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多位知名藝人飛行裡程積分被盜刷一事引起熱議,一時間個人信息安全又成了焦點話題。20日凌晨,演員張萌發文自曝遭遇了「比裡程積分被盜刷更可怕的事」,稱自己身份信息被盜用,有陌生人用她的身份信息辦了一張航空公司會員卡,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
個人信息安全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事關人們的各種利益。這段時間多位明星藝人的裡程積分和身份信息被盜,再次為個人信息保護敲響警鐘。
其實,說起航空裡程積分和會員卡,大家都不陌生。它們都是航空公司為了提高品牌效應、培養客戶忠誠度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航空公司的會員政策大多寬進嚴出,只要有身份證號和手機號就可以註冊,程序相對簡單。這也導致一旦個人信息被洩露,有人想辦理一張航空公司會員卡就變得輕而易舉。而買賣明星個人信息也有完整產業鏈,在微博、微信、閒魚等渠道被明碼標價公開售賣,這些信息價格低廉,從數元到100元不等,500元就能打包購買上百位明星的信息。
買賣個人信息無疑觸犯法律,理應受到處罰。種種亂象也折射出航空公司存在管理漏洞。尤其是在數位化轉型浪潮下,套利、搶單、刷榜刷單、個人信息被爬取等網絡黑產,對航空公司也提出了更多挑戰。
作為消費者,我們固然需要增強保護意識,但僅僅依靠消費者自身不停修改密碼,修煉辨別騙術的「火眼金睛」等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航空公司亟需自查安全漏洞、補上短板,利用技術手段升級平臺安全系統,提高入會審核門檻和安全層級,避免個人信息洩露。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教育和監管,建立真正可執行的制約機制,提高違法成本,從嚴從重處罰,讓「內鬼」「相關員工」不敢再犯。
此外,相關監管部門也不能坐視不理,要儘快採取措施對行業進行整頓,別讓消費者變成大數據下的「透明人」。只有企業自律、行政監管、立法保障、司法保護、用戶自覺……多方共建共治,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網才能織得更牢更密。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劉琛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許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