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王小波的認識,很多人都有個變化的過程:或從「有趣」開始到「理性思考」,或從「晦澀難懂」開始到「有趣」。
我和朋友推薦他的小說,大多表示看不出好在哪裡,甚至認為是「顏色書」。
當然,懂他的人自然懂。
還有人說他狂傲,不知道緣於什麼。我看過他的採訪視頻,鏡頭裡的他像極我鄉下的某位憨厚大叔,甚至時時透露出許害羞來。
非得說狂傲,可能是指他的文字一邊調侃,一邊按他自己的節奏天馬行空的寫下去。
就如他在《2015》裡,如此描寫在「習藝所」改造的另類個性藝術家:
《2015》中,畫家舅舅經過改造,從「不合作」,到後面連「老二」也被「警察舅媽」完全馴服——聽到「舅媽」的立正命令後,老二可以由一個「?」慢慢變成「!」,顏色也由「灰暗」變得「赤紅」。
你看,多幽默戲謔。
在這裡,「?」寓意質疑和批評,「!」寓意讚美歌頌;灰暗和赤紅指藝術家作品的題材色調。
王小波巧妙的借用「那活兒」的變化,真可謂神形兼備啊。
如果沒有看過奧威爾的《1984》,就很難理解王小波的《2015》。你不能把它當成故事性的小說去看,要當成哲學和寓言去看。去感受那個既壓抑,又黑色幽默的荒誕世界,你就懂得他要表達什麼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讀王小波了,我相信以後也會綿綿不絕。讀者的目光是記錄,除去主流,已把他記錄在民間版的文學史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