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琴而生、雖逝音猶在,悼念琴家成公亮先生!

2021-02-23 藝道書院

著名古琴家成公亮先生於2015年7月8日17點39分仙逝!



成公亮生平

成公亮,生於1940年,江蘇宜興人,我國當代作曲家、古琴演奏家。先後師承劉景韶、張子謙等琴家,在廣陵琴派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注重表達對自然的感受與人生的思考。打譜了《文王操》等7首琴曲,創作《聽松》《沉思的旋律》《太陽》,以及古琴套曲《袍修羅蘭》,致力於向世人傳播琴學。



1965 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文革」期間在北京中國京劇團、山東省京劇團參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等京劇現代戲的音樂創作。1984 年調入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工作,任音樂理論、作曲、古琴教師。1997 年提前退休。2011 年12 月返聘於南京藝術學院之音樂學院,任琴學研究中心主任。
成公亮古琴演奏《遁世操》


在別人眼裡,成公亮是一位古琴演奏家。然而從中國傳統的眼光來看,這樣的稱呼是不正確的。古代的琴弦是用蠶絲做的,彈起來細微得象呢喃細語。你可以來聽琴,但決不是為了你而演奏。琴是彈給自己和大自然聽的,即使有第三個聽眾,也必須是自己和大自然的朋友,叫做「知音」,而這樣的朋友往往少得可憐。上古之時有個叫伯牙的人彈得一手好琴,另一個叫鍾子期的人能夠從琴音裡聽出「高山」和「流水」的意思來。後來,伯牙把琴毀了,發誓再也不彈,因為鍾子期死了。成公亮在彈奏《流水》時,會給來家中聽琴的朋友們講這個故事。
  琴之所以如此孤獨,還在於她被中國人看成是最高貴的樂器,是聖賢和詩人的象徵。








-成公亮自畫像-


憶成公亮先生


成公亮病了。許是我尚未從失怙之痛中緩和過來,乍聽到這個消息,竟有心疼的感覺。說起來,我與他並無太多交往,甚至他所居住的「秋籟居」亦從未造訪過,但有限的幾次相遇,已是難忘。

讀小學時,我第一次見到成公亮。他來家中與父親聊天,具體說了些什麼,我已無甚印象,只對他帶來的一本在德國演出的相簿頗有興趣,其中一張至今記憶猶新:照片中的成公亮蹲在廣場中,一手向前,無數鴿子圍繞著他,或起或落。那時的他雙目溫和而閃亮,嘴角露出孩童般的微笑。

再次見到成公亮,是源於一場講座——「成公亮的古琴世界」,此時距小時候匆匆一晤已有近20年時間了。那天,我早早地到了劇場,只見他正在臺上,個子不高,膚色有些黑,頭髮已然發白,戴著厚厚的眼鏡,比我印象中胖些,沒穿當時流行的中式衣服,只著簡單的襯衫長褲。他不經意的一笑,讓我再次找回童年時的印象。

那是我第一次現場聽他演奏。由於白內障的影響,他的視力非常糟糕,甚至無法正襟危坐地彈琴。看他演奏,彎腰弓背,離琴很近很近,彈至《憶故人》時,甚至有將身體、呼吸都融入古琴的感覺。可他指尖流淌的音樂,寧靜而不空洞,精緻而不刻意,在聲聲應和中,融入了豐沛的情感,竟將人們想像中那帶有傲世標籤的琴樂染上了些許塵世的悲歡,讓人不覺沉醉其間。


許多人認為成公亮是當代隱者,因為他幾乎不參加任何會議和演出。說起隱者,多少讓人想起孤芳自賞、憤世嫉俗,這使我在為他的講座做主持時,惴惴不安,生怕言語間有所怠慢。那次,他帶來了著名的「秋籟」琴,望著慕名已久的古琴,我問他是否可以觸碰,他隨意地回答:沒事,你彈吧。講座一開始,成公亮便說起許多人都想看看,甚至想摸摸「秋籟」琴,對此,他表示認可。講座結束後,聽眾們一擁而上,都想親手感受一下這1200年前的古琴,對此混亂場面,他依舊不慌不忙地解答各種問題,甚至都未看向「秋籟」一眼,倒將忙於維持秩序的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驚出一身冷汗。

成公亮如此介紹自己:「我是愛玩的人,每天吃完早飯就到學校隔壁的古林公園放風箏,10點多去買菜,然後回家吃午飯睡午覺,下午起來做一點事情。我的生活很簡單,外面的朋友也不多,幾乎不教學不上課,是比較自我的,一種相對獨立、有些封閉的生活。」 正如所言,他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頑童,饒有興致地體悟著與古琴、與自然相關的一切,興致勃勃,樂此不疲。眾人想像中伴隨著著作等身而來的努力、刻苦、學術,於他而言,只是他「玩」時某種狀態的顯現。

在很長時間裡,成公亮沒有什麼名氣。他不是博士,但他的論文是所有研究古琴學的學者都需要閱讀的;他不是教授,據說他的名片上只簡單寫著「南京藝術學院退休教師」,但其著述及出版的音像製品,無論於深度還是廣度,都令人難以望其項背。2012年,成公亮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傳承人,這項殊榮對喜歡他的人來說是一種慰藉。

前些時日,在給我寫來的郵件中,成公亮依舊興致勃勃地描述他的出版計劃,似乎要將幾年的工作在幾個月中一併完成。看著長長的郵件,以及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絲迫切,我不禁有些心酸,只想說:無需更多的音樂和文字了,只要健康生活便好。《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22日 24 版)


紀錄片——《流動的傳承》主講人:成公亮

從對古琴的演奏到打譜,再到對話,終於發展到自己獨力創作。1996年,成公亮先生應邀為臺灣一家文化公司創作古琴套曲《袍修羅蘭》。成先生花了3年多的時間,創作了8首古琴曲,分為《地》、《水》、《火》、《風》、《空》、《見》、《識》、《如來藏》。寫到第六首的時候,成先生忽然發現頭髮白了許多。

「我年輕時熱衷於戲曲音樂,特別是江南的地方戲曲,這些音樂已深入到我的心裡。這次創作的《袍修羅蘭》中,多處可聽到這些鄉音拖腔在古琴的猱弦中細細地吟唱出來。」

成公亮對音樂的創造一直沒有停步。「最近的一次突破,是在上海的一場音樂會。」成先生說的是兩個多月前,在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進行的一場「梵唄與古琴」音樂會。這是成公亮先生與一位來自尼泊爾的歌者瓊英的音樂對話。一個是中國文人音樂中富有思想內蘊的古琴音樂,一個是來自佛祖故土的純淨之聲,歌聲與琴聲相互唱和,一問一答,心與靈在音樂世界裡娓娓而談。「音樂像是從我心裡流出來的。我流著淚,拼命地鼓掌。」一位現場的觀眾如是說。

我們在古林公園九曲長廊底下坐著的時候,我曾問成先生:「現在,許多人都在談古琴,學古琴,古琴似乎已成為一個熱門的藝術。」

「古琴本是文人之間的一種私人唱和,或者是自我心聲的一種表達。它不是大眾藝術。懂古琴,是需要很高文化修養的。只有不懂古琴的人,才會拿它去炫耀。」

遠處隱約傳來抖嗡的聲音,許多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不整齊的隊伍,笑鬧著,從眼前走過。一個小朋友失手打翻了捧在手上的盒子,水全潑了,一條小魚在草地上蹦跳著。小朋友哭起來。成先生緊張地站起身。一個小朋友跑過來,幫他把小魚撿到盒子裡。接著,許多小朋友都圍攏了過來,一個接著一個,從自己的盒子裡,倒一點的水給他。盒子裡的水很快就滿了,小魚兒又遊了起來。

62歲的成先生,像孩子一樣笑著。


成公亮與瓊英卓瑪即興

北京知音堂在7月8日下午獲得成公亮先生仙逝的消息後,隨即臨時舉行了悼念成先生的活動,在活動現場郭關先生古琴演奏了琴曲《大悲咒》《歸去來辭》,郭關先生激動的說,自己學過成先生所有的曲目,與成先生不斷郵件往來交流,所有琴曲都曾一字一音對著錄音成百上千遍的學習,數十年來多少個日日夜是成先生的琴音陪伴著自己,成先生是當代琴人的楷模。在活動現場音樂家方錦龍先生尺八吹奏綠度母心奏,知音堂主王光明演奏《陽關三疊》,京劇當家花旦常秋月演唱《魂系蓮燈駐華山》,洛桑禪舞.

郭關古琴演奏《大悲咒》《歸去來辭》悼念成先生

常秋月京劇演唱

方錦龍尺八吹奏

公眾平臺簡介:

此公眾平臺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籤約畫家、古琴家、龍虎山道士郭關先生設置公眾平臺號,歡迎關注。本平臺發布郭關先生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臺,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龍虎山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北京師大、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臺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臺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摘自郭關藝術網 www.ggysw.cn

相關焦點

  • 為琴而生 雖逝音猶在:悼念成公亮先生
    著名古琴家成公亮先生於2015年7月8日17點39分仙逝!成公亮生平成公亮,生於1940年,江蘇宜興人,我國當代作曲家、古琴演奏家。先後師承劉景韶、張子謙等琴家,在廣陵琴派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注重表達對自然的感受與人生的思考。
  • 寄遠為禱:田青先生沉痛悼念琴家成公亮
    著名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
  • 本刊管理層悼念劉章先生特輯「詩詞選葉ZD307期」
    本刊管理層悼念劉章先生特輯【詩詞選葉ZD307期】原創詩詞選葉雲詩文刊今天悼念特輯浣溪沙·悼念劉章先生文/李振江(雲石)十五年前徵賦查,向東兄寄證書嘉。還鄉河畔柳披霞。一鶴衝霄銜綠韻,千雲詠碧問黃花。天門落淚潤春芽。註:向東,劉章先生之子。
  • 悼念吳長青先生
    吳長青先生手跡悼念吳長青先生驚聞先生辭世,如霹靂晴空,如臨淵壑,如遭椽擊
  • 張漢先生紀念特刊:楊爭光等撰聯悼念
    沉痛悼念文藝界前輩張漢先生
  • 「古人」張頷:齒頰餘香猶在(圖)
    中新網臨汾12月10日電 題:「古人」張頷:齒頰餘香猶在  中新網記者 胡健  「我如果穿越回幾千年前的晉國,肯定能找到工作。」這是張頷先生在2005年冬天,面對《大家》訪談節目裡的一句打趣。  如今,這段視頻在「《大家張頷》——侯馬盟書發現55周年暨張頷先生誕辰百年特展」上循環播放。
  • 沉痛悼念滿洲音樂大師那炳晨先生
    2020年4月1日14:10分,國家一級作曲家、著名二人轉音樂理論家,吉林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那炳晨先生逝世,享年90歲。 那炳晨先生生平 那炳晨,男,滿洲那拉氏,1930年生,一級作曲,
  • 金庸先生逝世,張紀中導演發微博悼念
    改編拍攝多部金庸作品的著名導演張紀中在微博上發文悼念金庸先生。張紀中:《碧血劍》、《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金庸都很滿意,其實《笑傲江湖》也僅僅是對我們的改編有點不滿,其他的都挺滿意。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原名查良鏞)30日下午病逝於香港養和醫院,享年94歲。
  • 沉痛悼念陸世全會長|江淮吟苑第223期
    劉慶霖敬悼陸世全先生記得巢湖對水吟,敲詞琢句最情深。今雖別了人間世,詩裡仍留未死心。李學保敬輓尹文漢悼念陸世全會長七載承教詩有骨,一朝永訣淚滂沱。《金縷》字字溫猶在,何忍為公作輓歌!【商調·秦樓月】沉痛悼念陸世全會長殘冬嘯,皖江縱筆先生悼。先生悼,德仁相遞,眾生傳導。【么】研詩作賦吟壇教,眾人同贊詩詞妙。詩詞妙,泉臺慢走,陸翁仙道。江菊生沉痛悼念安徽省詩詞學會老會長陸世全先生先生駕鶴赴瑤池,痛失良師八皖悲。
  • 深切的悼念永久的懷念:周仕全先生一路走好
    2020年5月30日這一天,我們在這裡懷著無限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中國紀錄》新媒體顧問、中國風水文化研究院理事,中國風水文化研究院湖北分院副院長,蘄春縣易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蘄春縣易學泰鬥、敬愛的老師、偉大的易學界精神領袖周仕全先生!周仕全先生於公元2020年5月28日20點在家中不幸離世,享年68歲。
  • 沉痛悼念陸世全會長專輯 | 江淮流風
    1、劉慶霖敬悼陸世全先生記得巢湖對水吟,敲詞琢句最情深。今雖別了人間世,詩裡仍留未死心。玄宿今雖入星座,猶留繩墨丈清空。(2017年11月,餘與陸老在無為市張愷帆詩詞研討會上相識,2020年7月在宣州詩詞學會換屆大會上重逢。)
  • 金庸先生去世後,各位演員都發文悼念,可楊冪的一句話卻讓人哭了
    就在10月30日那天,那個偉大作家「金庸先生」永遠離開了我們。金庸先生作為一個武俠小說大師,他還在世時寫了很多武俠小說,所以他在娛樂圈甚是受到很多明星的尊敬,還有他的許多文學作品都被改成讓人了都紛紛稱讚好的電影或者是電視劇,而那些出演過他的作品的明星都紛紛發文悼念他。
  • 金庸先生離世,印度阿米爾汗也發文悼念,沒想到金庸影響力這麼大
    金庸先生突然離世,印度演員阿米爾汗、武俠導演張紀中等藝人悼念今天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消息就是武俠小說金庸離世了吧!這樣的消息給人真的是太震驚了,畢竟昨天大家才經歷了著名主持人李詠離世的消息了,金庸先生可以說是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經典的武俠小說讓人回味無窮,其中很多藝人也是因此走紅,今天張紀中以及印度演員阿米爾汗等藝人悼念!首先是張紀中導演悼念金庸先生很是正常,畢竟張紀中導演拍攝了很多金庸先生的作品,也是因此功成名就,張紀中導演和金庸先生的關係應該也是很好的!
  • 沉痛悼念杜珣先生
    杜珣先生與學生交談(2013年10月)在此,謹以下文,表達一位後學、婦女/性別文化研究者對杜先生的悼念和敬意,緬懷杜先生的豐功偉業。編者既注意收錄像李清照、秋瑾等名家之作,也不埋沒那些雖名聲不顯、但有意義的作品,且不完全以藝術水平的高低決定取捨,以便在更廣闊的層面上反映古代婦女創作的總體面貌與成就。針對學術界歷來對清代婦女文學很少重視和研究的現象,編者正視現實、突破慣例,收入了較多的清代婦女作家作品。全書正文各大部分以時代排序,每部分開頭對婦女文學的總概況作一簡略介紹,下列每位作家作品。
  • 【學者悼念】悼念和追憶阮西湖先生
    2021年2月20日下午三點多,看到所裡微信群發布的《阮西湖訃告》,我立刻在群裡寫了一句話「沉痛悼念尊敬的阮西湖先生!94歲高壽,很不容易。
  • 悼念收藏家張雅宗先生
    原標題《悼念宗時》,文/曾力(中國古代文字藝術館館長)張雅宗先生前天早上走了,而我直到今天早上,才轉著彎兒,獲悉了這個噩耗!那我得說點什麼……話說我與張老的緣分,最初起源於中醫藥文物的收藏。應該說,張雅宗先生對我的收藏生涯,不時有導引的專業性指點。比如,他提議我應該為自己的苦硯齋,尋得一方真正充滿「苦感」的古硯,作為鎮齋之硯。這對我當時的收藏水平而言,確實是難上加難的事情!好在功夫不負苦心人,我後來竟然找到了一方碩大的明代一字池型端硯,苦態無比。在它蒼老瑩潤的硯池上,遍布著刀削斧砍的痕跡。
  • 電影人張昭去世,賈躍亭深夜悼念
    2月3日深夜,賈躍亭微博發布了一段文字,悼念樂創文娛原董事長兼CEO張昭。
  • 深切悼念 | 著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李龍先生逝世
    深切悼念 | 著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李龍先生逝世 2020-12-03 0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沉痛悼念塑性成形領域著名學者、清華大學機械系曾攀教授
    ——來自清華大學紀委副書記、機械系教授單際國沉痛悼念我的老師曾攀教授。先生之為學,萬韌之巔。先生之為人,若水明川。哭悼良師兮,心痛神傷。哀思益友兮,寸斷肝腸。願恩師一路走好,在天堂永無傷痛。——來自清華大學機械系長聘副教授、曾攀教授團隊成員方剛曾攀先生,教育大家,廿載耕耘,桃李滿天。宏域微形,解局超導,結構微元,探密基因。有限人生,無限思想,窮理至善,震古爍今。
  • 沉痛悼念!陶西平先生一路走好
    驚聞陶西平先生逝世的消息,《學校品牌管理》雜誌全體同仁十分悲痛!自2004年辦刊以來,一直得到陶西平先生的關心與指導,曾出席本刊主辦的第四屆(2006年)、第五屆(2007年)、第七屆(2009年)全國學校品牌大會並擔任主講嘉賓。與陶老先生結緣後,他對我們雜誌定位、選題、文章給出了很多寶貴建議。我們向陶老先生表示深切的悼念,祝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