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腔共鳴是聲樂發聲的一種方法。頭腔共鳴是沿襲了科學知識尚不發達的19世紀的聲樂術語,是一種練聲方法。
頭腔共鳴感覺的獲得是在口腔共鳴的基礎上,然後把聲波在硬顎上的集中反射點稍向後面移動一些,把下胛放下來(好像把上牙床往上提高一些的感覺),同時,軟顎和小舌頭也隨之上抬,舌根則有放下一些的感覺,使口、鼻、咽腔之間的通道和空間更寬廣些,聲波沿著上顎傳遞向鼻咽腔、鼻腔和諸竇,引起聲波的迴蕩。它在發高音(頭聲區)時為主要的共鳴器官,口腔、咽腔次之,胸腔更次之。
在唱歌時要嘟起小嘴像金魚一樣,運用臉部的肌肉瞪大眼睛,你會比扁著嘴唱歌時的口腔多出一些空間,咬字也會較為清晰,省下的力氣用來推高音的部份絕對足夠。
所以唱歌前請按摩臉部的肌肉,要不然太僵的臉除了唱不出好聲音外,觀眾看了也倒胃口,事實上在臺上面帶微笑會讓你心情放鬆,聲音也會較輕軟溫柔地好聽 。
把舌頭往下顎壓緊,注意不能太用力,全身要放輕鬆,只有丹田可以用力,這樣做在你口腔中會多出更大的空間,會讓聲音不受阻撓的發出去,自然不用太多力氣就可發出相同的音量,聲音也較圓潤,相對地要發出更高亢或更大聲時,才有足夠力氣可用。
這個動作看來簡單,其實是所有的技巧中最難練成的,因為臺語發音不動舌頭是不可能的,想在必要時壓緊舌頭於下顎,更是難上加難。
請準備可隨身攜帶的小鏡子,每日對著它苦練外,唱歌時更要常常注意其位置與用力技巧,尤其是在唱臺語聖詩時,大多的聖詩是由一些世界名曲而來的,若學會其中的技巧,在唱其它歌曲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練習時很快就可上手。
這個技巧是最簡單的,卻是所有初學者必犯的錯誤,一般人會隨聲音的高低不自主地抬高下巴,有時唱大聲一點也會這樣做。
之前的文章有說過聲音的高低跟我們的聲帶長短有關,當我們抬高下巴時聲帶會拉緊而伸長,可想而知唱完一首歌時,聲帶會因被過度拉緊而疲累不堪,許多的高音也會唱不上去,而用喉嚨的聲音硬撐上去,更別提要用頭腔共鳴這件事,千萬記住下巴只要一抬高什麼都完蛋了。
所謂企鵝身是說唱歌時身體要微微向前傾,全身放鬆,從側面看像企鵝站立的姿勢一樣。
這麼做的目的是方便我們運用丹田之力,記得正確的呼吸要以腹式呼吸為主,以胸式呼吸為輔,氣息要吸入丹田才把氣呼出,微微向前傾時會感到聲音往前送,此時頭部也會自然突出,結果會讓整個注意力會集中在頭頂上,運用丹田之力發出的聲音才會有穿透力,更因注意力的集中,唱出來的聲音才會像天使的歌聲一樣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