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古琴家成公亮先生於2015年7月8日17點39分仙逝!
成公亮生平
成公亮,生於1940年,江蘇宜興人,我國當代作曲家、古琴演奏家。先後師承劉景韶、張子謙等琴家,在廣陵琴派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注重表達對自然的感受與人生的思考。打譜了《文王操》等7首琴曲,創作《聽松》《沉思的旋律》《太陽》,以及古琴套曲《袍修羅蘭》,致力於向世人傳播琴學。
1965 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作曲系。「文革」期間在北京中國京劇團、山東省京劇團參與《紅燈記》、《奇襲白虎團》等京劇現代戲的音樂創作。1984 年調入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工作,任音樂理論、作曲、古琴教師。1997 年提前退休。2011 年12 月返聘於南京藝術學院之音樂學院,任琴學研究中心主任。
成公亮古琴演奏《遁世操》
在別人眼裡,成公亮是一位古琴演奏家。然而從中國傳統的眼光來看,這樣的稱呼是不正確的。古代的琴弦是用蠶絲做的,彈起來細微得象呢喃細語。你可以來聽琴,但決不是為了你而演奏。琴是彈給自己和大自然聽的,即使有第三個聽眾,也必須是自己和大自然的朋友,叫做「知音」,而這樣的朋友往往少得可憐。上古之時有個叫伯牙的人彈得一手好琴,另一個叫鍾子期的人能夠從琴音裡聽出「高山」和「流水」的意思來。後來,伯牙把琴毀了,發誓再也不彈,因為鍾子期死了。成公亮在彈奏《流水》時,會給來家中聽琴的朋友們講這個故事。
琴之所以如此孤獨,還在於她被中國人看成是最高貴的樂器,是聖賢和詩人的象徵。
-成公亮自畫像-
憶成公亮先生
成公亮病了。許是我尚未從失怙之痛中緩和過來,乍聽到這個消息,竟有心疼的感覺。說起來,我與他並無太多交往,甚至他所居住的「秋籟居」亦從未造訪過,但有限的幾次相遇,已是難忘。
讀小學時,我第一次見到成公亮。他來家中與父親聊天,具體說了些什麼,我已無甚印象,只對他帶來的一本在德國演出的相簿頗有興趣,其中一張至今記憶猶新:照片中的成公亮蹲在廣場中,一手向前,無數鴿子圍繞著他,或起或落。那時的他雙目溫和而閃亮,嘴角露出孩童般的微笑。
再次見到成公亮,是源於一場講座——「成公亮的古琴世界」,此時距小時候匆匆一晤已有近20年時間了。那天,我早早地到了劇場,只見他正在臺上,個子不高,膚色有些黑,頭髮已然發白,戴著厚厚的眼鏡,比我印象中胖些,沒穿當時流行的中式衣服,只著簡單的襯衫長褲。他不經意的一笑,讓我再次找回童年時的印象。
那是我第一次現場聽他演奏。由於白內障的影響,他的視力非常糟糕,甚至無法正襟危坐地彈琴。看他演奏,彎腰弓背,離琴很近很近,彈至《憶故人》時,甚至有將身體、呼吸都融入古琴的感覺。可他指尖流淌的音樂,寧靜而不空洞,精緻而不刻意,在聲聲應和中,融入了豐沛的情感,竟將人們想像中那帶有傲世標籤的琴樂染上了些許塵世的悲歡,讓人不覺沉醉其間。
許多人認為成公亮是當代隱者,因為他幾乎不參加任何會議和演出。說起隱者,多少讓人想起孤芳自賞、憤世嫉俗,這使我在為他的講座做主持時,惴惴不安,生怕言語間有所怠慢。那次,他帶來了著名的「秋籟」琴,望著慕名已久的古琴,我問他是否可以觸碰,他隨意地回答:沒事,你彈吧。講座一開始,成公亮便說起許多人都想看看,甚至想摸摸「秋籟」琴,對此,他表示認可。講座結束後,聽眾們一擁而上,都想親手感受一下這1200年前的古琴,對此混亂場面,他依舊不慌不忙地解答各種問題,甚至都未看向「秋籟」一眼,倒將忙於維持秩序的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驚出一身冷汗。
成公亮如此介紹自己:「我是愛玩的人,每天吃完早飯就到學校隔壁的古林公園放風箏,10點多去買菜,然後回家吃午飯睡午覺,下午起來做一點事情。我的生活很簡單,外面的朋友也不多,幾乎不教學不上課,是比較自我的,一種相對獨立、有些封閉的生活。」 正如所言,他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頑童,饒有興致地體悟著與古琴、與自然相關的一切,興致勃勃,樂此不疲。眾人想像中伴隨著著作等身而來的努力、刻苦、學術,於他而言,只是他「玩」時某種狀態的顯現。
在很長時間裡,成公亮沒有什麼名氣。他不是博士,但他的論文是所有研究古琴學的學者都需要閱讀的;他不是教授,據說他的名片上只簡單寫著「南京藝術學院退休教師」,但其著述及出版的音像製品,無論於深度還是廣度,都令人難以望其項背。2012年,成公亮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傳承人,這項殊榮對喜歡他的人來說是一種慰藉。
前些時日,在給我寫來的郵件中,成公亮依舊興致勃勃地描述他的出版計劃,似乎要將幾年的工作在幾個月中一併完成。看著長長的郵件,以及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絲迫切,我不禁有些心酸,只想說:無需更多的音樂和文字了,只要健康生活便好。《 人民日報 》( 2014年05月22日 24 版)
紀錄片——《流動的傳承》主講人:成公亮
從對古琴的演奏到打譜,再到對話,終於發展到自己獨力創作。1996年,成公亮先生應邀為臺灣一家文化公司創作古琴套曲《袍修羅蘭》。成先生花了3年多的時間,創作了8首古琴曲,分為《地》、《水》、《火》、《風》、《空》、《見》、《識》、《如來藏》。寫到第六首的時候,成先生忽然發現頭髮白了許多。
「我年輕時熱衷於戲曲音樂,特別是江南的地方戲曲,這些音樂已深入到我的心裡。這次創作的《袍修羅蘭》中,多處可聽到這些鄉音拖腔在古琴的猱弦中細細地吟唱出來。」
成公亮對音樂的創造一直沒有停步。「最近的一次突破,是在上海的一場音樂會。」成先生說的是兩個多月前,在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進行的一場「梵唄與古琴」音樂會。這是成公亮先生與一位來自尼泊爾的歌者瓊英的音樂對話。一個是中國文人音樂中富有思想內蘊的古琴音樂,一個是來自佛祖故土的純淨之聲,歌聲與琴聲相互唱和,一問一答,心與靈在音樂世界裡娓娓而談。「音樂像是從我心裡流出來的。我流著淚,拼命地鼓掌。」一位現場的觀眾如是說。
我們在古林公園九曲長廊底下坐著的時候,我曾問成先生:「現在,許多人都在談古琴,學古琴,古琴似乎已成為一個熱門的藝術。」
「古琴本是文人之間的一種私人唱和,或者是自我心聲的一種表達。它不是大眾藝術。懂古琴,是需要很高文化修養的。只有不懂古琴的人,才會拿它去炫耀。」
遠處隱約傳來抖嗡的聲音,許多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排著不整齊的隊伍,笑鬧著,從眼前走過。一個小朋友失手打翻了捧在手上的盒子,水全潑了,一條小魚在草地上蹦跳著。小朋友哭起來。成先生緊張地站起身。一個小朋友跑過來,幫他把小魚撿到盒子裡。接著,許多小朋友都圍攏了過來,一個接著一個,從自己的盒子裡,倒一點的水給他。盒子裡的水很快就滿了,小魚兒又遊了起來。
62歲的成先生,像孩子一樣笑著。
成公亮與瓊英卓瑪即興
北京知音堂在7月8日下午獲得成公亮先生仙逝的消息後,隨即臨時舉行了悼念成先生的活動,在活動現場郭關先生古琴演奏了琴曲《大悲咒》《歸去來辭》,郭關先生激動的說,自己學過成先生所有的曲目,與成先生不斷郵件往來交流,所有琴曲都曾一字一音對著錄音成百上千遍的學習,數十年來多少個日日夜是成先生的琴音陪伴著自己,成先生是當代琴人的楷模。在活動現場音樂家方錦龍先生尺八吹奏綠度母心奏,知音堂主王光明演奏《陽關三疊》,京劇當家花旦常秋月演唱《魂系蓮燈駐華山》,洛桑禪舞.
郭關古琴演奏《大悲咒》《歸去來辭》悼念成先生
常秋月京劇演唱
方錦龍尺八吹奏
公眾平臺簡介:
此公眾平臺由禪藝國際藝術機構主辦,為籤約畫家、古琴家、龍虎山道士郭關先生設置公眾平臺號,歡迎關注。本平臺發布郭關先生藝術創作內容之外另涉及書畫、音樂、藝評、哲學等文化藝術類內容,您若有好文好畫歡迎來稿,請先關注此公眾平臺,再投稿至郵箱:ybbud2008@126.com
郭關簡介:出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龍虎山道士。作品涉及繪畫、音樂、書法、詩文、斫琴、裝置、行為等領域;知周易、曉音律、好古琴、喜操《幽蘭》《廣陵散》;曾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後於龍虎山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北京師大、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臺灣、佛光山、英國、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臺灣建立有「郭關美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摘自郭關藝術網 www.ggys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