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究竟到達怎樣的高度,才會讓人甘願止步?這個問題答案很豐富,而對於老劉來說,人生並沒有高度,真正決定他事業上限的,只在乎他在生活中一直掌控的幾個尺度。
其實老劉是一個富有生活智慧的人,他經常能夠在恰當的時間做出正確的事情,並且逢人問起秘訣時,他總是能坦率說出自己的建議。
一,做事方法要因人制宜
老劉一開始進公司去的是銷售部門,幹銷售的讀者都知道,這個行業的上限很高,下限也非常低,當時老劉所在的部門,銷售冠軍和最後一名工資相差五倍,老劉正是當時部門的銷售冠軍。
銷售冠軍的身份給老劉帶來發展機遇,也讓他從激烈的競爭中脫身而出,現在的他坐在辦公室裡,單從外觀已經看不出曾經卑躬屈膝的日子。
老劉剛開始做銷售的時候便暴露出自己的做事智慧,針對不同的客戶他會選擇不同的話術,他會給關心孩子的家長介紹周圍的學校,並拿出翔實的數據說明學校的質量,而對於囊中羞澀的年輕人,他也會合理利用規則來協助貸款的申請。
這些方法在現在看起來興許有些俗氣,可在十幾年前的銷售行業,像老劉這樣能針對客戶拿出個性化銷售方案的銷售人員並不多。
其實說到底,老劉能夠成功的關鍵在於擊中客戶的"痛點",而不同人的"痛點"各不相同,用"牽一髮而動全身"來形容並不為過,想要在專業上獲得成功,就必須像老劉這樣付出用心。針對客戶選擇合適的營銷方案屬於需要將尺度放寬一些,才能讓你擁有更多的機會,可在具體的交流時,我們則需要將尺度縮減一些。
二,交流時注意言語尺度
還是拿老劉舉例,他了解客戶之後絕不是將數據生搬硬套,畢竟你也不喜歡自己還未說話,別人就將你的小心思都點出來。
在和客戶具體的交流中,老劉往往會用引導性的言語讓客戶自己說出需求,不僅賣房子時候是這樣,在管理下屬的時候老劉同樣善於使用這種手法。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即便你看穿對方的需求,也不能從你的嘴中說出,人都是有抵抗性的,尤其是傳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面對別人的話語往往擁有質疑的態度。試想一下,別人說一個觀點的時候,你是不是總會將"不對"放在嘴邊?
因此,交流的尺度看起來很容易,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到。老劉做到了,因此他能夠獲得成功,他的經歷恰恰代表很多人的生活,看上去競爭對手很多,實際上多是烏合之眾。
話說回尺度問題,在和客戶的交流之中,老劉除了引導客戶自己說出需求之外,同樣避諱自己的個人信息過多透露。
他是這樣說的:"一個銷售其實相當於顧問,想要成功不僅要好的態度,更要有專業的權威性,想要維持權威性,就要儘量避免交流中暴露出不想管的信息。"
事實上卻是如此,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都有一肚子的話想要說出來,我們很容易會被對方的話題帶偏,從而忘記自己原本的目的。在你和別人進行交流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目的是什麼,你們如何交流可以達到更高的效率。
三,做事時不能忽視犧牲的尺度
很多時候職場便相當於生活的全部,而在職場中我們不僅是拿工資的人,有些時候更要把握尺度,適度去犧牲自己的利益。
在老劉拿銷售冠軍的那些日子裡,他往往手中留不下太多的錢,除了平時的開銷之外,都被他用於和上級以及同事的吃喝,這個情況直到老劉結婚之後方才逐漸消失。
可對於老劉來說,早年間犧牲的這些收入為他換取巨大的利益,當年一同幹銷售的同事有的分散在公司其他部門,有的則在相關的上下遊企業,憑藉年輕時付出的些許金錢,老劉的人脈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可你若是學老劉這樣,散盡千金只為結交朋友,那你便沒有領悟到真正的道理。正如老劉所說:"我會拿著提升去為自己的未來鋪路,是因為我知道我下個月的收入依舊會這麼多,若是我自己飯都吃不飽,自然也不會打腫臉充胖子。"
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我們並不能盯著自己眼前的些許利益,更要在合適的機會中適度犧牲一些利益,以此來換取更大的利益空間。
卷尾語
做事情是一門學問,如何做好事情更是困難無比,把握上面這幾個尺度你迅速掌握做好事情的訣竅。
或許年輕人會覺得分寸是屬於小人的,可實際上我們生活中每件事情都需要分寸,就連我們對待自己,同樣需要一個尺度來確定分寸,而隨著一個個尺度成為我們生活的習慣,我們會如同踩在一個個階梯上走向人生的更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