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唱歌不同於學習其它樂器,學習樂器,只要勤奮,加上時間,就肯定會有好的成績。唱歌雖人人都可以去學,去練,但是往往很多人找不到竅門,怎麼唱還是這樣(俗稱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中音區的聲音乾澀,不通透),就是入不了門。本章用物理學的角度來講一講共鳴區。
人體有多個竅穴,在這諸多竅穴裡,頭部有一個主要竅穴,就是「闕上」,指的是眉心。剛才提到了「竅門」,意思是用聲帶振動發出的聲音去尋找通往「闕上」道路。人體的外部肌肉可以通過物理學來鍛鍊,可以變得越來越強,但身體內的大多部分竅穴就不能利用物理學來鍛鍊了,聲樂學習者,就得通過意識去帶動聲音去不斷的去體會位置。都說唱歌需要一定的天分,需要悟性。在聲樂學習中,需要意識的引導才能漸漸的體會到「闕上」外圍共鳴腔體的存在,才能通過聲音開闢一條新的路,送到共鳴腔。當聲音可以在腔體自由遊走的時候,那麼就已經具備一個專業歌者的基本條件了。
共鳴,也可以說成共振,這要通過意識的輔助來完成。我們的思維來源於大腦,每秒上千萬次的神經元細胞信息傳輸組成我們人類的思想,而載體是神經元中的生物微電流和化學反應。產生我們思考的是大腦中的神經元,神經的反應誕生了生物微電流,在物理學上電子是非常細小的單位,它是構成了世界結構的一個重要部分。物質是由原子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又像是沒有內部結構的點粒子,因此把它們稱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質的基本單元,各種不同的粒子互相振動,傳遞我們思想的神經元反應也正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粒子間的物理反應。大腦活動加劇了產生的粒子能量體無時無刻不在向周圍的物理空間發共振,這就是意識的作用,將意識化為橋梁,將聲音引導至共鳴腔,這個過程就是正確發聲方法的物理剖析過程。
早在十九世紀初,就有人發明了用聲帶的振動的方式來鍛鍊頭部的各個竅穴,將發出的聲音做為鍛鍊工具,在胸腹以及頭部的各個腔穴之間進行反覆練習,到後來逐漸摸索出一套科學的發聲方法。後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和更新,最終編寫成了通用有效的學習方法,就是現在聲樂教學中所講的頭腔共鳴發聲法。在很多聲樂課上,老師會說:想像自己的聲音匯集在眉心,去點亮眉心的「小燈炮兒」,這就是意識的引導。所以說,學習唱歌是需要悟性的。很多人說頭部有二大共鳴區,分別在眉心與頭頂處,頭腔共鳴區在解剖學上根本看不出來,所以有人理解凡是頭腔裡有空隙的地方,都可以被認為是共鳴腔,這麼說也是可以的。
很多人不懂什麼是意識,它很抽象,往懸了說,它是道家文化基礎的根,淺顯的理解為意想、或者意念。意識這東西在音樂層面上,像聲樂,每個人的體會和引導都是不同的,都這樣說專業學習聲樂的二大共鳴關卡:十年唱到眉心外,百年唱出天靈蓋。很多歌唱家都在第二道門坎處徘徊,始終無法悟得要領。現國內歌唱家們,貫通這二大共鳴腔的也沒能超過5位。
聲樂的學習是無止境的,希望日後能有更多更優秀的歌唱家走向世界,去引領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