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刷朋友圈,看到一位醫生朋友發了條消息:
深有同感。
對於我們不少人來說,想要睡上一個好覺,比搶口罩還難:
「不吃安眠藥,一整晚睡不著,患上抑鬱症後的日子太苦了」
「自打孩子出生,我就沒睡過安穩覺,經常半夜被鬧醒,一直睜眼到天亮」
「很快要高考,努力又看不到效果,各種喪湧上心頭,越想越睡不著」
「上有老下有小等著我養,我這行吃的又是青春飯,累了就只能灌咖啡。」
「創業這些年,每天忙得焦頭爛額,不是不怕過勞死,可哪敢停下來睡覺」
的確,我們都知道睡不好,會變醜、變老、變胖、變笨、甚至會死。
但為了生計,我們不能睡,也不想睡,漸漸地變得睡不著,睡不好,陷入失眠的惡性循環。
既然學業事業停不了,家庭需要我們,我們還能做點什麼拯救自己?
我是馬春樹,北大醫學博士,美國愛荷華心理學博士,也是一名專注臨床治療15年的催眠師。
今天這篇文章,我就來講講這個問題。
相信在這之前,你已經試過不少方法了:
聽輕音樂、做運動、吃中藥、喝牛奶、數棉羊、抹精油、戴眼罩,甚至吃安眠藥來緩解,但不僅問題沒有解決,還產生不少副作用。
比如吃藥,身體有耐受性,吃的劑量得不斷加大,影響肝臟代謝不說,效果還越來越差,不吃又無法入睡,停用之後迎來更嚴重的失眠。
你可能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體質或基因問題?
事實上,在過去10多年,我遇到的失眠來訪者中,90%都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越是在乎睡眠(時長或時段),反倒越容易失眠。
你回想一下,失眠前是不是因為一些事情壓力大,腦子裡都是些煩心事,怎麼也睡不著,腦子充斥著各種聲音:
「 我還有5小時48分的睡眠時間 」、「 怎樣睡3小時擁有8小時的睡眠質量?」、「 我怎麼又在熬夜了,下午就不該點那杯奶茶 」、「 都4點了,怎麼樓下那小孩還在哭 」……
越是胡思亂想,越難擺脫煩悶、焦灼,也就越難睡著。以後的晚上,幾分鐘沒睡著就開始擔心,越擔心越睡不著……
實際上,睡眠時長和時段並不是最重要的。
很多精英3點睡,8點起還精神十足,而不少人10點睡,在床上沒半個小時都睡不著,睡足8小時,可能中途還醒幾次,做噩夢,起床腦子一片混沌,感覺越睡越疲憊。
這兩者的關鍵區別就在於睡眠效率。
正常睡眠包含反覆循環的四個階段,睡眠由淺入深,腦波由快到慢,幅度由小變大,深度睡眠時大腦是高幅度的慢波狀態,又叫「慢波睡眠」,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深度睡眠,這是最佳的充電狀態。
而很多睡眠質量低的人,無法進入「慢波睡眠」階段,不管睡多久睡多早,還是感覺精神渙散,身體軟綿綿,渾身沒力氣,一天好多時候都在犯困。
你可能會發現注意力下降了,明明好想做點事情,但是經常走神,刷刷手機、打下遊戲,時間一下就過去了,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你可能想過運動,改善精神狀態,但腦子經常掉鏈子,做事效率低,經常要加班才能弄完,周而復始,哪有空鍛鍊。
整日疲於奔命,慢慢地水桶腰、脂肪肝都出來了,健康狀態又影響著睡眠狀態,體會不到休息後的快樂,生命仿佛是在被別人控制著的。
如果你有這種惡性循環的跡象,可就要留意了。
醫學有研究證明,我們成年人的精力水平30歲後在逐年下降。
如果我們只是順其自然,不儘早處理失眠問題,有效提高精力水平,在這個對精力要求越來越高的時代,這中間遲早會出現一個 「中年危機」 的缺口,越是有心改變,越是無力實現。
所以,我給你的解藥不是那些睡早一點,睡久一點的方法,那是治標不治本,而是訓練自己在有限的時間內,也能睡得好,成為睡眠達人。
推薦你嘗試國際上公認的,能有效改善睡眠質量的方法——催眠。
睡眠是大腦的意識休息、潛意識活躍的狀態。
一個人睡不好,是意識和潛意識的功能無法迅速切換。大腦的意識想睡覺,興奮性卻無法下降,轉入睡眠狀態。
而催眠正是讓意識休息、讓潛意識激活,不斷鍛鍊兩者協調能力的過程。
一旦意識和潛意識的矛盾衝突得到化解,身體、情緒狀態都會得到極大的改善,睡眠的好轉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除了治療失眠,每天20分鐘的催眠訓練,能讓大腦重新獲得大幅度慢波的能力,讓你不旦睡著,還睡得好,養成習慣之後,不使用催眠,你也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入睡,起床精神充沛。
你可能會納悶,身邊這麼多睡眠問題的人,為什麼很少聽說他們用這種方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