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裡長夢
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
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品
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曹雷演播
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4年後,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當時已92歲高齡的楊絳在書中以溫潤平和的筆調記錄了她與錢鍾書及女兒錢媛相守的人生經歷,讓讀者與她一同沉浸於苦難與幸福、快樂與憂傷交織的人生實境中;不僅如夢似幻地道出摯情難斷的依戀,也在清麗幽默的文字中濃縮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讀書人深邃厚重的人情及正直清朗的操持。
在《我們仨》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中,作者以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三部,則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至1998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天壤之間,先生百年人生玉成的善良、智慧和正氣將永遠開悟與潤澤後人,先生的生命將在她的著作中延續。
作 者
楊絳(1911—2016),原名楊季康,著名作家、翻譯家和學者,江蘇無錫人。畢業於東吳大學,清華大學研究生院肄業。
1935 年與錢鍾書結婚後共赴英國、法國留學。1938 年秋回國,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1952 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作品有劇本《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長篇小說《洗澡》,散文及隨筆集《幹校六記》《將飲茶》《雜憶與雜寫》《我們仨》《走在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等,譯作《堂吉訶德》《吉爾·布拉斯》《小癩子》《斐多》等。
演播者
曹雷,上海人,祖籍浙江,1940年生於江西,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上海電影譯製廠一級配音演員兼譯製導演。
1962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留校任教。1965年入上海電影製片廠任演員。1982年起任上海電影譯製廠配音演員兼導演,為《非凡的愛瑪》《愛德華大夫》《國家利益》《總統軼事》《最後一班地鐵》《蒲田進行曲》《姐妹坡》《鷹冠莊園》等譯製片中女主角配音;並擔任《斯巴達克斯》《戰爭與和平》《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柏林之戀》等譯製片的導演。還錄製過多部音樂廣播故事,曾獲廣電部頒發的優秀女演員獎。
我沒有聽過楊絳說話的聲音,錄音時,我只想著怎麼走進她心裡去,把書裡的話作為自己的心裡話說出來。楊絳不在了,也沒法找她聊聊,聽她怎麼說話的。以前跟她熟悉的編輯認可這錄音了,我也就放心一點了。——曹雷
有聲書分集大綱
*第三部各節音頻小標題為編者所加,原文僅有小節序號。
第一部 :我們倆老了
有一晚,我做了一個夢。我和鍾書一同散步,說說笑笑,走到了不知什麼地方。太陽已經下山,黃昏薄暮,蒼蒼茫茫中,忽然鍾書不見了。我四顧尋找,不見他的影蹤。我喊他,沒人應。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裡,鍾書不知到哪裡去了。我大聲呼喊,連名帶姓地喊。喊聲落在曠野裡,好像給吞吃了似的,沒留下一點依稀仿佛的音響。……
一九八九年冬與錢鍾書在北京三裡河宿舍院中散步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這是一個「萬裡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
一 走上古驛道
二 古驛道上相聚
三 古驛道上相失
1950年清華校慶日,攝於清華大學新林院宿舍,我家住這宅房子的西側,小門內是我們三人的臥室,窗內是客廳。我抱的是小貓「花花兒」,剛滿月不久。陽臺下是大片空地。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三部各節音頻小標題為編者所加,原文僅有小節序號。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引子: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一 求學牛津
二 「料量柴米學當家」
三 「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
四 巴黎大學
五 回國「做媳婦」
六 「圓圓頭」
七 圓圓和爸爸最「哥們」
八 勝利之前最艱苦的日子
九 不願去父母之邦
十 我們都洗乾淨了
十一 中關園裡「容安館」
十二 「借屍還魂」
十三 流亡師大小紅樓
十四 「嚶其鳴兮,求其友聲」
十五 遷居三裡河寓所
十六 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全書完)
長按上方二維碼,聆聽《我們仨》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獲取《我們仨》電子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