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燕趙傳奇
上一回我們來到了保定淶水縣,在南高洛村聽了一場上古時期傳下來的古典音樂會。今天,咱們繼續行走河北大地,跟隨1800年前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去感受道教音樂的魅力。這帶兵打仗和音樂欣賞,一動一靜,究竟有什麼相干,又有哪些剪不斷的故事呢?
說起道教,大家會想到哪些大名鼎鼎的人物呢?
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武當的張三丰。他的名氣大啊,在《倚天屠龍記》、《太極張三丰》等武俠小說和同名影視劇裡,經常見到這位白髮飄飄、仙風道骨的老爺子。可武俠迷們都知道,他老人家籍貫湖北,跟咱河北沒啥關係。
咱們把月份牌往前倒,倒回唐朝。有人說了,李唐王朝推崇道教,唐太宗李世民還往自己的臉上貼金,自稱是道教祖師爺老子的後代。雖說他們老李家的祖陵在河北,可是他們的主要活動範圍卻不在這兒。
咱們繼續往前倒,倒回1800多年前的東漢末年。那個時候,燕趙大地上曾經發生過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那就是黃巾軍起義。他們跟道教有什麼關係呢?咱們慢慢說來。
東漢末年,在巨鹿郡,也就是咱們省南部邢臺市的平鄉縣一帶,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張角。世道亂啊,人總得謀生吧,張角會一些醫術,又從道士于吉那裡得到一本《太平清領書》,也就是《太平經》。他一手捧著經書,一手拿著九節杖,將自己包裝成一位道教的大賢良師,利用民間傳統醫術,再用一些符水啦、咒語啦什麼的,給人看病。
那個時候行醫也不用什麼執業資格、營業執照,張角就這樣當上土郎中。也可能當時沒太多疑難雜症,張大夫利用咒語和符水,神乎其神的就把病給老百姓看好了。可是,他又怎麼從土郎中轉了行,帶著幾十萬農民起義軍造反了?
要知道,當大夫、給人看病只不過是張角的副業,他打著給人看病的幌子,主營的是宣傳《太平經》的業務。張角一邊給人看病,一邊宣傳《太平經》裡面反對剝削、主張平等的學說。他這些話全都說到老百姓的心坎裡去了,大家佩服的五體投地,紛紛跟隨他。就這樣,張角創立了太平道。
在老家站穩了腳跟,張角又派出八個得意弟子,到外地去宣傳教義,發展徒眾。僅僅十年的時間,太平道的勢力就遍布大江南北。除了甘肅、內蒙、四川、廣西這些偏遠地區,其餘的地方全部都有他的信徒,多達幾十萬人。放在今天,那可是粉絲眾多的超級大咖。很多粉絲為了投奔張角,不惜變賣家產,千裡迢迢來到河北,把來河北的路擠得是水洩不通,據說半途被踩死就有一萬多人。
這些粉絲大多都是窮苦的農民、城鎮手工業者,不僅如此,很多有錢人、當官的、甚至宮裡的宦官也很崇拜他,所以一開始漢朝的皇帝也沒理他這茬。粉絲越來越多,就得成立粉絲協會呀,張角將教徒劃分為三十六方,也就是三十六個粉絲協會,廣宗就是太平道的大本營。
東漢末年,皇帝荒淫無道、宦官專權,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張角一看機會來了,自稱為「天公將軍」,發動手下的信徒舉行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還喊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起義軍全部頭裹黃巾,所以史稱「黃巾起義」。
改頭換面,江湖郎中如何變身道教首領?
隨機應變,天公將軍怎樣創造太平道樂?
太平道樂
張角不是信奉《太平經》嘛,在太平道的初創階段,他經常設壇打醮,做法事,還讓信徒們誦讀經文。經文裡面說的是什麼?那就是揭露社會黑暗、主張人人平等、更深一層就是推翻漢王朝的統治。
一開始的時候,宣傳這些思想是光靠著念經文,人們是聽不進去的,不信您聽我念念啊:「所謂太平道,即行太平之前之義,因為太平道,其文約,其國富,天之命,身之寶……」巴拉巴拉的就這麼念,人們一會兒而就開始打瞌睡了,誰還記得你說過什麼。
張角一琢磨,這哪兒行啊,大夥都睡著了,誰還聽我講經呢?於是,他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才能,給這些經文配上樂器,加點打擊樂。手鼓、鐺鐺不錯,在手裡拿著,也不佔地方,一邊念一邊敲,節奏感不錯哦;鑔也很好使啊,看你念經困了的時候,「哐」來一聲,保準就精神了;佛教念經的時候用的碰鐘和木魚也可以借鑑嘛。這樣,人們在誦經的時候有了輕重緩急的拍節,於是太平道樂的打擊樂器新鮮出爐啦!
張角覺得這還不夠完美,如果能把經文唱出來,那該多好啊。於是,太平道樂又有了管子、笛子、笙、簫和雲鑼等管樂器。太平道樂的曲譜打哪兒來呢?張角很聰明,他吸收融合了比太平道早三、四十年的「天師道」道樂,還特別加入了一些地方戲曲和民間音樂素材,就這樣,太平道樂圓滿的形成了。
後來,張角帶領著他的信徒們發動了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打得漢靈帝找不著北。可是張角還沒來得及品嘗勝利的果實,就得了重病死了。他的死,給黃巾軍帶來了很大的打擊。漢靈帝的軍隊反撲過來,把黃巾起義鎮壓下去。
黃巾軍起義只持續了十個月左右就失敗了,太平道樂有沒有隨之滅亡呢?當然沒有。
太平道樂一般都是在打醮的時候演奏。黃巾起義失敗以後,打醮還有了新的責任,那就是悼念和祭祀死難黃巾軍英靈。
說到這,有人要問了,什麼是打醮呢?簡單說來,打醮就是道教設壇念經為人做法事,有時候是為人祈福謝恩、消災祛病、祝壽慶典,為期三到五天;有時候是在靈棚周圍設神壇,為死去的人赦召亡魂、使他們脫離苦海、駕鶴西去,一般為期一到兩天。
話說,公元184年10月,東漢大將皇甫嵩率領官軍偷襲黃巾軍營,張角的弟弟「人公將軍」張梁不幸陣亡,三萬多黃巾軍慘遭殺害,五萬多人投河而死。張角這位「天公將軍」雖然已經死了,也被人從墳墓裡挖出來剖棺戮屍。不久之後,張角的另一個弟弟「地公將軍」張寶,在下曲陽兵敗陣亡,十多萬黃巾軍被殺害。
這一場農民起義死了將近二十萬人!屍骨遍地,哀鴻遍野,那叫一個悽涼!黃巾軍為了超度這些亡靈,便以廣宗為中心,設下當時全國最大的醮場,叫「闔天大醮」。
打醮需要設壇,廣宗成為總壇,以總壇為中心,呈「米」字型向「四面八方」輻射,設分壇,各分壇距總壇二十至二十五公裡。他們手持法器,用七七四十九天來舉行超度儀式。在廣宗周圍180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太平道樂的笙、管、笛、鑼、鼓、鐘聲響徹天地、九州震動。
黃巾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也激起了群雄爭霸之心。袁紹、曹操、劉備三足鼎立,十六國你爭我奪,打得不可開交。最終,隋唐英雄群起,逐鹿中原。世道亂糟糟,那太平道樂在這亂世之中又該如何生存呢?
因為太平道樂流傳廣泛、深入民心,所以在黃巾起義失敗以後,太平道徒隱入民間,將太平道樂傳承下來。到了唐朝,老李家的皇帝尊奉道教,把道教音樂引為宮廷音樂。據《廣宗縣誌》記載:唐高宗李治在位時,聽說有很多道樂名曲出自廣宗道人潘師正之手,就在洛陽親自召見他。潘師正就把太平道的《太常新曲》獻給唐高宗。皇帝聽後龍心大悅,親自御筆更名為《祈仙》、《望仙》、《翹仙》「三仙曲」。現在分別稱為《朝天子》、《經堂樂》、《玉芙蓉》,多用於朝拜、祝賀、慶典等場合。
太平道樂表演
到了元代,全真道北方發展開來,全真道的邱處機被成吉思汗封為「國師」,當時入全真道的人還能免納皇糧。因此,太平道徒便加入了全真道,分別歸依了全真道「邱祖派」和「孫祖派」,並按這兩派的輩次排序。不過,他們演奏的依然是太平道樂。現如今,白事超度亡靈演奏的太平道樂樂曲,就是從超度黃巾軍亡靈沿襲傳承下來的。
源遠流長,廣宗音樂為何牽扯殷商紂王?
年深日久,太平道樂怎樣傳遍田間地頭?
太平道樂雖然受歡迎,可學起來沒那麼簡單。廣宗、平鄉當地有歌謠說,「三年管子、兩年笙、橫笛起個大五更」。這首歌謠說的只是入門,要想出徒,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就更難了。初學者常常到田野、河邊、樹林裡練習,要下很大功夫的,更得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廣宗、平鄉這一帶的老百姓什麼時候吃上音樂這碗飯的?咱們還的從殷商時候說起。
話說當年商紂王荒淫無道,還在邢臺修建了沙丘宮,並從全國各地搜刮來數不盡的奇珍異寶,堆滿宮苑的各個角落。他還在這裡修建了「酒池肉林」,整天在這裡盡情地吃喝玩樂,經常把要辦理國家大事的大臣們堵在門外。這還不夠,他還召集全國各地的藝人到這裡為他吹拉彈唱、表演歌舞。那些樂師們也都是貧苦百姓出身,面對這麼一位殘忍冷酷而又缺德的主兒,他們恨得牙痒痒,卻敢怒不敢言。
後來,周武王帶著軍隊殺了過來,紂王一看大勢已去,就點了一把火自焚了。宮裡頭的那些藝人們就在邢臺的廣宗、平鄉一帶安家落戶,靠著吹拉彈唱的本事養家餬口,將音樂一代代傳承下去。現如今,這裡的道樂藝人也是如此,學藝非常刻苦,要是沒有真本事,是吃不上這碗飯的。
道教音樂是咱們老祖宗留下的古老珍寶,而太平道樂卻是獨一份的珍貴品種。為什麼這麼說?
現如今,北方以全真派道樂為主,南方以正一派道樂為主。這兩種道樂都是為了伴經修道,韻律清靜超然。唯獨邢臺的太平道樂形成於武裝起義,透著一股子粗獷、雄渾的韻律。現如今,太平道樂還保持著原有古樸的韻律,被稱為我國古典音樂的「活化石」。
太平道樂之所以原汁原味的保留下來,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來,廣宗、平鄉一帶過去交通不太便利,裡面的人不經常出去,外面的人也經常進不來,所以很少受到外界文化的影響。二來,它是用傳統的工尺譜記載,只記寫了旋律的音高關係,沒有時值和強弱拍的劃分標記,只能靠師父口傳心授。所以,徒弟對師父特別敬重。第三,因為師祖爺的曲譜在後人的心目中非常神聖,不能隨隨便便更改,雖然經過後人無數次口授傳抄,可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遺風流韻。
太平道樂依據教義的內容,曲調的有明亮、高亢、激昂,有的深沉、悲切悽楚,旋律起伏疊宕,幽雅婉轉。比方說,曲牌《朝天子》多用於慶曲、朝拜等大型場合,曲調歡快,呈現出熱烈歡騰的氣氛;《大開門》莊嚴肅穆,聽後有在悠悠白雲中飄飄然的感覺。
現如今,太平道樂已經從道教轉向民間。打醮和超度亡靈是老百姓的傳統習俗,太平道樂囊括了慶典、祝壽、祭祀、廟觀等活動的各種韻律,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逐漸變成了打醮和超度亡靈的科儀音樂。在邢臺廣大農村,太平道樂很多村民都樂意聽。
這正是:
太平道樂起黃巾,張角傳道留樂音。
鼓角相聞傳千古,沙丘宮苑遺古韻。
(邢潔主講 韓偉解說)
梁勇:人文學者。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河北師範大學、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科技大學等多家高校客座教授,燕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北廣播電視臺特約評論員,大型歷史文化廣播節目《燕趙傳奇》總撰稿、主講人。
作品還包括:《文化資產價值論》《京 津冀挽起一帶一路》《燕趙文化史·秦漢卷》《京津冀文化一脈概論》《大美雄安》等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