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翻滾吧小七
最近在看一檔綜藝節目,叫《巧手神探》。它是全國首個原創手作解密互動體驗秀。
這個節目的創新之處在於,它是以神探和巧手之間展開的攻防甄別戰為主要形式,向觀眾們展現每一款巧奪天工的精妙手作。
《巧手神探》上線三個月,豆瓣評分穩定維持在7.5。雖然算不上超級高分,但和網上鋪天蓋地的6分綜藝相比,可謂口碑上佳,好評如潮!
豆瓣評分7.5
在神奇的巧手之城中,巧手們會將自己精心製作的手作小心隱藏起來,神探們需要用自己的一雙慧眼仔細甄別。
每位巧手只給神探們4次甄別機會。選擇結束後,哪位巧手被甄別出來的手作最少,就算獲勝。如果出現平局,那麼則由眾位神探共同投票決定誰是「最佳巧手」。
更有趣的是,每一輪遊戲還隱藏著一位「臥底神探」。這位臥底神探主要負責混淆視聽,幹擾其他神探的辨別判斷,最終目的是為了守護巧手匠人,幫助他們取得最後的勝利。
巧手與神探,兩大陣營,一攻一守,即時互動,特有的「對抗性」讓我們在身臨其境感受藝術魅力的同時,更能體驗到對決的緊張、解密的刺激以及玄機揭曉時的無限精彩!
下面我主要分享一下節目中驚豔到我的巧手手作以及它背後特別動人的巧手故事。
令我極為震撼並深深感動的一種手作工藝,就是周雪蓉老師的「蠟像手作」。
周雪蓉老師是一名蠟像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同時她也是「記憶保鮮館」的創始人。
周雪蓉老師
什麼叫「記憶保鮮館」?
人的記憶之所以需要保鮮而不讓它腐朽,就是因為這些記憶在她的心中是非常寶貴的,她不想忘卻它們,於是想方設法要保存下來,並使之永遠新鮮!
周老師保鮮記憶的方法就是做出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蠟像。二十多年來,她把自己珍視的人和事,都用「蠟像手作」的形式完美保存了下來。
記憶保鮮館
作為一名蠟像藝術家,周老師認為「製作蠟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將做的這個人物。
製作工藝上,具體體現為以下四步(以頭部為例):
首先,對頭部數據進行詳細核准
然後,進行頭部雕刻
雕塑之後,第三步是給蠟像上色
最後一步,完成蠟像植髮。
蠟像手作,首先震撼到我的是它的真實。
冷軍老師的蠟像手作
1、冷軍老師的蠟像
節目一開始,是一場從混雜在真人的一群人中找出蠟像的小遊戲。最後大家找到的冷軍老師的蠟像,不得不說,真是太逼真了!
皮膚之細膩,宛如真人,臉上居然還有血管,這個工藝水平真是令人驚嘆!
難怪神探們說:
感覺冷軍老師,這位中國當代超寫實主義油畫大師,馬上就要動起來了。
2、坐在門口的保安大叔
正式比賽的場景布置中,節目組也在蠟像手作的房間裡混入了許多真人。
比如,01號——坐在門口的保安,就不是蠟像,而是活生生的人。但神探們卻認為他是所有人裡最有可能是蠟像的那一位。
坐在門口的保安大叔
節目中,負責辨別真偽的神探共有5位。也就是說,在五雙眼睛的注視下,還是猜錯了。
01號大叔出來之後,Angelababy(楊穎)拉著他的手一直看,一直摸,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眾位神探的甄別失誤,也從側面證明了這個房間裡的蠟像手作做得有多麼真實,以至於手部的膚質居然可以與活人亂真。
3、戴眼鏡的老奶奶(外婆)
神探們在甄別小賣部旁那位「戴著眼鏡的老奶奶」時,我注意到老奶奶臉部的所有細節:臉上的皺紋、皮膚的紋路、眼皮的皺褶,就連老年斑都有。
這位戴著老花鏡的老奶奶正在納鞋墊,表情是那麼專注。後來,才知道原來這是一尊以「周雪蓉老師外婆"為原型的蠟像手作。天哪,細節怎麼可以那麼細膩,表情怎麼可以那麼生動,真的太逼真了!
雖然,最後的結果是:「老奶奶」被神探們成功甄別出來了,但其實整個辨認過程稱得上百轉千回,困難重重!
第一輪,僅憑肉眼觀察,神探們誰也沒有發現老奶奶是蠟像。
第二輪,主持人允許他們拍了2張照片。經過對前後兩張照片的認真對比,有兩位神探發現:這位老奶奶的動作始終一模一樣,而旁邊那位阿姨的動作前後則有明顯的變化。
根據「真人待久了不可能不動」的常識,眾人對「老奶奶」產生了懷疑。
不過此時,大家還不是很確定「老奶奶是否是真人」,於是進一步甄別蠟像的膚色與真人的膚色的不同,最終才從2張照片的反覆比對中發現了端倪。
其實,有時候蠟像與真人的膚色差異,倒不是僅僅因為顏色,而更可能是源於皮膚的某種質感。不過,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神探們的智商都很在線,觀察也是real仔細!
在這場攻防甄別戰中,眾位神探還是很厲害的,他們總共鑑別出3尊蠟像。
講真,能取得這樣喜人的成績,還真要感謝主持人允許他們「拍照片」呢。其實,這些蠟像手作本身已經做得非常非常逼真了,但神探們經過前後對比之後發現:不是蠟像的人都動了!這才幫助他們順利甄別出蠟像人物來。
最終甄別結果
然而,周雪蓉老師還是很謙虛地表示:看來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這時,眾位神探們都紛紛擺手嚷道:老師,千萬別!您再提升,它就會動了!
製作工藝已經如此登峰造極,周老師卻還是想更加精進,真的被她這種匠人精神感動到!
4、一個無名攝影師
當然,現場還有一尊蠟像,也藏得很「深」,當時沒有一位神探能把「他」甄別出來,那就是一個「無名攝影師」的蠟像手作。
看到這尊蠟像被抬出來,眾位神探都凌亂了,連連驚嘆:
「這個人太像了!」
「這也太以假亂真了吧!」
「我以為他是節目的攝影師呢!」
.......
不得不說, 這尊「攝影師」,真是做到了「極致的真實」:
皮膚、血管、痘印、疤痕、青筋、毛孔,凡是你能想到的面部所有的細節,他都有!
不僅如此,他頭上還有汗,還有油脂,甚至頭髮中的一絲兒白頭髮,製作者都沒有忽略掉。他的耳朵,據說是矽膠做的,就像真的一樣,特別柔軟,而且還能動。
周雪蓉老師的蠟像作品,細節刻畫極其逼真,人物體貌很是生動。哪怕離近了細看,都特別像真人!
我一邊看節目,一邊不禁感嘆: 一個蠟像手作居然能做到如此精細的地步!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無名攝影師的蠟像手作
當大家都感慨於「蠟像的細節做得太到位了」時,我想起周雪蓉老師講過的一句話:
蠟像是超寫實的,它要把所有的細節都呈現出來。
那為什麼這些蠟像手作的能夠做得如此真實,如此神似,如此動人呢?
因為情感,因為記憶,因為愛!
周雪蓉給外婆做蠟像
1、表達最真實的情感
節目中,神探肖央問周雪蓉老師:剛才我們甄別的那幾尊蠟像,是不是都是您身邊的人?
周老師點點頭,笑著說:是的,那位「戴著眼鏡的老奶奶」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我的外婆。我做的第一尊「身邊人」的蠟像,就是她。
外婆的臉上,有一種非常漂亮的神採,它是玫紅色的,特別好看,特別慈祥!
從周雪蓉老師的這段描述中,我們能充分感知到她對外婆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周老師的記憶裡,外婆的形象是如此溫暖、如此美好,她的臉上泛著紅光,仿佛有一種自帶光環的神聖之美。
外婆是周老師最親的人,從小把她帶大,一直陪伴著她成長。
我注意到一個細節,在製作蠟像時,周老師原本想把外婆的頭髮親自種進蠟像裡,可當她拿著頭髮的時候,一度失聲哽咽,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想到外婆,周老師哽咽了
我想,作為一名專業的蠟像藝術家,周老師之所以如此激動,正是因為一邊製作蠟像人物的過程,同樣也是一邊懷念至愛親人的過程。描摹、刻畫、勾勒、加工,每一道工序都讓她回憶起與外婆一起生活的種種過往。
「一談起外婆,我就說不下去了。」
周老師的數度哽咽和不禁語塞,本質上是源於對身邊人真摯的感情。
為什麼周雪蓉老師這麼喜歡做身邊普通人的蠟像呢?
因為對於她來說,這是一種最真實的情感表達,同時也是一種最美好的記憶留存。
通常藝術家在做明星名人的蠟像時,都會相對模式化。但在做「身邊人」的蠟像時,她就可以把內心最真實的情感融入其中,就可以在創作中表達心底對所愛之人最美好的回憶!
周老師的外婆
2、留存最美好的記憶
周雪蓉老師是個生活觀察家。她的許多作品,都來自於內心對往昔生活中的某一瞬間、某一場景、某一情景的剎那感動!
有一次,忙碌了一天的周老師下班回到家,看到陽臺上有兩位老人正在下棋,那是她的父親和家公。夕陽西下,當陽光照在兩位老人家的身上時,倏然間勾勒出非常美的線條。
「兩親家下棋」的蠟像手作
那一刻,周老師覺得這個情景太美好了,於是她決定通過蠟像手作把它記錄下來。
仔細觀察這兩尊蠟像的神態,我們發現它們竟然還是有劇情的:
「父親」一臉開心,看來形勢大好,明顯是下棋佔了上風。
「家公」表情嚴肅,顯然沉思良久,恐怕在想怎麼扳回一城。
「父親」一臉高興
「家公」認真沉思
據說,這組「兩親家對弈」的蠟像作品,真切到把周老師的先生都騙到了。可以想見,它們做得有多傳神!
「兩親家」下棋的蠟像手作
還記得,比賽前的場景布置時,周雪蓉老師提出:
一定要在房間裡放一首老歌,那是外婆最愛聽的《新白娘子傳奇》!
當「千年等一回......等一回......」的音樂徐徐響起,我們便跟她一同瞬間夢回1980年代。它是一個如此遙遠又如此熟悉、如此古老又如此溫暖的時代,因為那裡有我們想念的人......
那一剎那,我突然感到有這樣一門「復刻人生」的技藝真好,因為它能夠把人生中最美好的記憶、所愛之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人與人相會的美好時光都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
人生苦短,彈指百年,而此一技,卻可將瞬間化作永恆,奇妙得好似穿越時空,驚喜得仿佛見證奇蹟!
周老師在給「外婆」上色
以前談及超現實主義的藝術品,很多人總會覺得它們真實有餘而創意不足、精細足夠但缺乏靈動,可是我們從周雪蓉老師的作品中卻看到了極致的嚴謹和豐盈的愛。雖然,周老師一直在做普通人,但她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
藝術源於生活,靈感來自對身邊人真摯的情感和細膩的愛。周雪蓉老師的蠟像手作給我們的啟示是:
身為一名創作者,無論是處於什麼行業,都要認真觀察世界,用心記錄生活,並把情感和愛融入創作。
當一件作品融合了你的情感和生活之後,它便有了生命力,就好像活了一樣!
「身邊人」的蠟像手作
極致真實的「巧手之作」,背後是對筆下人物深厚誠摯的情感,對庸常生活細緻入微的體察,對莽莽人生溫柔之極的觀照。
周老師在製作蠟像
任時代變化再快,你想永遠引領將來,這是妄想。
承受重複、簡單、機械,這是日常。
哪雙手,不這樣?
哪雙手,不這樣?
承受重複、簡單、機械,這是妄想。
讓我們以一雙巧手,打破偏見,創造奇蹟,超越庸常!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翻滾吧小七,情感美文領域創作者,熱愛寫作,專注成長,解讀情感,願與你共情。原創不易,盜版必究。歡迎點讚並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