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錢鍾書,關於楊絳,關於《我們仨》,都由來已久。這本書很有名氣,評價也頗高,又是氣節與才華獨具的楊先生所書,按理說應當早看。待到如今才拿起讀,實在覺得有些遲。
但晚讀好過不讀,散讀好過瞎讀。
談論本書,有很多情愫,惹人閒暇情思,這是散文和隨筆的獨特,皆來自於情。但本書的作者楊絳先生又是修的文學,小說也寫得極好(學術界可能楊絳先生稍遜錢先生幾分,但在文學的層面上,楊絳先生怕也是不遑多讓的),所以即使是生活瑣事,點點滴滴情感而發,楊先生也寫得極有味道。
這種味道的東西,來於生活,不改變真實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文學力量鍛造出偉岸的文字魅力,甚至於小說感,讀來有滋有味,我只在蕭紅和楊絳先生筆下看到過。
楊先生不僅才華洋溢,而且有性格,知書達理,會過日子,所以我更喜歡楊絳先生,而且他又與錢鍾書結連理,在文學界無出其右,簡直滿分。蕭紅是風塵之人,太江湖味,太掙扎,這種人文學讀來極有味道,可是進不去生活。
《我們仨》帶給我的從理性上的是在中國幾十年從抗戰到文革乃至平靜歲月一路上,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面貌和生存狀態;而從感性上是微觀上的楊先生和錢先生文人志士的生活情愫,平衡一種「知識滿懷,生活可愛」的樸素生活。
因為是錢鍾書和楊絳,這本書就存在著不同的意義。藉由兩個人的一生來觀望他們的性格發展和治學精神,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平凡人的天理共存。因為是這二老,我愛看極了。
觀看本書時,使我最印象深刻和感動的已漸漸不是兩位先生的治學和滿腹經綸,而是兩人之間的相互陪伴與白頭知己。正如楊絳先生所言,他們是中國最普通的家庭,兩個人,一個孩子,甚至比許多家庭的四五人還要普通。兩個經逢世事滄桑的大先生,最感饋世人的還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他們談論柴米油鹽,談論一家人言語笑笑的趣味。我們一輩子都在爭論緊咬偉大,想被世人銘記,而真正活到這個份上,還是要回歸到生活裡。
楊絳是偉岸的,丈夫與女兒紛紛而去,曾經快樂的時光突然消逝,她獨自一人留在人間,這些年不停的想念。楊先生是大先生,有夢想,有修養,崇愛文學。
前半生成了錢家的兒媳婦,錢鍾書的妻子,錢瑗的母親,操持家務,另一邊還想著自己的熱愛之物;後半生守著空門,一個人思念,於此來看,蒼茫一生,楊先生是偉大的,學問上嚴謹,家庭上利落,於兒媳,於妻子,於母親,於孤獨者,都善始善終了。
書的結構上,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年老的錢楊二人,在已經成年的教授女兒面前更像個孩子一樣,這很短的一部分回憶了三人的快樂時光。
第二部分,是錢鍾書和女兒快要走的那段日子,楊絳先生奔波兩處,常常夜間做夢,夢見與錢鍾書先生走散了。
第三部分,也是最長的,是回憶從留學開始懷孕女兒錢瑗,到女兒慢慢長大的歲月,而在書中,作者也從楊絳慢慢變成錢瑗的母親。
這雖然是一部從女性角度出發,從一個妻子、一個母親視野下書寫三人之間生活點滴的回憶錄。但因為作者和錢鍾書先生所攜帶的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品格,和整個歲月的動蕩,不知不覺間也使整本書擁有了一種「溫情的側面史書」的感覺。
書中涉及了二人留學和治學的經歷,以及那個時候所有的年輕有志之士相聚國外為夢想舉杯聚會,一番苦讀的風貌;同時也具有年輕離家,遠留國外應對生活的方式與態度。
本書從宏觀到微觀,面面俱到,可謂小家之作中藏大家之說。書中最主要的介紹之處在於表現了錢楊二人的性格;錢楊兩家的門第家庭,這是時代必然,也是知識分子的必然;時代洪流中錢楊二人乃至知識分子的生存與生活。
書中描寫涉及的方面很寬廣,以知識分子的角度,涉及生活場面、孩子教育、人的情感、治學經歷與態度和家庭修養,完整且細緻的襯現出知識分子二老的「氣」與「學」。
角色
楊絳先生帶著些傳統味道,而且按照其性格也頗為內含,所以描寫之處以錢鍾書先生和女兒為主,尤其在很多方面表現了錢先生的性格特點,這是楊先生愛的表現,想要銘記,同時也使讀者更加了解錢先生。
寫書之人,又是回憶錄,所以怎麼都能看見最大的主人公楊絳先生。
在描寫兩人性格的同時,也帶出來錢楊兩家門第家庭的不同,錢家是老派之家,有些重男輕女,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對待孩子出了名的嚴厲;而楊家是新式家庭,男女平等看待,且對待孩子放任自流,輕鬆自由的成長。
性格
女兒錢媛為錢鍾書的畫像
我從書中大致得到的錢鍾書先生的性格,主要是:
1. 尊父重孝道
錢鍾書對待父親非常客氣,父子二人書信往來都是文辭精彩的文言文,即使是在西南聯大的清華已經教書快一年了,父親一句話,錢鍾書也謹遵父命,去到藍田師院當外文系主任。(也能觀到錢家教育的方式和精神。)
鍾書到了藍田,經常親自為爹爹燉雞,他在國外學會了這一手。有同事在我公公前誇他兒子孝順。我公公說:「這是口體之養,不是養志。」那位先生說:「我倒寧願口體之養。」可是爹爹總責怪兒子不能「養志」。鍾書寫信把這話告訴我,想必是心上委屈。楊絳《我們仨》
2. 不奪他人利益
快開學了,鍾書覺得兩處落空,有失業的危險。他的好友陳麟瑞當時任暨南大學英文系主任,鍾書就向陳麟瑞求職。陳說:「正好,系裡都對孫大雨不滿,你來就頂了他。」鍾書只聞孫大雨之名,並不相識。但是他決不肯奪取別人的職位,所以一口拒絕了。他接受了我爸爸讓給他的震旦女校兩個鐘點的課。楊絳《我們仨》
3. 治學嚴謹,苦學之志
鍾書在巴黎的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紮實實地讀書。法文自十五世紀的詩人維容(Villon)讀起,到十八、十九世紀,一家家讀將來。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後來又加上義大利文。這是愛書如命的鍾書恣意讀書的一年。我們初到法國,兩人同讀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他的生字比我多。但一年以後,他的法文水平遠遠超過了我。楊絳《我們仨》
鍾書的「大舌頭」最早恢復正常,漸漸手能寫字,但兩腳還不能走路。他繼續寫他的《管錐編》,我繼續翻譯《堂·吉訶德》。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楊絳《我們仨》
4. 對妻子的愛
然後他又做壞事了,把檯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我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很相信我說的「不要緊」。楊絳《我們仨》
返回牛津,我懷上了孩子了。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個孩子,我們也不例外……鍾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於「像我」並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鍾書很鄭重其事,很早就陪我到產院去定下單人病房並請女院長介紹專家大夫。院長問:「要女的?」鍾書說:「要最好的。」楊絳《我們仨》
5. 性情隨和開朗
我轉側了半夜等鍾書醒來,就告訴他我做了一個夢,如此這般;於是埋怨他怎麼一聲不響地撇下我自顧自走了。鍾書並不為我夢中的他辯護,只安慰我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楊絳《我們仨》
鍾書與世無爭,還不免遭人忌恨,我很憂慮。鍾書安慰我說:「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隨心。」鍾書的話沒錯。這句話,為我增添了幾分智慧。楊絳《我們仨》
女兒錢媛為錢鍾書的畫像
這些是錢先生的性格,至於楊先生,總之就是一個「愛」字,愛家庭、孩子。楊先生性格也淡然,還很怕鬼,平日裡很順著錢鍾書,但在學問上是要整個高低的。所以楊先生是舊式女子與新式女子的結合。
我們敬佩楊先生的地方,也是夫婦倆最切合的地方,性格淡然,而且楊先生是剛柔並濟的,「柔」表現在對待愛人和生活,「剛」則表現在對待磨難,對待挫折,對待至親一個個遠去,依舊挺立在生活之中。這也是中國女人的本色。
楊絳之所以被尊敬為先生,因為她的身上既有中國傳統女性,勞動女子的堅強和韌性,又有新時代女性的氣節和精神與學識,所以大開大合,是真人物。
錢鍾書1994年住進醫院,女兒錢媛1995年住進醫院,這段日子也就是本書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的內容,而幾年未多,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了,九八年末,錢鍾書也去世,父女二人,此世間楊絳最愛的兩個人,排著隊的一樣離她而去,讀到此處,確實難過。
讀完此書,說說我覺得讓我覺得本書吸引我的地方:
錢楊二人夫子一般知識分子的學識態度+凡人間家庭生活情愫,所謂父母女兒(我曾經看過很多大文化人,似乎都不食人間煙火似的,我不喜歡)+中國歷史洪流下三人抱團取暖,體味生活。
這是人情味處,也最吸引人,本書真情實感。
本書是好書,我個人所談還很膚淺粗略,實在汗顏,以後往日定還要復讀。本書以下四方面:
1. 文學之美,小說般描寫,楊絳先生文學功底頗高。
2. 中國人生活智慧和情感交融。
書中二老體現的是最典型的中國人智慧、儒雅、擔當和風採;情感也是最中國樣式的。私以為小孩子讀來對很微妙,很靈性難以捉摸的中國情感會有體貼。
3. 中國傳統家庭的相處和門第。
書中描寫了楊絳作為錢家兒媳婦如何在錢家相處,以及生活態度,與妯娌、小叔子等之間的相處和看待公婆的態度,以及作為潑出去的水的錢家媳婦回到楊家的相處模式。還有錢家錢基博先生教育門廳和子孫的相處以及教育理念。這些都是最中國式的。
4.貫穿中國的一段歷史,庚款留學的學生們生活,到抗戰知識分子狀態再到解放和文革批鬥,算得上一部粗略含蓄且側面的小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