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楊絳能洗桌布修檯燈,對搗蛋錢鍾書的寬容或是婚姻保鮮的秘訣。
楊絳活了105歲。錢鍾書活了88歲,楊絳比她丈夫錢鍾書多活了17年。
他們的女兒錢媛比他倆去世的都早,因為錢媛沒有生兒女,所以這一家三口就是一個完美的整體,楊絳為此有一本書,叫做《我們仨》,在這本書中,楊絳給讀者們展示了她們一家三口最溫暖的生活。書中雖然都是平凡的事情,但是其中的趣味,不禁讓人神馳嚮往。
「萬能的楊絳」與調皮的錢鍾書
在他們仨的家中,楊絳是「萬能的」。
錢鍾書有次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楊絳說:「不要緊,我會洗。」錢鍾書說,「這是墨水呀!」 楊絳安撫他,「墨水也能洗。」
後來又有一次錢鍾書把檯燈又砸了,楊絳問清楚了是什麼燈,說:「不要緊,我會修。」
其實在渡過了愛情最新鮮的那段時期之後,夫妻雙方互相指責、互相避重就輕已成為日常。 換了別的夫妻,如果碰上了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會暴走,會互懟,會吵架。
但是他們卻一個犯傻,一個包容;一個調皮,一個溫柔。
「不要緊」是一句很典型的安慰的話,一切都會因為這三個字豁然開朗,他們仨就是那樣幸福的生活著。
楊絳與錢鍾書曾在詩歌裡追憶他見到楊絳的第一眼:「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不知靦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這才是真的可愛。
就這樣,楊絳在家中,一直扮演著「萬能」的角色,錢老看似笨拙,實際上,正是這種互補的個性,才是最讓人動容的生活瞬間。或許這樣,才是真正的愛。
到了三四十歲,就該換你去照顧媽媽了
從三十到六十這三十年,許多人的父輩都會逝去,在韓劇《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奶奶去世,父親直到大伯回來之後才終於崩潰,那一幕不禁讓人淚目,許多人在那一刻會意識到,生活在你面前終於把終點的樣子露了出來。
「幸運」的是,錢媛是先於父母去世的,她沒有過那種體驗。但她在中年的時候,懂得了孝順,偶然生活中發生的小事都會讓她意識到該去互換身份了,自己應該去照顧母親了。
楊絳很膽小,怕鬼,怕黑,錢瑗要保護她。有段時間,楊絳和錢鍾書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
錢媛急要回家看望他們,得走過眾目睽睽下的大院。必須先寫好一張大字報,要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劃清界線。回到家裡,她著重告訴父母,我們「思想上劃清界線」!
然後一言不發,偎著楊絳,貼坐身邊,從書包裡取出未完的針線活,一針一針地縫。
她買了一塊人造棉,自己裁,自己縫,為媽媽做一套睡衣。又從書包裡取出一大包爸爸愛吃的夾心糖。
她找出一個玻璃瓶子,把糖一顆顆剝去包糖的紙,裝在瓶裡,把包裝紙藏入書包,免得革命群眾從垃圾裡發現糖紙。
看到這裡,忽然覺得,那段時光是真的沒有什麼可怕的了,畢竟最重要的人,都在身邊。
楊絳一生活了105歲,在她與錢鍾書的婚姻裡,我看到了愛情成熟的樣子。在《我們仨》中,切實的感受到了什麼是真正的苦中作樂的溫暖與美好。
讀完《我們仨》這本書,我讀到了婚姻的美好,讀到了家庭給予我們內心溫和強大的力量。也讀到了,不管何時,只要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事情。
所以建議夥伴們可以去讀讀這本《我們仨》,學會如何去平靜的生活,如何去真正的愛,讓自己的心既溫暖又平靜。
《我們仨》講的是一個女人對丈夫和女兒的想念,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奈。
就如同封面上所寫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我們仨》
105歲的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與女兒錢媛,丈夫錢鍾書一家三口那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在書的最後,楊絳說:「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樣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守,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人。」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經走到盡頭了。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
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這本書由著名的三聯書店出版,是中國當代文學散文隨筆文集中很暢銷的一本。
作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將愛情和家庭都經營的如此幸福的秘訣,盡在《我們仨》中這本書中體現,
懂得理解、欣賞自己的伴侶,楊絳把錢鍾書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價值。
懂得在婚姻中保持「自我」楊絳一生追隨錢鍾書,甘願站在丈夫身後,但她的才情並沒被婚姻所埋沒,也沒被丈夫錢鍾書忽視。
人間沒有永遠,錢氏夫婦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盡頭了。
所以推薦看一下楊絳的《我們仨》,看過後才會覺得,婚姻的本身並不是圍城,而是背後的靠山。
現在這本書只要23塊錢,僅僅是一頓午飯的價格,但是卻能去找尋那最美好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