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很樸素;我們仨,很單純

2020-12-27 月牙彎彎

《我們仨》是當代作家楊絳創作的散文集,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楊絳先生以沉重的語氣,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溫情脈脈,夫妻感情深厚,女兒錢瑗從小乖巧可愛。

三個人的家庭幸福美滿,從字裡行間透露著幸福的味道和生活的味道。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一個尋尋覓覓的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開篇就是「我們都老了」,然後就是預示著死亡的「萬裡長夢」,從踏上古道客棧,到古道相聚,最後相失於客棧,一步一步,楊絳送走了女兒,次年送走了錢鍾書。

而這段奇怪的老人夢,其實就是楊絳陪伴錢鍾書和女兒錢媛走過生命最後日子的寫照。楊絳「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地,走了一年多」,而柳樹卻已經幾枯幾榮。楊絳先生先陳述悲傷,後敘寫回憶。

從牛津留學、結婚生女,再到經歷動蕩、身染重病,生活的磨難很多,也讓他們對彼此更珍惜了。

錢鍾書是個「笨手笨腳的生活白痴」,但每次闖禍都會有楊絳幫他善後。

通文都是記敘文的形式,比較隨性,讀起來也很有代入感。她寫的文字優雅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像是從容地提起往事,字裡行間皆是溫柔。

楊絳先生和錢鍾書生活樸素,在動蕩的文革時期,她的書裡文字都很克制,只是冷靜地寫一些事實,對於他們來說,經歷了生活的大風大浪,一切都已經變得雲淡風輕。

《我們仨》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這道出了楊絳的心聲,以及這世間最難能可貴的感情,這也是千萬家庭的真實寫照,一家人互相扶持。

書中也提到過有一次在火車上他們也吵架了,後來他們約定了:各持異議,不必求同。這樣就有了後面的,該不該讓錢鍾書從清華大學轉到藍田大學工作,本想理論,又想起二人的約定,她讓丈夫自己選擇。

她在書中寫道:「一個人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選擇,我只能陳說我得理,不該幹預」這件事也告訴我們,即便日常尋常夫妻,再親密,但是個人的事還是由個人做主,不該強加幹預」。

夫妻之間爭吵從來部分輸贏,因為一旦開始爭吵,都是輸家。

楊絳先生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在女兒住院的期間,她沒有用多悲傷的文字,但是還是藏不住對女兒的愛。隨後,又經歷了失去心愛的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她失去了最重要的人。

有家人的時候,家是一個完整的家,而家人離開的時候,家只是一個驛站,一個棲息的地方,變成了楊絳先生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見,現在我們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通文既溫暖又悲慟,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幸福的生活,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相關焦點

  • 楊絳《我們仨》走心的10句話: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讀來淚流滿面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楊絳《我們仨》提起錢鍾書,總離不開他的妻子楊絳先生;提起楊絳,又總是不自覺想到錢鍾書。似乎兩個人的名字註定形影不離。奇怪的是,似乎人人都知道錢鍾書寫過一本《圍城》,還能念出其中幾句經典:"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
  • 優秀書評《我們仨》
    《我們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楊絳先生喪夫失女,孤身一人,沒有歇斯底裡的痛訴,卻使觀者無不小泣;沒有華麗詞藻,卻體現著愛情和生活的大智。什麼是美好的生活?「我們仨」的生活便是。他們這個家,很樸素,他們三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爭,與事無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似知己,似玩伴,歡聲笑語,平平淡淡。
  • 《我們仨》:我們仨,還是失散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寫的散文集,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書籍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我們老了,第二部分為我們仨失散了,第二部分為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 獲獎書評 | 陪伴是最長情的愛——評《我們仨》
    黎明職業大學圖書館  周敏霞《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於2003年出版的紀實散文,讀完後,徹底被作品中流露的質樸家庭情感所打動,不得不感嘆:回憶是最溫情的悲傷,陪伴是最長情的愛。《我們仨》就像作者一樣樸實無華,作品中的一家子是普通平凡的三口之家:丈夫錢鍾書、女兒錢瑗、作者楊絳。
  • 【經典誦讀好聲音】《我們仨》
    自從遷居三裡河寓所,我們好像長途跋涉之後,終於有了一個家,我們可以安頓下來了。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只配做我們的弟弟。」我又變為最大的。鍾書是我們的老師。
  • 《我們仨》:一本溫暖的書
    「楊先生把《我們仨》書稿交三聯出版,有前面這些淵源。」董秀玉說。楊絳先生也在她寫三聯書店的一篇文章中提過:「我和錢鍾書把書交三聯出版,是因為三聯是我們熟悉的老書店,品牌好。三聯有它的特色:不官不商,有書香。我們喜愛這點特色。」
  • 小紡薦書 |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
  • 《我們仨》最「矯情」的一句話,年少不懂其中意,讀懂都是錢鍾書
    因為我們現在很多家庭的人,就過不來這麼平淡無奇的生活,都不甘心住在農村,都要往城市裡擠。楊絳和錢鍾書《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用很簡單,卻又言簡意賅的沉重語言,回憶了他們一家三口先後離楊絳先生而去,以及一家三口人過著快樂樸素的生活。而平平淡淡的一本書,卻戳中無數人的心,讀後不禁淚目,分享幾句其他語錄,感悟生活。1.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
  • 楊絳《我們仨》: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楊絳《我們仨》1997年3月4日,楊絳送走了女兒錢媛。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先生去世了。
  •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我們仨》
    錢瑗最後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錢瑗和錢鍾書於90年代末先後去世,遺下近九旬楊絳在世,自此深居簡出。幾年後她為永志亡女亡夫,決定振作提筆,於《我們仨》寫下她那一家人的人生故事,記錄那段「悲愴而溫暖的旅程」,思念那些故人故地。
  • 楊絳的《我們仨》看哭了很多人,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
    2020年已經過去,但是2020年對於每一個人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我們正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我們堅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2020年有太多記憶值得我們銘記,也有很多感受值得我們深思。
  • 《我們仨》:「萬能」楊絳與錢鍾書,或許這才是愛情和家的樣子
    錢鍾書有次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錢鍾書說,「這是墨水呀!」 楊絳安撫他,「墨水也能洗。」後來又有一次錢鍾書把檯燈又砸了,楊絳問清楚了是什麼燈,說:「不要緊,我會修。」
  • 以書作別|好書共評《我們仨》
    我們仨就再次失散,就這麼失散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個人。」如楊絳先生在篇末說的那段話:人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人間沒有永遠。然而,生老病死本乃常事,但人的感情並不隨著生死就此割斷。陽光雨露也好,風雨飄搖也罷,甚至生離死別都不怕,他們是心念愛恨全都攢在一處的一家人。人生還有什麼比這更大的幸福呢?
  • 《我們仨》裡,藏著一家人相愛一生的秘密
    最好的婚姻,大概就是《我們仨》裡所描述的,一對志趣相投的夫妻、你是最好的妻、我是最好的夫,一個陽光好學、願意和父母分享心事的孩子。「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 《我們仨》:世間好物不堅守,彩雲易散琉璃脆
    《我們仨》帶給我的從理性上的是在中國幾十年從抗戰到文革乃至平靜歲月一路上,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面貌和生存狀態;而從感性上是微觀上的楊先生和錢先生文人志士的生活情愫,平衡一種「知識滿懷,生活可愛」的樸素生活。因為是錢鍾書和楊絳,這本書就存在著不同的意義。藉由兩個人的一生來觀望他們的性格發展和治學精神,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平凡人的天理共存。因為是這二老,我愛看極了。
  • 江蘇衛視《我們仨》今晚溫馨開播 葉一茜、郭曉敏分享孕期心得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把小家庭的溫暖動人描繪得淋漓盡致。而今晚22:00江蘇衛視首檔星素互動孕期生活真人秀《我們仨》第二季先導片率先亮相,三組身份不同、性格迥異的孕婦家庭,將在明星院長葉一茜,全能秘書田亮,熱心助教郭曉敏的帶領下,開啟一段奇妙的孕期之旅。孩子,是父母愛的結晶,也給一個家庭帶來了「1+1>3」的幸福。憧憬與挑戰並存,三對孕婦家庭都準備好了嗎?
  • 《我們仨》:「'萬能'楊絳搭配搗蛋調皮的錢鍾書,或許這才是愛情」
    錢鍾書有次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錢鍾書說,「這是墨水呀!」 楊絳安撫他,「墨水也能洗。」後來又有一次錢鍾書把檯燈又砸了,楊絳問清楚了是什麼燈,說:「不要緊,我會修。」
  • 《我們仨》書評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92歲時,在先後失去女兒和丈夫後所著。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哀而不傷、深厚而誠摯的感情,讓人十分觸動。
  • 《我們仨》:品讀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
    其實她的一生著作頗多,文學造詣也很高,但是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傳記《我們仨》一書。而這本書講述了這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 周國平:保護好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的生活
    親自迎來一個小生命,這的確給了我們一個特別好的反省的機會,使我們的生命得以淨化。我們平時生活得太複雜了,做的許多事情和生命本身沒有什麼關係。當然,既然在社會上生活,這是沒有辦法的,但是我們應該經常尋找機會,讓自己回歸生命的單純,體會一下生命本真的狀態。在嬰兒身上,我們看到了這個狀態,我們自己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也是這樣一個單純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