子因身體原因耽誤了課程,我們應該更多地提供幫助,為其輔導、協助補起來學習內容。而不是孩子正還愁得不行,或已無策,大人在給他壓力和埋怨、訓斥,孩子自然會感到很委屈,很無助。或許孩子會這樣想:爹娘都不能理解,不能幫助他,他還指望誰。
孩子完不成作業、學習和生活習慣不好,很多原因源自家庭,是我們沒有做到好的監管呵護,或培養。我們總不該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看到孩子沒完成作業就大動肝火,大發脾氣,也不能將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和情緒,發洩給孩子。
我們一直問孩子寫完作業了沒有,並斥責他為什麼沒寫完,寫這麼慢,可是,我們更應該問問自己,自己為孩子學習培養做了些什麼,哪些不足,哪些還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