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3月1日電(記者陳尚才、王澤昊)柳枝吐新,桃林婆娑。漫步巴吉村,座座青磚、挑簷的藏式小樓掩映在翠綠之間,乾淨整潔的村道通向人家,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巴吉村緊挨市區,全村100戶473人,2019年人均純收入3.4萬元,村集體資產評估達8億元,是遠近聞名的「富豪」村。
如今的小康村,曾經貧困落後。
57歲的村委會書記米瑪介紹,2011年前,村民各忙各的,各管各家,有些人家富了起來,但大部分村民依然很貧困。
全面小康,集體經濟是支撐。2012年,巴吉村因徵地獲得3000萬元的土地、草場補償款。米瑪數次召集村民開會,倡議將土地補償金拿出來,購買150畝沼澤地和28畝城市用地,發展集體經濟。
「村幹部們跟群眾談話不下百次,最終村民集資2000萬元。」米瑪說,村委會通過招商引資、聯合開發的方式,建起全村第一個產業巴吉建材市場。根據協議,開發商每年為村集體上交450萬元,每5年遞增50萬元,25年後建材市場由巴吉村自主經營。
距村委會數公裡外,是林芝市有名的大柏樹景區。千餘株巨柏參天蔽日,吸引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客流帶來商機,2018年景區升級,開發的特產一條街為每戶增收6萬元至10萬元。同時,景區門票和攤位費每年為巴吉村增加200萬元的集體收入。
2017年,村子周邊亂搭亂建倉庫較多,沒有統一的市場。村委會敏銳地發覺,這裡需要建一座大型物流園區。
經過申請報批、拆違拆亂、招商引資等,巴吉物流園區一期於2019年7月建成使用,園區佔地229.87畝,共有大型倉庫16棟,目前籤約商戶85家,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00萬元。
米瑪將其描述為巴吉村產業的第二次轉型,「若說建材市場和景區是依靠資源的產業,那物流園區可以說是走向了現代的產業。」
如今,巴吉村又繪新圖景:總投資5000萬元、佔地700畝的農業觀光園區即將破土動工。園區集田園觀光、水果採摘、農家樂於一體,集中發展鄉村旅遊。米瑪說,這次是巴吉村產業的第三次轉型,問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
米瑪打了個比喻:「集體經濟就是五指握成拳,力量大效益高,沒有一人在致富的路上掉隊。」
73歲的村民旦真患肺病久治不愈,喪失勞動力,兒子尚未成年,2016年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益頗豐,旦真家前後拿到13萬元分紅。他家破舊的老房子也在政府的幫扶下,蓋成新房。
村集體經濟帶給群眾的好處看得見、摸得著。巴吉村7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可從村集體領到2500元的養老金,大學生可領到同樣數額的助學金。
「發展集體經濟,就是為子孫留下一片基業,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村裡出去的大學生畢業後,若回村,就能成為產業接班人,一樣可以大有作為。」米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