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測試:V2X會比自動駕駛技術好用嗎?

2021-01-17 大洋網

V2X是一個簡稱,全稱是Vehicle to Everything,是一套智能交通技術,能提升行車安全。嚴格上講,V2X不是自動駕駛技術的一部分。假如將自動駕駛技術當成一棵技術樹,那麼V2X就是另外一棵技術樹。兩棵樹可能靠得很近,但畢竟還是獨立的兩棵樹。在過去兩個月時間裡,中國車市屬於「V2X」,別克、福特、捷豹路虎、廣汽埃安先後出手,發布「V2X」應用,並搭載在新車上。這還只是一個起點,根據這些企業的規劃,未來,還會將V2X搭載在更多的新車上。與自動駕駛相比,V2X有什麼不同?有了自動駕駛技術,還需要V2X嗎?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測試了V2X。


V2X是這麼工作的

自動駕駛技術需要有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或者雷射雷達,藉助這些硬體,才能感知環境。V2X不同,它不需要攝像頭,也不需要雷達,V2X是通過通訊手段,來進行感知。以交通信號燈為例,當綠燈變紅,信號燈會以信號波的信息,向外發送這一信息,搭載V2X技術車輛能夠接收到這一信息,呈現在儀錶盤上,並通知駕駛員。

相比於自動駕駛,V2X的優點很明顯,不會受到環境影響,汽車不會由於下雨、起霧等原因「看不見」,也不會因為風雪、沙層等環境因素而「看不清」。與此同時,V2X還具有連接速度快、傳輸延遲短、可靠性高等優勢,並可穿透部分障礙物進行傳輸,提升車輛在視線盲區的感知力。即使面對複雜多變的路況環境,整套系統也將以更高的精確性與可靠性、更強的非視距性能。更為關鍵,V2X的運行不佔用晶片的算力,也不會對算法提出新要求。如此一來,汽車不僅更加安全,也更加高效。


進行三個場景測試,證明「好用」

此次測試,選擇車輛是廣汽埃安在2020年底剛剛量產下線的埃安V V2X+5G版。測試是在廣汽埃安的智能生態工廠裡進行,廣汽埃安專門為此次測試設置了一條封閉的測試道路,並最大程度還原了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場景:比如過紅綠燈,還比如遭遇前方故障車,又比如突然有一輛車突然從盲區裡竄出來。

在一個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前方有一輛大車遮擋,駕駛員和乘客不能直接看到信號燈顏色。相信這是許多駕駛員最怕遇到的情況之一。因為,你不知道大車通過之後,信號等是否還是綠色?運氣不好,信號燈剛好由紅轉綠,便會闖紅燈。記者乘坐在具備V2X技術的埃安V上,發現這種擔心將不存在,儀錶盤上清晰的將信號燈信息顯示出來。值得一提的是,V2X除顯示信號燈顏色,還可以將信號燈的「讀秒」情況顯示在儀錶盤上。

在馬路上行駛,前車毫無徵兆的剎車、停車,這也是後車駕駛員最不想遇到的情形之一。因為,反應稍慢,可能就會追尾。前車突然停車的原因有許多,有可能是走錯路,也有可能是停車接人,還有可能是遭遇故障——V2X能夠針對其中的「故障」,進行迅速的反應。測試中,當前車發生故障,突然剎車,還沒完全剎停和亮起雙閃時,後方車輛儀錶盤上就顯示高紅的標誌,並伴隨著報警聲:前方車輛有故障,小心繞行。

測試的最後一個項目是「彎道會車」。「彎道會車」是交通事故的高發場景,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所有車輛都有盲區,在彎道裡,盲區會加大,駕駛員會看不見來車;二是在彎道裡,車輛的抓地力比較小,速度一塊,車輛容易失控。測試過程中,測試車輛要進行一個大角度的右向轉彎,在轉彎一剎那,V2X發出報警,彎道裡有車輛,且速度較快。看到這一信息,駕駛員第一時間降低車速,並停在原地。當測試車輛停好的一剎那,一輛對向的左轉汽車突然出現,並飛馳而去。


完全解封之後,V2X功能會更強大

完成一系列的測試之後,我們一直認為,V2X確實是好用,不僅響應更加迅速,而且反饋信息相當準確。此次測試,測試功能還只是V2X的初級應用。當V2X發展到技術中期,可以實現盲區繞障、同步制動、盲區緊急制動、交叉路口通行、右行避讓、逆向超車輔助等功能。而V2X一旦進入技術成熟期,實現遠程遙控駕駛、遠程自動駕駛、編隊繞障、編隊自動駕駛、RoboTaxi等功能,並可以向車與行人(V2P)、車與雲端(V2C)、車與家(V2H)等更完整形態發展。

如此之好,那麼V2X為什麼時至今日,才實現初步的應用?其中,關鍵原因是V2X技術的標準化。V2X是通過通訊手段,實現車聯網。而要實現車聯網,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或者協議。這個標準可以覆蓋所有V2X車輛,讓所有車輛共同遵守。此外,要讓信號燈等交通設施發射信號,需要進行改造,這同樣需要時間和成本。好消息則在於,這些挑戰正在逐步被克服,隨著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在更多城市的落地,隨著更多新車搭載V2X技術,V2X對於車輛安全的提升,會愈發明顯。

稍早的時候,在一個規模不小的研討會上,有與會專家提出,當L4和L5級自動駕駛不可能一步到位,V2X等技術將是不可或缺的技術,普及V2X技術是智能科技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話音才落,V2X在汽車上應用便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顯然,空穴來風,並非無因。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周偉力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周偉力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冬芹

相關焦點

  • 劉盛翔:百度Apollo自動駕駛測試技術與實踐
    百度Apollo自動駕駛快速發展同時也離不開整個自動駕駛測試和驗證體系保駕護航。接下來我重點講百度自動駕駛是怎麼測試的,它有哪些關鍵的測試技術。這裡是整體測試體系架構,最底層次我們看到了非常重要自動駕駛測試場景庫,場景庫上面會有很多大量數據進行支撐場景,同時在應用到各個階段的測試當中,從而通過縱向分層橫向分階段的測試體系,我們能夠評價出來一輛自動駕駛車輛到底有多智能,它是不是足夠安全、舒適和可靠。
  • 別克V2X技術初體驗:沒有V2X的高階自動駕駛都是耍流氓
    換而言之,現在基於視覺系統的自動駕駛輔助技術,也是很難識別出來的。而該路段如果沒有進行提前減速,或將對車輛造成傷害,甚至會有失控的風險。隨後我們駕駛2021款別克GL8 Avenir 艾維亞駛向一個紅綠燈路口,當系統監測到我們沒有進行制動時,同樣會在液晶儀錶盤和HUD上進行穿紅燈預警。
  • Apollo自動駕駛技術論壇
    定位模塊輸出精確結果對於後續感知和控制決策模塊的正常工作非常重要,因此該模塊需要高度的可靠性。無人駕駛車輛可能處於複雜環境中,在天氣變化、季節變化、道路擁堵等各種外部幹擾下,如何實現穩定的高精度定位是一個富有挑戰的任務。
  • 自動駕駛機器人如何駕駛?
    以一款自主開發的自動駕駛機器人為研究對象,介紹自動駕駛機器人功能和結構,分析自動駕駛機器人的關鍵技術,開發自動駕駛機器人在車輛道路測試試驗、車道保持、跟車、換道和遠程駕駛方面的應用。隨著汽車工業的大力發展,人們對汽車的安全性能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這需要大量的汽車可靠性和耐久性試驗來不斷提高設計水平[1]。
  • 車圈圈丨自動駕駛發展調查:產業化還需技術「破冰」
    一路上除了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的測試車輛外,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出行公司的少量測試車輛也在進行測試,但並未載人運營。試運營中的百度Apollo自動駕駛測試車記者定位了自身站點,不久後就有車輛接單,叫車體驗和平時使用的網約車非常類似。然而,記者在尋找上車地點時,卻遇到了困難。
  • 威馬的自動駕駛之路企業推動+政策導向,自動駕駛產業化提速
    2018年,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Waymo宣布完成了1000萬英裡的公共路面路測;2019年,大眾計劃向Argon AI投資26億美元,與福特聯手開發自動駕駛技術;國內的百度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已經於2019年進化至5.5版本,並且在國內多個城市拿到了自動駕駛載人測試牌照。
  • 通過基於搜索的過程內容生成進行自動測試無人駕駛汽車
    與自然主義現場操作測試相比,虛擬測試可在計算機仿真中對自動駕駛汽車軟體進行測試,從而提供了一種更有效,更安全的選擇。但是,創建合適的測試方案既費力又困難。在本文中,我們結合了過程內容生成(一種現代視頻遊戲中常用的技術)和基於搜索的測試(一種已在許多領域證明有效的測試技術),以便自動創建具有挑戰性的虛擬場景來測試自動駕駛汽車軟體。
  • 百度自動駕駛部王石峰:詳解自動駕駛大腦、傳感器、硬體架構及汽車...
    所以在自動駕駛中,安全是自動駕駛技術開發的第一天條。為了降低和避免實際道路測試中的風險,在實際道路測試前要做好充分的仿真、臺架、封閉場地的測試驗證。車輛運行在空曠的場地上,自動駕駛系統感知系統模擬的虛擬場景,自動駕駛系統根據虛擬的場景發出控制指令,再通過傳感器將車輛的真實軌跡反饋到虛擬環境中,實現真車與虛擬環境的融合,從而進行車輛操控的驗證。   司機在環(Driver in loop),基於實時仿真技術開發,結合駕駛員的實際行為,可以實現對車輛和自動駕駛技術開發測試做出主觀的評價。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自動駕駛|雷射雷達|luminar|...
    隨著特斯拉FSD的測試版發布,是個大的突破性進展,自動駕駛離實際使用越來越近了。2021年應當是自動駕駛進入大眾生活的元年。汽車制動駕駛離不開雷射雷達,雖然Musk說不用雷射雷達,那是因為雷射雷達貴,如果雷射雷達能夠達到1000美元或是500美元,我相信會Musk也會用雷射雷達的。除了Musk之外,幾乎所有的汽車廠商的自動駕駛都在測試雷射雷達。
  • 蘋果自動駕駛汽車2018年測試裡程達到8萬英裡
    蘋果一直對其自動駕駛項目的細節保密。2018年,蘋果在加州進行的道路測試裡程達到79745英裡(合128337公裡),遠低於Alphabet Inc.旗下自動駕駛部門Waymo,後者在全球道路上進行的測試裡程高達1000萬英裡,但蘋果去年的測試裡程遠遠超過了上一年度。上一年度,該公司自動駕駛測試裡程僅為838英裡。
  • 對話樓天城|小馬智行眼中的自動駕駛仰望與現實
    2016年底,樓天城和彭軍聯合創辦了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希望用自動駕駛技術產生更多的價值。四年過去,當下小馬智行已經成為國內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這是一家從上到下都甚少在公開場合接受採訪的公司。
  • 自動駕駛主觀評估 - 橫向控制駕駛體驗和精神壓力
    「 我們之前寫過兩篇基於客戶屬性感知自動駕駛的文章(未來自動駕駛系統認證方法- 自動駕駛好不好權威機構認證,自動駕駛性能評估方法- 自動駕駛好壞不是廣告和配置說了算)得到不少自動駕駛行家的點評,其中有一些朋友指出源自於整車主觀駕駛的基於主觀駕駛評估的自動駕駛開發過時了,其實只要汽車開發的目的是服務於人就是會需要主觀評估,因為當前人類很多複雜的情感和感覺還無法完全能夠通過簡單的客觀衡量所以服務於人的產品肯定是無法缺少主觀評估
  • 百度李震宇做客趙福全研究院:加速自動駕駛技術落地應用,政府的...
    【自動駕駛最難的是關鍵技術的整體突破】 我們從一開始就感覺到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會很不容易,但是在沒有深度進入之前並不清楚難在哪裡。現在看來,自動駕駛的各個環節都非常困難,而最難的是如何實現關鍵技術的整體突破。
  • 海澱這些道路,可以測試自動駕駛車輛了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與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聯合通告,指定海澱區自動駕駛車輛測試道路。通告稱,為保證道路交通安全與暢通,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的有關規定,決定指定海澱區部分道路作為自動駕駛車輛測試道路。
  • 自動駕駛面臨三大追問:不考「本」?太「透明」?很昂貴?
    關於高度自動駕駛落地應用的話題頻頻成為熱點:高度自動駕駛後,還要不要考駕照?車聯網了,行蹤會不會太「透明」?高度自動駕駛車普通人用得起嗎?記者採訪大量業內人士、行業專家,探問社會關切。據瑞銀集團分析,到2030年,全球自動駕駛網約車的市場規模有望超過2萬億美元。要不要考駕照?會不會太「透明」?能不能用得起?高度自動駕駛推廣後,還要考駕照嗎?
  • 為何偏偏是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出現了「爆單」?
    「爆單是一件好事情,百度Apollo GO的目標還是通過實際地運營、實際用戶的反饋來改進產品,提升自動駕駛技術。」陶吉說。據百度相關運營負責人介紹稱,自動駕駛在北京的開放門檻較高,北京載人測試政策是分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自動駕駛的路測,很多在北京的公司都處於這個階段;如果進行載人測試,必須要在開放道路上積累50萬公裡的測試裡程,目前在北京,百度是唯一一家獲得了第二階段載人測試的許可。因此,目前能夠在北京面向公眾做自動駕駛測試運營的,只有百度一家有這個能力。
  • 中國自動駕駛汽車(AV)產業,能安全上路了嗎?
    中國在自動駕駛汽車(AV)領域投入了大量資金,計劃大力發展汽車工業這一新興領域,包括技術、初創企業、測試、法律法規和部署等各個方面。
  • 不斷創新,是奧託立夫對安全的升級守護|自動駕駛|碰撞測試|奧託立...
    而說到安全帶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因為上車的第一件事就是系好安全帶。由於安全帶的出現,汽車事故中的死亡率大大降低。隨著技術的發展,也出現了預緊式安全帶,對於安全起到更早的保護。第一條兩點式安全帶就是在1956年出自於奧託立夫的前身——Lindblads 汽車服務公司,公司直到1968年才更名為「奧託立夫」。
  • 自動駕駛開發者利器:華為雲自動駕駛雲服務Octopus亮相上海車展
    該服務基於華為雲,提供自動駕駛數據、訓練以及仿真三大子服務,助力車企開發者快速開發自動駕駛產品,共同探索智能網聯汽車時代。  人工智慧讓汽車行業煥發新的活力,自動駕駛技術的深度應用則將為汽車行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 從技術之爭到運營平臺之爭,T3出行升級自動駕駛競爭門檻
    將自動駕駛發展所需要經歷的「技術研發-落地驗證-商業探索」 閉環的三個階段進行拆解,我們會發現,完成階段跨越的要素都掌握在運營平臺手中,因而,在自動駕駛時代,具有像T3出行這樣類似能力的運營平臺將成為各方爭奪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