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夜與霧》:在香港廉租房裡見證妓女的重生與暴力的夫權

2021-02-19 管家公心理系統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知名電影,裡面以香港天水圍滅門案件為藍本拍攝的,裡面講述了一對在香港廉租房的老夫少妻的家庭慘劇,丈夫李森在一個漆黑的夜裡,親手殺死了自己的雙胞胎女兒,妻子曉玲為保護孩子被捅了七刀斃命,而他想偽裝成妻子殺女再殺他,剖腹自殘過度,到醫院不治身亡。

整個案件引發了社會對貧窮家庭的關注,類似的還有杭州殺二婚妻子並用絞肉機剁碎,北京逼吸毒女友賣淫並去河邊自殺,單親媽媽為救孩子賣血,為給孩子上幼兒園去潛規則等等案件,貧窮是一面放大鏡,窺探裡面,到處是暴力、掙扎、血腥……

電影確實集中的描繪了家庭慘劇,但是電影裡沒有告訴你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為什麼中低收入家庭裡面,這樣的案件此起彼伏,沒有消停,還被當做茶餘飯後的談資來展開?

難道這樣的貧窮和苦難要不斷循環嗎?而且那些群體要被迫活在亞文化的控制下嗎?他們是自願的嗎?這實在是太恐怖了!其實在家庭慘劇釀成之前,有很多坑都可以避免。

「天助自助者」這是大家都必須牢記的箴言!

妓女遠赴深圳謀生,碰見一點點恩惠就以為佔了很大便宜

曉玲老家是四川的,她帶著李森回老家見父母,發現其實他們家特別貧窮,幾乎是一窮二白的,茅草房和鄉土路,落後的基礎設施和教育水平,讓曉玲喘不過氣。

她只能想方設法賺錢,然後遇到李森之後,李森比她條件稍微好一點,又是香港地區的,曉玲就心動了。

也就是說偏遠地區的女性,沒見過世面,更容易感動和滿足,還會表現的感恩戴德,或者發揮奴性的本質。

這樣往往被發達地區一些人販子欺騙,用買房買車買禮物等等手段就上鉤了。因為想要更好的生活水平,就要靠自己去工作,而不是傍大款等等。

在勞動場所遇到不公平,用眼神可以殺死她

曉玲在上班的時候,丈夫覺得她在賣弄姿色,或者當售貨員被瞧不起,女性的勞動地位普遍比男性低,工資水平低,工種少,還要平衡家和工作,對女性來說是一個挑戰。

但是現代家庭,基本上都是出去工作,李森靠救濟金生活,曉玲為了女兒學費和生活費鼓起勇氣去上班,受到白眼,還要內外被夾擊。

她們面對的問題是,沒有良好的教育條件,勞動力市場又供過於求,這部分女性要面對的是生活的壓榨。「打工妹」等等都是貶義詞。

想要在城市裡面立足,就要創造持續學習的機會,現在社會價值觀比較多元化,所以可以抓住職場這個跳板去完善自己,微商、代理等等都能闖出一片天,這樣也就不會被嘲笑了。

家暴成常態!中低層女性被感情勒索後暴怒引火上身

面對家裡老公的暴力、打罵,基本上妻子都是敢怒不敢言,有的一氣之下跳樓的也數不勝數。面對感情勒索,女性一定不能從忍耐到爆發,這樣容易一下子造成肢體衝突。

一個家庭質量的改變是日積月累的,電影裡面曉玲幾乎是全部寄托在李森身上,然後夢想落空,然後一忍再忍,然後突然宣布離婚,這樣就是容易點燃憤怒的火焰。

在日常暴力矛盾等問題中就要找社區工作人員,社會援助,法律援助,積極建立自信,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發現自己的優勢,承擔家庭的責任,當然這是大部分中國中低層女性已經做出的選擇,她們被逼了之後,和曉玲一樣任勞任怨,沒有怨言,孩子幾乎就是她們餘生的負擔。

為了孩子,她們也不離婚,離婚也是被瞧不起,各種身份夾層裡面,她們才是真正的「夾心餅乾」,她們的心房就是「城中村」,到處都是違章建築,破爛不堪。

應該要學會心理建設,同時讓老公分擔一點家務,如果有必要談判離婚等等,要有第三者在場,用合法合理的途徑安置好孩子和自己。

背井離鄉。異鄉人的苦是見不得光的

曉玲很需要愛,她的老家從來沒有給她溫暖,貧窮和落後給了她不想回去的藉口,她想紮根城市,但是又沒有能力。

這樣的曉玲,有點無助。她不可能回到老家,老家人也不理解她,只管問她要錢。就是那種「伏弟魔」,「重男輕女」等等思想作祟。

曉玲要尋找到一批有共同利益關係的群體,在城市裡做好個人定位,摒棄那些迷信封建的思想,不要和愚昧無知同流合汙。

尤其是有的女性,像曉玲一樣,一開始當妓女等等的,最好適可而止,轉變思維模式,自尊自愛。當然路不止一條,每個女性有她的選擇,只要不後悔就可以。

後來曉玲被嘲諷的時候,她就後悔自己以前當妓女,想重新再來很艱難,而且當了妓女以後,權益更難保障,接觸到的也是魚龍混雜,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這批女性必須保護好自己的隱私信息,學會抱團,不慌不忙的堅強,因為只有堅強才是活下去的唯一途徑。

貧窮和犯罪能劃等號嗎?廉租房裡的日日夜

貧窮不等於就要犯罪,但是貧窮會引發犯罪。曉玲和李森為了搶救濟金都可以爭吵起來,而李森是一個沒有底線的懶漢,他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包括搶劫放火。

中低收入家庭的群體更容易因為憤怒而誘發爭鬥,因為他們找不到更合理的解決方案,這樣就會出現電影裡的血腥場面,但是曝光血腥是遠遠不夠的!

真正要做的是明白為什麼血腥,如何從血腥到漸進,如何保護自己和保護孩子等弱勢群體。

貧窮也不等於沒有話語權,被欺侮或者侮辱,權利平等幾乎是現代社會的標誌了,政府也追加了很多福利,並不是說貧窮成為了犯罪的理由。

電影裡面的曉玲那麼無助和可憐,但是反而會成為娛樂和笑柄,因為她貧賤和黑暗的過去。電影只呈現了這樣一個曉玲,充滿了欲望的靈魂,讓人感覺好像註定她是活該!其實不是的,她們可以過得更好,而不是被圍觀,被嘲笑,被侮辱,她們必須要有所反擊。

相關焦點

  •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天水圍的夜與霧》是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為藍本拍攝的劇情片。
  • 香港:《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位於最近突然成名的元朗區西北部,北邊緊鄰香港溼地公園,西北邊就是深圳灣,隔著海灣能夠看到深圳。這個名字裡帶著「圍」字的地區,像極了香港這座圍城的隱喻。政府在天水圍興建了大量公屋,吸納了將近30萬人在這裡居住。公屋租金較為廉價,租住公屋的多為香港的低收入人群,但是社區的基礎設施條件並不完善,治安實在是個大問題。
  •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22片長: Hong Kong: 122 分鐘又名: Night and Fog天水圍的夜與霧的劇情簡介 · · · · · ·  香港天水圍發生了一件令人慘不忍睹的血案。後來,曉玲產下一對雙胞胎,兩人搬到了天水圍,但迫於經濟壓力,兩人矛盾重生,當曉玲準備獨立時,李森卻開始用變態的手法折磨她……   本片是許鞍華導演繼《天水圍的日與夜》後,拍攝的第二部反映「天水圍」的影片。
  • 《天水圍的夜與霧》天水圍一家四口滅門案真實事件改編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系列的第二部,從《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對於平淡日子中愛的傳遞到《天水圍的夜與霧》中對於家庭暴力、外埠新娘、底層市民生態的描述,導演的視角一直在變化,但關注的核心依舊是底層的人們
  • 《天水圍的夜與霧》:白襯衣下的黑胸罩
    《天水圍的夜與霧》很容易讓觀眾聯想起許鞍華早年的代表作《瘋劫》,同樣的婚姻愛情悲劇、同樣的女性視角敘事——《天水圍的夜與霧》在不經意間向我們提醒:許鞍華是為數不多的堅持到現在還在創作的香港新浪潮主將。
  • 《天水圍的霧與夜》:扭曲而陰暗的人性,這部電影呈現得淋漓盡致
    許鞍華2009年的電影《天水圍的霧與夜》由任達華和張靜初主演,講述了一個大陸女孩和香港男人結婚後發生的悽慘故事,更可悲的是,這個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今天我就來講講這起事件。>,住在天水圍的公房(廉租房)裡,天水圍是香港的貧民窟,這裡共有11棟公屋樓盤和6個居屋屋苑(經濟適用房),居住人口約25萬。
  • 2004年震驚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改編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
    創作背景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起慘絕人寰的「一家四口滅門慘案」,一名男子殘忍的殺死妻子及兩個女兒後自殺身亡,其中
  • 周末電影之《天水圍的夜與霧》
    香港天水圍發生了一件令人慘不忍睹的血案
  • 《天水圍的夜與霧》 | 一場家暴變滅門的慘劇
    我以為撥開濃霧就能看到光亮找到救贖沒想到我不僅在霧裡我還在夜裡——網友 禾一最近看了一系列的小眾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許鞍華導演執導的《天水圍的夜與霧》。更令人駭人聽聞的是本片改編自2004年發生在香港天水圍的真實事件。天水圍,這個被香港遺忘的角落,不僅距離城市中心遠,還是眾多底層小人民聚集的地方,政府80%的公屋都在天水圍搭建。夜與霧,看似毫不相干,但它們都能讓人看不清眼前的事物,都能讓人身處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之中。
  • 光影天水圍---「另一個香港」悲情與溫情
    「天水圍,一個悲情城市」,許鞍華用影像語言訴說著另一個香港的故事,從《天水圍的夜與霧》到《天水圍的日與夜》,一個導演的視角詮釋了悲情,溫情,你所不了解的香港那些事兒。  2004年4月11日,天恆邨無業男子李柏森,用刀砍死了來自內地的妻子及兩個親生女兒,繼而自殺,製造了震驚全港的天水圍滅門慘案。《天水圍的夜與霧》以此為原型,騙綜援無所事事的李森,外出打工為了養家卻遭到老公毒打的內地新移民王曉玲,從王曉玲離開四川農村到兩人相愛,擁有自己的家庭,到矛盾重重釀成家庭暴力,命案的緣由,因為階級消費能力的差距。
  • 《天水圍的夜與霧》:鄉下妹遠嫁香港,背後的家暴到底有多可怕?
    文/羅小可許鞍華是小編最喜歡的華人女導演之一,她的《天水圍的夜與霧》揭示真實的人性,即使十年過去依然經典。電影是根據2004年香港真實事件改編,有張靜初、任達華主演,是一部既深刻又壓抑的家暴片,獲得了29屆香港金像獎。它講述的是四川鄉下姑娘曉玲想要通過婚姻改變生活,在做妓女的時候遇到香港男人李森,最後定居香港被家暴殺害的故事。
  • 《天水圍的夜與霧》原型,天水圍滅門慘案,男人把一家人養肥再殺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導演許鞍華天水圍系列的第二部,這個案件是根據04年天水圍一部真實的案例改編,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起慘絕人寰的「一家四口滅門慘案」,一名男子殘忍的殺死妻子及兩個女兒後自殺身亡,其中,這位金姓母親來自於四川,而當年的6月底時許鞍華便去拜祭死者,並搜集相關資料,把這個案件拍成了
  • 深度解讀《天水圍的夜與霧》:悲劇的釀成,不止只有家暴者一人
    不知你是否經歷過家暴,不知你是否覺得家暴離自己的生活很是遙遠,但不可否認有許多人正遭受著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儼然成為社會話題。圍繞家暴的國產影視作品,腦海裡能想到的就有兩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扎紮實實的童年陰影,一想到馮遠徵這個人就引起不適。
  • 《天水圍的夜與霧》:解讀影片背後的親密關係及家庭衝突
    《天水圍的夜與霧》這是一部由許鞍華執導的劇情片,同時於2009年5月在中國香港正式上映,影片的劇本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引人入勝的同時又發人深思。雖是一部揭露家庭衝突的影片,但裡面講述的親密關係和家庭暴力又是那麼似曾相識,因此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和相關思考。
  • 《天水圍的夜與霧》誰在為家庭暴力推波助瀾?
    曉玲父母:如果曉玲的父母換成其他人,或許曉玲不會嫁給李森,或者不會去天水圍。在曉玲最風光的時候,他們享盡了好處;在曉玲困難的時候,他們還沒弄清楚曉玲的困難是什麼,就把曉玲推了出去。李森跟曉玲去見父母。曉玲父母知道李森是香港來的,並且要給自己裝修房子時,馬上就讓李森喊自己「爸、媽」。
  • 舊影感悟:《天水圍的夜與霧》
    《夜與霧》是阿倫雷乃的名作,後來日本大島渚拍攝了《日本夜與霧》,夜和霧成為人性黑暗的代名詞。許鞍華是我喜歡的導演,她的電影市井和詩意總是能非常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次也不例外。  一個「小姐」出身的大陸妹王曉玲(張靜初飾演)嫁到了香港,沒有想到香港的李森(任達華飾演)只是一個依靠綜援而生活的「邊緣人」,生活的困頓使得兩個人連發衝突,李森最後殺死了妻兒。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但是,許鞍華顯然試圖去尋找人性的根據,而不是尋找什麼社會根源。人之相遇相知相愛到結成解不開的生死結,這裡面有太多無法透視的盲區。
  • 《天水圍的夜與霧》:看起來恐怖吧,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如果說《天水圍的日與夜》是許鞍華給香港底層小人物編織的一出童話的話,隔了一年拍攝出來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是一場典型的給底層人物的醒世錄。它用一個真實改編的案件為切入點,在構建和解析底層居民如何應對整個經濟環境萎縮下的困頓和自我平衡。雖然,在內地觀眾看來,這種解析還是站在香港本土居民的立場上,在給自己找理由。
  • 許鞍華為我們重現了這場人間慘案——《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8年,香港導演許鞍華在拍攝了《天水圍的日與夜》之後。在當時引起了一陣轟動,因此2009年,許鞍華的「天水圍」系列第二部《天水圍的夜與霧》得以上映。對比一下兩部電影,基本上走的都是極端。「日與夜」是非常明顯的自然景觀相比之下,「夜與霧」是不清楚有時候,我甚至不知道你面對的是「夜」還是「霧」在這兩種景象之間,可以自由自在地轉換所以,當你想要認真的去了解這個秘密的時候,你可能會有點疑惑即使是影片中的阿玲,相信她也會感到疑惑沒有像前篇一樣平淡的故事反覆閃回和小故事讓我看整體阿爾琳的悲劇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發生了如果注意到一些細節,就會首先捨棄全部的話題
  • 以《天水圍的夜與霧》為例,解讀影片背後的親密關係及家庭衝突
    《天水圍的夜與霧》這是一部由許鞍華執導的劇情片,同時於2009年5月在中國香港正式上映,影片的劇本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引人入勝的同時又發人深思。雖是一部揭露家庭衝突的影片,但裡面講述的親密關係和家庭暴力又是那麼似曾相識,因此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和相關思考。
  • 一個鄉下女孩嫁給香港大叔後的生活,解讀《天水圍的夜與霧》
    領頭的阿姨發現了她,主動叫她加入一起跳舞,可是月費竟然要50塊錢,她藉口要問過老公,逃也似地跑了……這是許鞍華的執導的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裡面的劇情,以發生在香港的天水圍的真實事件改編,任達華和張靜初擔當主演。這是一部以「家暴」為題材的電影,講述是一位「大陸妹」嫁給「香港大叔」後的種種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