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是當代作家楊絳創作的散文集,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楊絳先生以沉重的語氣,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溫情脈脈,夫妻感情深厚,女兒錢瑗從小乖巧可愛。
三個人的家庭幸福美滿,從字裡行間透露著幸福的味道和生活的味道。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一個尋尋覓覓的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開篇就是「我們都老了」,然後就是預示著死亡的「萬裡長夢」,從踏上古道客棧,到古道相聚,最後相失於客棧,一步一步,楊絳送走了女兒,次年送走了錢鍾書。
而這段奇怪的老人夢,其實就是楊絳陪伴錢鍾書和女兒錢媛走過生命最後日子的寫照。楊絳「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地,走了一年多」,而柳樹卻已經幾枯幾榮。楊絳先生先陳述悲傷,後敘寫回憶。
從牛津留學、結婚生女,再到經歷動蕩、身染重病,生活的磨難很多,也讓他們對彼此更珍惜了。
錢鍾書是個「笨手笨腳的生活白痴」,但每次闖禍都會有楊絳幫他善後。
通文都是記敘文的形式,比較隨性,讀起來也很有代入感。她寫的文字優雅不疾不徐,娓娓道來,像是從容地提起往事,字裡行間皆是溫柔。
楊絳先生和錢鍾書生活樸素,在動蕩的文革時期,她的書裡文字都很克制,只是冷靜地寫一些事實,對於他們來說,經歷了生活的大風大浪,一切都已經變得雲淡風輕。
《我們仨》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這道出了楊絳的心聲,以及這世間最難能可貴的感情,這也是千萬家庭的真實寫照,一家人互相扶持。
書中也提到過有一次在火車上他們也吵架了,後來他們約定了:各持異議,不必求同。這樣就有了後面的,該不該讓錢鍾書從清華大學轉到藍田大學工作,本想理論,又想起二人的約定,她讓丈夫自己選擇。
她在書中寫道:「一個人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選擇,我只能陳說我得理,不該幹預」這件事也告訴我們,即便日常尋常夫妻,再親密,但是個人的事還是由個人做主,不該強加幹預」。
夫妻之間爭吵從來部分輸贏,因為一旦開始爭吵,都是輸家。
楊絳先生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在女兒住院的期間,她沒有用多悲傷的文字,但是還是藏不住對女兒的愛。隨後,又經歷了失去心愛的人,在生命的旅途中,她失去了最重要的人。
有家人的時候,家是一個完整的家,而家人離開的時候,家只是一個驛站,一個棲息的地方,變成了楊絳先生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見,現在我們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通文既溫暖又悲慟,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幸福的生活,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