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嘿!地道戰!」

2021-02-13 讀庫小報

:本文作者是《我的一生》譯者舒雲亮老師。老電影《地道戰》作為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戰爭電影,真是讓人記憶深刻。舒老師在一次翻譯過程中,得知越南也有過地道戰,就去胡志明市體驗了一次。

1965年,一部家喻戶曉的電影《地道戰》,讓許多人看到,在河北冀中平原上,曾經有一支神出鬼沒的八路軍遊擊隊,在抗日戰爭中貢獻了精彩又壯烈的地道戰。

但越南也有地道戰,我是很晚才知道的。

 

2003年,我在翻譯驚險小說《復仇者》(Avenger)的時候,第一次了解到越南的地道和地道戰,英國作家弗·福賽斯(Frederick Forsyth)的在書中的描寫生動又詳細。

地道系統主要位於西貢(今胡志明市)西北郊的「鐵三角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古芝地道,得名於附近的一個鄉鎮的名字。勤勞勇敢的越南軍民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挖掘了四通八達的地道,據此抵抗外國侵略者。

1954年,奠邊府戰役後,法國人敗走越南,可沒有多久,美國人入侵了。越南人民返回叢林,重新開展遊擊戰,並繼續挖掘地道。季風過後,紅土鬆動,易於挖掘。到了旱季,紅土會像混凝土一般堅硬。

到60年代中期,「鐵三角地區」的叢林裡形成了一系列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彎彎曲曲的複雜的地道網,總長度達到了300多公裡,裡面有宿舍、食堂、車間、倉庫和會議室,甚至還有醫療診所。

越共遊擊隊巧妙地利用古芝地道,與美國侵略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地道戰,把武裝到牙齒的美國陸軍王牌重裝部隊「大紅一師」(美軍第一機械化步兵師的綽號)打得魂飛魄散、暈頭轉向。

不知怎麼回事,越南這個古芝地道使我心心念念,讓我魂牽夢縈。我一直想去那裡走走,親眼看看這個地道系統。退休那年,2016年11月,我和妻子迫不及待飛到了越南南方的港口城市,胡志明。

 

市內有好多宏偉漂亮的法式建築,包括市人民委員會(市政府)辦公大樓、歌劇院、郵政總局和聖母大教堂。在酒店所處的市中心第三區武文泰街上,有一個戰爭遺蹟博物館。

 

展品分室外和室內兩大部分。室外擺放的是被越共擊落、擊毀或繳獲的美軍飛機、大炮和坦克等重武器。室內則陳列著輕武器以及圖片和文字介紹,也有關於古芝地道的簡單資料。

這個博物館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1968年3月16日,美軍在越南廣義省「美萊村大屠殺」的照片和文字說明。該慘案經美國調查記者西摩·赫什在媒體上揭露後,國際社會一片譁然,觸發了美國人民的反戰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越戰的結束。赫什本人也因此在1970年獲得了新聞界的最高獎項——普立茲獎。

 

現年57歲的Pham Thanh Cong站在集體墓地中。他是美萊村慘案的倖存者之一,現在是美萊村紀念館的館長。攝影:Katie Orlinsky

那天剛下過雨,地上溼漉漉的。由於古芝地道位於胡志明市郊外,交通不便,我們就在酒店報名參加了一個臨時的半天旅遊團。

上午九時許,一輛小麵包車從其他酒店開過來接上了我們兩人。導遊簡單地說了下行程,然後讓遊客挨個自我介紹。遊客有三對夫妻和一名單身男子,總共七人,卻來自亞非歐美四大洲,有中國、南非、愛爾蘭和加拿大,這是一個多國旅遊團組。

公路比較簡陋,坑坑窪窪的,路上有積水。大約一小時後,汽車抵達了胡志明市西北郊叢林地區的古芝地道。當年挖掘地道和開展地道戰的越共遊擊隊大概想像不到,幾十年後這個地方會成為一個熱門的旅遊景點。

進去後先是一個很大的射擊場,地上布滿了射擊過的彈殼,桌子上擺放著AK-47衝鋒鎗和M16自動步槍等槍枝,鐵欄杆上還安裝了拖著子彈帶的車載重機槍,供遊客選擇打槍射擊過把癮。

團組內年輕活潑的南非女子摩拳擦掌,帶頭玩了一下突擊步槍的射擊。然後導遊與我們這個多國團隊拍了一張合照,並帶我們去參觀地道。感覺這裡與福賽斯在《復仇者》小說中描寫的一樣,到處是各種各樣的地道出入口,還有設在地下的倉庫、廚房、會議室和簡陋的兵工廠。

 

土路邊的林地裡有一個大坑,裡面積有雨水。我問走在旁邊的臨時團組愛爾蘭人格雷厄姆,這是不是炸彈坑。他說是的,是當年美軍「同溫層堡壘」B-52轟炸機投彈後形成的彈坑。

林中的一個開闊地上有一堆鏽蝕的坦克殘骸,遊客在紛紛拍照留念,炮塔上的白漆英文手寫體寫著:1970年被延時地雷炸毀的美軍M41坦克。

有一段地道可供遊客下去體驗,但必須貓著腰才能行走。我去走了走,感覺有點累人。

 

但當年的越共遊擊隊就是在這裡開展靈活機動的地道戰,把侵略者打得聞風喪膽。美軍使盡了各種手段去對付地道,但都無濟於事。爆破不能奏效,黑咕隆咚的迷宮裡有許多出入口。毒氣也沒用,地道內設有水洩不通的彎管,像抽水馬桶那樣做成了U型,裡面灌了水。

最後,美軍不得不挑選一批小個子的戰士組成「地道老鼠」特種部隊,深入地道去對付越共遊擊隊。但地道內遍布陷阱機關,遊擊隊熟門熟路、英勇善戰,不是那麼好對付的。美軍「地道老鼠」的人數,最多時大概有350人,分別來自「大紅一師」的工兵部隊和「熱帶閃電」第25步兵師一支同等規模的部隊。後來其中的100人永遠沒能返回美國,另有大約100人精神失常,被送進醫院接受創傷治療,再也不能參加戰鬥了。

「地道老鼠」最終沒能打敗越共遊擊隊,貌似強大的美國也沒能打贏越南戰爭,只在首都華盛頓特區倒影池旁邊留下了一座越戰紀念公園。那裡豎著三個與真人一般大小的越戰老兵雕像,還有一道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的越戰紀念牆,上面刻寫了在越南陣亡的58000個美國軍人的名字。

 

古芝地道之行讓我體驗了地道戰的威力和魅力,圓了我的一個夙願。

本文作者:讀庫譯者 · 舒雲亮

舒老師的其他文章:

我在文革時期學英語

相關焦點

  • 「地道戰」被美軍學去了?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千裡大平原展開了遊擊戰,村與村
  • 「地道戰嘿地道戰」,打得侵略者魂飛膽也顫!
    截至20世紀初,《地道戰》已創造出超過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該片還曾經被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數十個友好國家。電影《地道戰》劇照影片中有兩首插曲,分別是《地道戰》(主題歌)和《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都很經典,其中由鄧玉華演唱的《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我們在這個系列中專門介紹過。《地道戰》歌曲與電影同名,歌曲因電影在全國熱映,而紅遍大江南北,並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紅色歌曲。
  • 《奇襲地道戰》地道戰
    地道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地道戰戰法使冀中根據地形成了一個村村是陣地的殺敵堡壘。而這些地道設施,一旦在進行作戰時,又成了軍政機關領導人指揮作戰的臨時場所。根據地軍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體式作戰系統,被稱作「地下長城」的地道網,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與日本侵略軍進行戰鬥的重要依託。
  • 《奇襲地道戰》地道戰回憶殺
    記得小時候可喜歡看《地道戰》、《地雷戰》了,黑白色的電影畫面超級有年代感,裡面的情節很接地氣,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這次這部彩色的《奇襲地道戰》略有不同,人物刻畫的細節上處理得比較細膩,充分展現出來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可以看出演員的表演很用心,但是卻不知為何沒有了以前那種激動難抑和感人的感覺,實屬可惜。紅色經典電影提醒我們勿忘國恥,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必須好好珍惜!
  • 《奇襲地道戰》奇襲地道戰。
    感謝第一觀影團在建軍節之際,帶我們觀看抗戰題材的電影《奇襲地道戰》。影片拍攝場面宏大,故事情節驚心動魄。我們的人民群眾和共產黨員為了抗戰的勝利修地道和敵人鬥智鬥勇,取得了抗戰勝利,最終譜寫了一曲英雄的凱歌。
  • 《奇襲地道戰》拒絕抗日神劇化的地道戰
    《地道戰》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年少時老爸有買了連環畫,當時也聽說了地道戰成為國產抗日劇的經典之作,留下很多著名的臺詞。不過前些年一些抗日神劇的出現,如「手撕鬼子」等鏡頭被網路吐槽。說真的對抗日題材片一度失望。不過網絡電影《奇襲地道戰》讓人耳目一新。不僅僅是畫面的質感和情感,在故事設計上描述運用科學來建設地道,讓邏輯更合理和頗有創意。
  • 《奇襲地道戰》上映,戰爭場面震撼升級,對老《地道戰》有繼承
    文/馬慶雲8月7日,電影《奇襲地道戰》正版視頻平臺上映。這部電影因為老《地道戰》的原因,而備受期待。《地道戰》、《地雷戰》和《小兵張嘎》等抗日題材的電影,曾是一代人的經典記憶。正因如此,這部《奇襲地道戰》才被很多老影迷也異常關注。對於這部新版的《奇襲地道戰》而言,它對老版《地道戰》是有繼承的,同時,也有自己的開拓,但依舊應該指出,老版當中的很多精髓味道,在新版當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丟失。不妨先聊好的一面。
  • 《奇襲地道戰》上映,戰爭場面震撼升級,對老《地道戰》有繼承
    文/馬慶雲8月7日,電影《奇襲地道戰》正版視頻平臺上映。這部電影因為老《地道戰》的原因,而備受期待。《地道戰》、《地雷戰》和《對於這部新版的《奇襲地道戰》而言,它對老版《地道戰》是有繼承的,同時,也有自己的開拓,但依舊應該指出,老版當中的很多精髓味道,在新版當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丟失。
  • 《奇襲地道戰》奇襲地道戰影評
    《奇襲.地道戰》電影聚焦於抗日戰爭時期,進步青年葉成如何在不解和質疑下投身抗戰,利用所學知識帶領村民升級完善地道,巧妙化解日軍多次襲擊,並與敵軍展開最終決戰的故事。這部電影絕不同以往刻板的印象,也絕非抗日神劇,是一部非常有質感有態度的影片。在預告片的一開場,就有一一個狗漢奸帶領著一隊日本人,在逼問村莊裡的小孩子:「你們村其他人都躲哪了?」
  • 《奇襲地道戰》奇襲地道戰
    《奇襲地道戰》有特色的抗日題材片,影片中正反人物的塑造鮮明。劇中戰鬥的激情、感人的情節令人難忘;震耳欲聾的口號聲:地上地下,寸土不讓;數盞煤燈紀念犧牲的戰友;歌曲李叔同的《送別》。「我希望所有人都能走出地道,活在陽光下」,更是將劇情推向了更高處,讓觀眾在緬懷先輩同時,感受到今日幸福來之不易
  • 《奇襲`地道戰》怎麼又失敗了
    今天看了部電影《奇襲`地道戰》,看得心驚肉跳,魂不附體。早期的《地道戰》是部革命樂觀主義的戰爭片,人物形象黑白分明,寓教於樂。新地道戰確是部恐怖片,場面恐怖,人物形象猙獰。在此不知道編導們是怎麼理解的,現代戰爭的發展,地道戰早不是當年的戰爭模式,人民並不需要導演給群眾展現出戰爭的殘酷。描寫戰爭的影視作品夠多了,真實的戰爭也不會以人民群眾的意志為轉移。
  • 老電影《地道戰》,最初準備讓張勇手演高傳寶,為何換成了朱龍廣
    No.1想必中年以上的朋友都會記得這首歌:「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
  • 跟著《地道戰》《小兵張嘎》,走一趟老電影裡的紅色之旅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1966年元旦上映的電影《地道戰》,到2012年已經創下了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生動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戰與日本侵略者鬥爭的景象。冉莊地道戰遺址。
  • 《奇襲地道戰》用初心做好電影,一部以致敬人民英雄的好電影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聽到這首歌時,我不禁回想起了1965年的一部經典紅色戰爭電影《地道戰》我還記得這部電影當時用古老的放映機在大街小巷中輪番播放,故事的內容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冀中人民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而利用百裡長的地道把鬼子打的驚慌失措,鬼哭狼嚎,是我們童年不可磨去的記憶。
  • 《奇襲地道戰》用初心做好電影,一部以致敬人民英雄的好電影
    「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嘿!埋伏下神兵千百萬......」聽到這首歌時,我不禁回想起了1965年的一部經典紅色戰爭電影《地道戰》我還記得這部電影當時用古老的放映機在大街小巷中輪番播放,故事的內容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冀中人民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而利用百裡長的地道把鬼子打的驚慌失措,鬼哭狼嚎,是我們童年不可磨去的記憶。而《地道戰》雖已遠去,但留給我們的精神卻是永遠的,是可以銘記一生的!
  • 老電影《地道戰》幕後的諸多珍聞軼事
    這是官方報導的,官方也有有誤的時候,如果拿老電影《地道戰》相比,無論《孔子》還是《建國大業》,即便是1982年風靡全球的《少林寺》,其拷貝發行量都遠遠不及《地道戰》,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實情:1965年4月開始拍攝《地道戰》, 1966年1月1日公映。
  • 《奇襲地道戰》,沒啥看頭
    優酷視頻上線了一部電影《奇襲地道戰 原本以為會是黑白色《地道戰》的翻拍版,劇情完全和老版一丁點關係都沒有,更不要說有什麼記憶深刻的地方了。 老版《地道戰》雖然有一些誇張的成分在裡面,比如敵方的死亡人數很多,而我方的犧牲人數掰著指頭都能給數出來,但是在敵我雙方的互戰中,精彩程度卻是相當高的,想來許多看過的人都會對裡面的一些人,一些鏡頭有很深的記憶。
  • 《奇襲地道戰》有武俠味道的抗戰電影
    講真在看這部片子之前我是很擔心的,因為這種抗戰類的題材真的非常容易拍的很雷,特別是地道戰這種帶有很明顯技巧性,還帶些民間傳奇色彩的戰役,一個用力過猛可能就成了神劇或鬧劇。這一點《奇襲地道戰》做的很好,尊重觀眾也尊重電影,就地取材製作機關那部分做出了一種江湖武俠的感覺,符合地道戰特點的同時,進行了最大程度視覺化和現實化的創作。
  • 《奇襲地道戰》
    《奇襲地道戰》是一部抗戰題材的國產網絡電影,影片寫作巧妙,開頭應用旁白完整的講述了1943年日軍對冀中「大掃蕩」,在黨員馬政委的領導下,青年葉成利用周邊地形將地道包圍了敵軍,獲勝!故事生動、臺詞經典、畫面真實、結局完美。發揚了中國革命英雄豪傑正義正能量優秀傳統的革命精神值得學習!期待上映,傳遞正能量,讓更多的觀眾看到該影片 最後謝謝導演的佳作帶給觀眾,再接再厲!
  • 從《奇襲·地道戰》看網絡電影的「奇襲」
    作為標準的革命戰爭題材,《奇襲·地道戰》以全新視角打造抗戰經典戰役,在這麼短的時間達到這樣的分帳和口碑,足以讓整個行業驚訝。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不得不提背後敢於吃螃蟹的項氏兄弟、兔子洞文化和優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