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男孩被罵,離家出走,結局很意外
杭州一位14歲的男孩,因為作業沒有完成,與父親發生爭吵。後來一氣之下,趁爸爸媽媽沒有下班就收拾東西離家出門了。
父母回家發現孩子一直沒有歸來,家裡東西都收拾得很好,在擔憂之下報警求助。結果在警方的幫助下,發現孩子來到了地鐵入站口處看書做作業。並在附近,搭起帳篷,準備在此度過寒冷的夜晚。
雖然孩子的「獨立夢」被爸爸媽媽們拉回家了,但是家人之間也增加了更多的理解。夜色中,爸爸沒有再用重話傷害孩子,孩子也帶著愧疚。
家長與青春期孩子的衝突
在這個初中男孩的身上,我們看到孩子和父母之間發生衝突之後,他選擇的方式再找一個地方安靜下來好好學習一番,至少要把學校作業完成。孩子的這種做法是比較積極的做法,而有很多孩子在青春期階段發生衝突後,採用不恰當的方式,這個問題就需要我們去重視並且避免悲劇發生。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經歷一番,各種問題、衝突都不少。
初中時學習不錯,中考是考中師還是考高中的選擇中,與家人發生了分歧。父母希望我能上中師,而自己又想上高中考大學。雖然最後在溝通下,我妥協了,至今還是存有一絲遺憾。所以衝突問題的解決需要家長們重視起來,孩子們可能沒有想多少,但我們家長要關注起這件事情。
孩子們都差不多,心裡都有一個夢想,一個成長的夢想。這種夢想或許會與父母的想法存在著分歧,進而造成觀念上的衝突,這在青春期最容易發生。
並不是說孩子不聽話,更多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念頭,希望能夠表達出來。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一個觀念和價值,就很容易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雖然彼此之間都是向著更好的方向、更美好的未來,但分歧、衝突還是難免的。
解決青春期衝突需要契機
那在青春期階段,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這個衝突問題,讓父母與孩子之間能更好地向一個點用力。衝突的發生,是因為不同觀念下的彼此希望對方發生改變,接納自己的想法,但因為彼此的不認同才發生了各種衝突問題。所以,其根源就是想改變對方,那麼我們就從這個改變出發。
一,明確改變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為什麼改變非常困難?
舉個例子,一對夫妻結婚到婚後幾十年,可能連丈夫擠牙膏的習慣也改變不了。丈夫總是喜歡從中間去擠,而妻子擠牙膏就習慣從尾端去擠,每次看到這個牙膏的形狀妻子就來氣。給丈夫講了多少遍,就是不聽、就是不改。而丈夫心裡想的就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不改就是不改。
一件小小的擠牙膏的事情都能如此難改變,更不要說改變孩子的一些價值觀,改變我們成人的一個觀念,那是非常非常難的一件事情。
所以,對於改變對方想法的事情,家長要調整好心態,要嘗試先接納孩子,好好溝通,即使不同意孩子的一個方案或做法,我們也要好好的溝通。
在溝通過程中,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不讓內心的想法在憋在心裡。先把心裡的話說出來,說出來後是否被接受並不重要,說的這個過程比最終的選擇更重要。因為孩子和父母都會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嘗試打開自己的內心,嘗試去容納更多不同的想法和觀念,允許不一樣的存在。
彼此交融的內心,自然就能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法。
二,改變需要契機
什麼是契機?契機就是指改變的機會,可能是一個小小的事情,就觸發了內心的一個接納點,找到彼此觀念共通之處,這就是契機,就是改變的一個機會。
契機可以是一個人。比如說一位老師,從他給我們的指點,從他身上的氣質或樣貌,給我們一種想改變的想法和感覺。也可能是一個乞丐,他的遭遇讓我們生起做出改變的衝動,這就是一個契機……
契機還可能是一件事情。比如這位14歲男孩被罵後離家出走,發現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之情,以及父親為自己改變教育的方式,都會成為這個家庭改變的契機……
契機還有可能是一本書。在一本書裡,看到一段文字,正好能夠激勵我們積極身上、努力拼搏的感受,在內心裡產生一個極為強烈的心理共鳴。這就是一個想要改變自己的契機……
結束語
無論契機如何,我們都要想著要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讓家人變得更好,這是我們內心深處的發心與初心所在,是我們最初的想法。
在這個想法之下,解決問題的方式會有很多,我們要讓自己的認識變得更廣,才有可能會尋找出更多的方式和方法去突破與改變。
初心不變,方式可變。
今日話題,中學時期有沒有與家人發生衝突,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