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交易。
一個臭名昭著、又屢禁不止的行業。
讓無數人家破人亡、錢財散盡、命懸一線。
可即便如此,仍有人選擇這條不歸路。
毒品交易不但沒消失,反而成為21世紀最賺錢的行業之一。
甚至形成了全球產業鏈,規模大到你我無法想像。
最近,網飛拍了部生猛大膽的紀錄片。
深入一線,直搗毒窩。
揭秘毒品產業「不能說的秘密」——
《毒品生意》
The Business of Drugs
跟以往科普性質的毒品紀錄片不同,網飛想要的,是最真實勁爆的一手資料。
讓毒販、吸毒者、製毒人員,本人出鏡。
那麼誰來採訪這幫全世界最危險的人?
前CIA外勤人員,艾瑪瑞麗絲·福克斯。
對付真罪犯,還得是真特工。
專業素養和實戰經驗,讓她懂得如何與犯罪分子打交道。
萬一出事,也能帶領攝製組脫險。
鏡頭跟隨她,前往肯亞、緬甸、蒙巴薩等地。
深入毒品種植園、製毒廠間、販毒小黑屋……
揭秘偌大的毒品產業,是如何靠金錢利益驅動起來的。
拍攝過程,必須保持低調神秘。
所有採訪對象都戴著面罩,怕被人認出。
記者中途還差點「被帶走」,這恐怕是史上最危險的一次紀錄片拍攝。
冒著這麼大風險,影片挖到了哪些猛料?
首先,它直接讓從業者自曝:毒品的巨額利潤,超出你的想像。
在哥倫比亞,一個負責把毒品藏到娃娃裡的工種。
幹一次活兒,就能掙200萬比索,相當於41320美元。
就是這麼一個非核心工種,不需要專業技術,也不接觸毒品生產銷售環節,所得已經遠遠超過普通上班族。
而販毒、製毒這些核心環節,利潤更是天價。
在洛杉磯,28克古柯鹼的純利潤是900-1800美元。
這意味著,一個毒販子在30秒之內,就能賺到打工人一天的工資。
在哥倫比亞,有8萬個家庭,從事古柯鹼種植。
他們原本是低收入農民,但在金錢的誘惑下,紛紛改種古柯樹。
種一棵香蕉樹,能賺5000比索(103.3美元)。
但種一棵古柯樹,能賺30萬比索(6198美元)。
一噸古柯樹葉,能製造出一公斤古柯鹼。
源源不斷的需求,讓古柯樹變成了一大批農民的搖錢樹。
一條毒品產業鏈,就能養活許多個產業,從原料種植,到毒品生產,再到運輸分銷……
仿佛一臺轟鳴著的巨大機器,金錢就是它的燃料。
毒品產業,既是非法,為什麼還能如此穩定長期運轉?
因為吸毒的人,實在太多了。
美國是世界最大的毒品消費國,每年至少吸食一種毒品的人數約佔美國總人口的六分之一以上(聯邦政府統計數據)。
自2013年以來,美國新增的吸毒者數量,更是翻了一番。
有需求,就有供給。
一方面,龐大的吸毒人數,奠定了毒品市場的基數;
另一方面,吸毒本身的成癮性,又令毒品市場異常穩固。
以古柯鹼為例,吸入之後,心率、體溫上升、瞳孔擴大。
進而刺激多巴胺分泌,產生一種極度快樂。
但副作用是,必須持續服用,才能恢復這種快樂。
因此,無數的吸毒者都長期穩定地購買毒品,甚至持續終生。
而毒品往往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價格水平,也是為了保證吸毒者的持續消費。
25年來,美國每克古柯鹼的價格,一直維持在100美元左右。
市場規律,在這裡似乎不靈了。
那麼,是誰在操控毒品的價格、產量?
這就引出了毒品產業背後最危險、最強大的力量——
販毒集團。
販毒集團從源頭抓起,打通了種植-製作-運輸-販賣的整個產業鏈。
由此,獨攬整條產業鏈的巨大利潤。
比如哥倫比亞的傳奇販毒巨鱷,巴勃羅·埃斯科巴(美劇《毒梟》主角的原型)。
在權力巔峰期,他每周能賺4.2億美元,被《財富》評為全球七大富豪之一。
1993年,巴勃羅·埃斯科巴被軍方擊斃。
但販毒集團並沒有消停,反而產生更棘手的問題——九頭蛇現象。
殺死一個,另一個又出來了。
販毒生意,在黑暗中分組、重整,變得更加複雜。
販毒集團在各自的領地建立起「毒品江湖」,集團之間的權力鬥爭,動輒就是一場小型戰爭。
然而網際網路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局面。
暗網交易,一種新型毒品交易方式誕生了。
消費者可以在暗網裡,登入購物網站,購買來自世界各地的毒品。
還能給它打星、評價。
對吸毒者來說,更方便。
對執法人員來說,更難追蹤。
上暗網買毒品,之所以受歡迎。
還有一個原因是:便宜。
沒錯,它發揮了網購最明顯的優勢:節省渠道費。
不僅吸毒者從網上買毒品,一些毒販也會從暗網低價進貨。
而暗網交易,也催生了一個地下金融系統——
哈瓦那網絡交易。
便宜、快捷、匿名、不受監管。
哈瓦那充當了買家與賣家中間的第三方,避免了買家與賣家的直接接觸,保密雙方信息。
哈瓦那交易的特點是:做起來容易,查起來很難。
交易數額幾乎無法被追蹤。
毒品交易,已經從原來的街頭方式、販毒集團,轉變為暗網下單。
上網買賣毒品,變得像網購生活用品一樣輕而易舉。
毒品產業更加猖獗了,監管和打擊也更加艱難了。
相信很多人,也跟魚叔發出了同樣的疑問。
為何毒品交易,屢禁不止?
它背後究竟有怎樣的深層原因?
大部分採訪對象,從事毒品交易是出於同一個原因——
貧窮。
記者到訪哥倫比亞一座小鎮,這裡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處於失業狀態。
45%的人,沒有飲用水可喝。
80%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唯一的生活來源,就是販賣古柯鹼。
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小孩從10歲開始,就在街上做「探子」,給毒販子遞信。
他們唯一的願望,就是走私古柯鹼。
有人問過這些孩子,「你的夢想是什麼?」
他們不假思索地回答:
「沒有。我活在當下,不在乎十年之後,因為有可能活不了十年。」
顯而易見,這是一個危險係數極高的行業。
街頭上的毒販子,害怕被抓走進監獄。
田園裡的種植者,則害怕被突然消失。
對種植毒品的農民來說,只要踏入這個圈子,就要老老實實種毒品。
如果造反,極有可能會送命。
毒品交易,就是這麼血腥、無情。
冒著這麼大的風險,種植毒品。
他們脫貧了嗎?
並沒有。
因為大部分的收入,還是進了販毒集團的腰包。
一些有點想法的種植者,開始自己做實驗室。
利用汽油等液體,做簡單的毒品處理。
但就算是處理過的毒品,依然由販毒集團來控價。
也就是說,販毒集團說你這值多少錢,你就只能拿多少錢。
還不能爭辯,否則就會人間蒸發。
「商家越來越富,農民什麼都沒有。」
經濟學專家對於毒品交易的解決方式,意見很統一。
「要結束這個行業,需要創造可能性。」
「以合法的方式創造收入,否則一切都是無用功。」
道理誰都懂。
可是效果,怎麼樣?
2015年,哥倫比亞政府啟動了一項作物代替計劃。
希望說服古柯樹種植者,來種植合法作物。
對農民來說,新作物的產量和市場都不穩定,同樣是種有風險的作物。
那為什麼不選,有穩定回報的古柯樹呢?
事實證明,哥倫比亞的這項激勵措施極其有限。
說白了,他們繼續種古柯樹的原因,還是因為窮。
但是窮,怎麼治?
再進一步說,當一個國家從上到下,都縱容毒品產業時。
毒品又如何能被杜絕?
本片記者來到蒙巴薩,發現這裡有官匪勾結。
有些政客幫著毒販,把毒品從這個國家運輸出去。
政客自己,也成為了毒品交易的受益人。
而緬甸的武裝組織,也一度參與了毒品產業。
資助製毒方,與中央政府開展長達數十年的鬥爭。
毒品,成為了緬甸不同反叛組織爭奪土地、權力和獨立的棋局。
當毒品交易,與政治產生聯繫,只會變得越來越難以管控。
在賣大麻合法的地方,也同樣存在管理難題。
比如,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賣大麻是有錢人才能從事的行業。
因為,如果想入這一行,起步資金至少一百萬美元。
這些錢,用來支付當地的執照費用、合規費用、分銷費用、測試費用、萃取費用等等。
尤其是稅費,相當高昂,需要給當地政府繳納10%-20%的稅,再給州政府繳納10%-20%的稅。
這樣的高額費用,勸退了無數小商小販重回黑市。
無論是法律手段還是政策引導,似乎都難以徹底消滅毒品產業。
毒品問題,是人類社會最複雜、最深刻、最危險的挑戰。
片中有一句話總結得好:
「貪婪控制一切,而人們為此付出代價。」
影片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很諷刺的比喻。
吸毒者大部分時候,都扮演享受者的角色。
滿嘴冒煙,飄飄欲仙。
等吸毒上癮、侵蝕肌理,才開始後悔。
而那些毒販,尤其是貧民窟裡的毒販,卻顯得相當「清醒」。
一個賣毒品的小夥,把販毒經歷編成了一首R&B歌曲,邊走邊唱。
「幹這一行不好,但是朋友,我告訴你,我要養家餬口。」
被記者問道:你的夢想是什麼?
他回答:我想當一個大音樂家。
要把販毒的錢,拿來去高檔錄音室錄音。
這一刻,所有抱著獵奇心態的觀眾都會受到震撼:
原來,在我們眼中罪大惡極的販毒、製毒,對他們來說,就是養家餬口的飯碗。
他們根本不懂得、不在乎合法性,也不分辨善惡。
震驚之餘,也令人深感悲哀。
毒品,竟然已經如此悄無聲息地控制了他們的人生。
引導他們走向,註定悲劇的結局。
對於如此嚴峻、殘酷的現實問題,紀錄片也無法給出解決方案。
它能做的,就是警醒你我:
在還有選擇的時候,遠離毒品。
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所有人。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隨手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