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世間好物不堅守,彩雲易散琉璃脆

2020-12-28 文阿氓

關於錢鍾書,關於楊絳,關於《我們仨》,都由來已久。這本書很有名氣,評價也頗高,又是氣節與才華獨具的楊先生所書,按理說應當早看。待到如今才拿起讀,實在覺得有些遲。

但晚讀好過不讀,散讀好過瞎讀。

談論本書,有很多情愫,惹人閒暇情思,這是散文和隨筆的獨特,皆來自於情。但本書的作者楊絳先生又是修的文學,小說也寫得極好(學術界可能楊絳先生稍遜錢先生幾分,但在文學的層面上,楊絳先生怕也是不遑多讓的),所以即使是生活瑣事,點點滴滴情感而發,楊先生也寫得極有味道。

這種味道的東西,來於生活,不改變真實的情況下,用自己的文學力量鍛造出偉岸的文字魅力,甚至於小說感,讀來有滋有味,我只在蕭紅和楊絳先生筆下看到過。

楊先生不僅才華洋溢,而且有性格,知書達理,會過日子,所以我更喜歡楊絳先生,而且他又與錢鍾書結連理,在文學界無出其右,簡直滿分。蕭紅是風塵之人,太江湖味,太掙扎,這種人文學讀來極有味道,可是進不去生活。

《我們仨》帶給我的從理性上的是在中國幾十年從抗戰到文革乃至平靜歲月一路上,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生活面貌和生存狀態;而從感性上是微觀上的楊先生和錢先生文人志士的生活情愫,平衡一種「知識滿懷,生活可愛」的樸素生活。

因為是錢鍾書和楊絳,這本書就存在著不同的意義。藉由兩個人的一生來觀望他們的性格發展和治學精神,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平凡人的天理共存。因為是這二老,我愛看極了。

觀看本書時,使我最印象深刻和感動的已漸漸不是兩位先生的治學和滿腹經綸,而是兩人之間的相互陪伴與白頭知己。正如楊絳先生所言,他們是中國最普通的家庭,兩個人,一個孩子,甚至比許多家庭的四五人還要普通。兩個經逢世事滄桑的大先生,最感饋世人的還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他們談論柴米油鹽,談論一家人言語笑笑的趣味。我們一輩子都在爭論緊咬偉大,想被世人銘記,而真正活到這個份上,還是要回歸到生活裡。

楊絳是偉岸的,丈夫與女兒紛紛而去,曾經快樂的時光突然消逝,她獨自一人留在人間,這些年不停的想念。楊先生是大先生,有夢想,有修養,崇愛文學。

前半生成了錢家的兒媳婦,錢鍾書的妻子,錢瑗的母親,操持家務,另一邊還想著自己的熱愛之物;後半生守著空門,一個人思念,於此來看,蒼茫一生,楊先生是偉大的,學問上嚴謹,家庭上利落,於兒媳,於妻子,於母親,於孤獨者,都善始善終了。

書的結構上,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年老的錢楊二人,在已經成年的教授女兒面前更像個孩子一樣,這很短的一部分回憶了三人的快樂時光。

第二部分,是錢鍾書和女兒快要走的那段日子,楊絳先生奔波兩處,常常夜間做夢,夢見與錢鍾書先生走散了。

第三部分,也是最長的,是回憶從留學開始懷孕女兒錢瑗,到女兒慢慢長大的歲月,而在書中,作者也從楊絳慢慢變成錢瑗的母親。

這雖然是一部從女性角度出發,從一個妻子、一個母親視野下書寫三人之間生活點滴的回憶錄。但因為作者和錢鍾書先生所攜帶的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品格,和整個歲月的動蕩,不知不覺間也使整本書擁有了一種「溫情的側面史書」的感覺。

書中涉及了二人留學和治學的經歷,以及那個時候所有的年輕有志之士相聚國外為夢想舉杯聚會,一番苦讀的風貌;同時也具有年輕離家,遠留國外應對生活的方式與態度。

本書從宏觀到微觀,面面俱到,可謂小家之作中藏大家之說。書中最主要的介紹之處在於表現了錢楊二人的性格;錢楊兩家的門第家庭,這是時代必然,也是知識分子的必然;時代洪流中錢楊二人乃至知識分子的生存與生活。

書中描寫涉及的方面很寬廣,以知識分子的角度,涉及生活場面、孩子教育、人的情感、治學經歷與態度和家庭修養,完整且細緻的襯現出知識分子二老的「氣」與「學」。

角色

楊絳先生帶著些傳統味道,而且按照其性格也頗為內含,所以描寫之處以錢鍾書先生和女兒為主,尤其在很多方面表現了錢先生的性格特點,這是楊先生愛的表現,想要銘記,同時也使讀者更加了解錢先生。

寫書之人,又是回憶錄,所以怎麼都能看見最大的主人公楊絳先生。

在描寫兩人性格的同時,也帶出來錢楊兩家門第家庭的不同,錢家是老派之家,有些重男輕女,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對待孩子出了名的嚴厲;而楊家是新式家庭,男女平等看待,且對待孩子放任自流,輕鬆自由的成長。

性格

女兒錢媛為錢鍾書的畫像

我從書中大致得到的錢鍾書先生的性格,主要是:

1. 尊父重孝道

錢鍾書對待父親非常客氣,父子二人書信往來都是文辭精彩的文言文,即使是在西南聯大的清華已經教書快一年了,父親一句話,錢鍾書也謹遵父命,去到藍田師院當外文系主任。(也能觀到錢家教育的方式和精神。)

鍾書到了藍田,經常親自為爹爹燉雞,他在國外學會了這一手。有同事在我公公前誇他兒子孝順。我公公說:「這是口體之養,不是養志。」那位先生說:「我倒寧願口體之養。」可是爹爹總責怪兒子不能「養志」。鍾書寫信把這話告訴我,想必是心上委屈。楊絳《我們仨》

2. 不奪他人利益

快開學了,鍾書覺得兩處落空,有失業的危險。他的好友陳麟瑞當時任暨南大學英文系主任,鍾書就向陳麟瑞求職。陳說:「正好,系裡都對孫大雨不滿,你來就頂了他。」鍾書只聞孫大雨之名,並不相識。但是他決不肯奪取別人的職位,所以一口拒絕了。他接受了我爸爸讓給他的震旦女校兩個鐘點的課。楊絳《我們仨》

3. 治學嚴謹,苦學之志

鍾書在巴黎的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紮實實地讀書。法文自十五世紀的詩人維容(Villon)讀起,到十八、十九世紀,一家家讀將來。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後來又加上義大利文。這是愛書如命的鍾書恣意讀書的一年。我們初到法國,兩人同讀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他的生字比我多。但一年以後,他的法文水平遠遠超過了我。楊絳《我們仨》

鍾書的「大舌頭」最早恢復正常,漸漸手能寫字,但兩腳還不能走路。他繼續寫他的《管錐編》,我繼續翻譯《堂·吉訶德》。我們不論在多麼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楊絳《我們仨》

4. 對妻子的愛

然後他又做壞事了,把檯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燈,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愁慮,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軸兩頭的門球脫落了一個,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我說「不要緊」,他真的就放心了。因為他很相信我說的「不要緊」。楊絳《我們仨》

返回牛津,我懷上了孩子了。成了家的人一般都盼個孩子,我們也不例外……鍾書諄諄囑咐我:「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我對於「像我」並不滿意。我要一個像鍾書的女兒。鍾書很鄭重其事,很早就陪我到產院去定下單人病房並請女院長介紹專家大夫。院長問:「要女的?」鍾書說:「要最好的。」楊絳《我們仨》

5. 性情隨和開朗

我轉側了半夜等鍾書醒來,就告訴他我做了一個夢,如此這般;於是埋怨他怎麼一聲不響地撇下我自顧自走了。鍾書並不為我夢中的他辯護,只安慰我說: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楊絳《我們仨》

鍾書與世無爭,還不免遭人忌恨,我很憂慮。鍾書安慰我說:「不要愁,他也未必能隨心。」鍾書的話沒錯。這句話,為我增添了幾分智慧。楊絳《我們仨》

女兒錢媛為錢鍾書的畫像

這些是錢先生的性格,至於楊先生,總之就是一個「愛」字,愛家庭、孩子。楊先生性格也淡然,還很怕鬼,平日裡很順著錢鍾書,但在學問上是要整個高低的。所以楊先生是舊式女子與新式女子的結合。

我們敬佩楊先生的地方,也是夫婦倆最切合的地方,性格淡然,而且楊先生是剛柔並濟的,「柔」表現在對待愛人和生活,「剛」則表現在對待磨難,對待挫折,對待至親一個個遠去,依舊挺立在生活之中。這也是中國女人的本色。

楊絳之所以被尊敬為先生,因為她的身上既有中國傳統女性,勞動女子的堅強和韌性,又有新時代女性的氣節和精神與學識,所以大開大合,是真人物。

錢鍾書1994年住進醫院,女兒錢媛1995年住進醫院,這段日子也就是本書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的內容,而幾年未多,九七年早春,阿媛去世了,九八年末,錢鍾書也去世,父女二人,此世間楊絳最愛的兩個人,排著隊的一樣離她而去,讀到此處,確實難過。

讀完此書,說說我覺得讓我覺得本書吸引我的地方:

錢楊二人夫子一般知識分子的學識態度+凡人間家庭生活情愫,所謂父母女兒(我曾經看過很多大文化人,似乎都不食人間煙火似的,我不喜歡)+中國歷史洪流下三人抱團取暖,體味生活。

這是人情味處,也最吸引人,本書真情實感。

本書是好書,我個人所談還很膚淺粗略,實在汗顏,以後往日定還要復讀。本書以下四方面:

1. 文學之美,小說般描寫,楊絳先生文學功底頗高。

2. 中國人生活智慧和情感交融。

書中二老體現的是最典型的中國人智慧、儒雅、擔當和風採;情感也是最中國樣式的。私以為小孩子讀來對很微妙,很靈性難以捉摸的中國情感會有體貼。

3. 中國傳統家庭的相處和門第。

書中描寫了楊絳作為錢家兒媳婦如何在錢家相處,以及生活態度,與妯娌、小叔子等之間的相處和看待公婆的態度,以及作為潑出去的水的錢家媳婦回到楊家的相處模式。還有錢家錢基博先生教育門廳和子孫的相處以及教育理念。這些都是最中國式的。

4.貫穿中國的一段歷史,庚款留學的學生們生活,到抗戰知識分子狀態再到解放和文革批鬥,算得上一部粗略含蓄且側面的小史書。

相關焦點

  • 楊絳: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了
    後來,珍珠港事變,生活越發艱難,而淪陷區生活艱苦,但他們總能自給自足,認為一家人同甘共苦勝於別離,為此,錢鍾書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這句話在多年之後一語成讖。1997年,錢媛(圓圓)去世;1998年,錢鍾書去世。兩年中丈夫錢鍾書和女兒圓圓相繼離世,楊絳在是家不像家的地方獨自思念我們仨。
  • 大抵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一起甜一起虐《琉璃》
    領銜主演:@成毅 @袁冰妍科普一下,琉璃美人煞不是講十生十世的故事噢,也不知道為什麼總拿這個做宣傳博眼球。主要講的是璇璣成長史,十生只是一個背景罷了~而且只拍了一集不到~琉璃美人煞的核心不是這哦,故事精彩多了,是個群像電視劇,繼續看司鳳璇璣無支祁紫狐玲瓏烏童柳意歡若玉宮主吧。
  • 《我們仨》最「矯情」的一句話,年少不懂其中意,讀懂都是錢鍾書
    還記得,初讀《我們仨》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有些悲傷。但我真的好喜歡她筆下的那種生活,一家人幾十年平淡無奇,相親相愛的感覺,真的很難得,雖然最後錢媛、錢鍾書先生相繼離世。楊絳雖然沒得到最好的相守,卻是最好的相遇和相守。對於很多人而言,這本相當普通的散文集,其實在現在快節奏生活中,越顯得可貴。
  • 《我們仨》:我們仨,還是失散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寫的散文集,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書籍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我們老了,第二部分為我們仨失散了,第二部分為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 電影《我愛你》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而這樣的話,張老頭在之前就跟金老頭說過:「如果她不在了,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一個人活著。」這種性格體現到與妻子相處中就是一次次地令她「受傷」:吃飯完不願意幫她搬一下飯桌,不好好跟她說話甚至亂發脾氣等等。當老伴兒被查出絕症之後,有一天她很想喝牛奶,但金老頭買回來的牛奶被護士強行扣下了,因為老伴的病不能喝牛奶。但是這個淳樸的容易滿足的女人雖然沒有喝到牛奶,卻覺得非常開心,因為金老頭學著照顧和體諒她了。
  • 《我們仨》:「萬能」楊絳與錢鍾書,或許這才是愛情和家的樣子
    必須先寫好一張大字報,要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劃清界線。回到家裡,她著重告訴父母,我們「思想上劃清界線」!然後一言不發,偎著楊絳,貼坐身邊,從書包裡取出未完的針線活,一針一針地縫。她買了一塊人造棉,自己裁,自己縫,為媽媽做一套睡衣。又從書包裡取出一大包爸爸愛吃的夾心糖。
  • 《我們仨》:「'萬能'楊絳搭配搗蛋調皮的錢鍾書,或許這才是愛情」
    必須先寫好一張大字報,要和「牛鬼蛇神」的父母劃清界線。回到家裡,她著重告訴父母,我們「思想上劃清界線」!然後一言不發,偎著楊絳,貼坐身邊,從書包裡取出未完的針線活,一針一針地縫。她買了一塊人造棉,自己裁,自己縫,為媽媽做一套睡衣。又從書包裡取出一大包爸爸愛吃的夾心糖。
  • 「彩雲易散琉璃脆」刺痛了對3D心理沙盤未來的思考
    「彩雲易散琉璃脆」刺痛了對3D心理沙盤未來的思考周六早上被一句「彩雲易散琉璃脆」觸痛:是否大凡美好的東西都經不住折騰?曇花一現也罷,繁華易逝也好,無不在訴說這個魔咒。想想有些前怕,立馬著手思考3D心理沙盤與心理沙盤的調整。
  • 小紡薦書 |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裡我不知道
  • 《我們仨》中一句很普通的話,卻讓人不禁落淚,究竟又是為何?
    無數的人在讀過《我們仨》裡面這句:「從此以後,我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後淚流滿面。《我們仨》中一句很普通的話,卻讓無數人流淚,究竟有何魔力?生活恰如細水長流一般安穩平淡,哪裡有多少轟轟烈烈呢?如果你真的很愛一個人,一定不需要搜腸刮肚地想情話,因為你的心裡話就全是情話。楊絳在書中寫道:錢鍾書走前,錢鍾書曾對她說了一句話,「從此以後,我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 彩雲易散琉璃脆——琉璃工房
    琉璃對【琉璃工房】而言,是西漢中山靖王墓琉璃耳杯的琉璃,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彩雲易散琉璃脆"的琉璃,是"藥師經"裡的'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的琉璃。琉璃,對琉璃工房而言,不僅是一種材質,更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
  • 我們家,很樸素;我們仨,很單純
    《我們仨》是當代作家楊絳創作的散文集,這本書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楊絳先生以沉重的語氣,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溫情脈脈,夫妻感情深厚,女兒錢瑗從小乖巧可愛。
  • 《我們仨》:品讀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
    其實她的一生著作頗多,文學造詣也很高,但是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傳記《我們仨》一書。而這本書講述了這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經歷。作者楊絳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 優秀書評《我們仨》
    《我們仨》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碎琉璃脆。楊絳先生喪夫失女,孤身一人,沒有歇斯底裡的痛訴,卻使觀者無不小泣;沒有華麗詞藻,卻體現著愛情和生活的大智。什麼是美好的生活?「我們仨」的生活便是。他們這個家,很樸素,他們三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爭,與事無求,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似知己,似玩伴,歡聲笑語,平平淡淡。
  • 以書作別|好書共評《我們仨》
    時常在想,人生的腳步匆匆,如能學著放慢腳步,靜下心來,也許會發現生活平凡卻不平淡;如能有一顆發現有趣的心,細細品讀,生活便是有滋有味的。擁有發現美好的胸懷,相處便是契合的。他們之間的愛,是最高級的讚美:「阿圓的手腳輪廓,都長的象鍾書」、「阿圓溫厚,不與人爭,象鍾書」、「阿圓好靜,象鍾書」、「阿圓膽子大,象鍾書」、「阿圓喜歡格物致知,象鍾書」。
  • 《我們仨》有聲書 | 用溫暖的聲音,讀一個尋尋覓覓的萬裡長夢
    本文轉自「三聯書店三聯書情」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裡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品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曹雷演播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1997年先他們而去。
  • 愛情本是鏡花水月,更抵不過時間消磨,彩雲易散琉璃脆罷了
    他們甚至不知道蓋茨比是誰,但是這個並不阻礙他們享受這場豪華盛宴,因為他們打心底就不在意誰是蓋茨比,只要有這場宴會就可以。蓋茨比本人也不在意這些不請自來參加宴會的人是否對他心存感激,因為舉辦這些宴會的目的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吸引一個叫黛西的人來。
  • 楊絳《我們仨》:夫妻最好的相處之道,幸福婚姻的秘密都藏在這裡
    後來在2003年,楊絳出版了散文隨筆《我們仨》,一時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可這時的楊絳,已經是一位93歲的老人了。等錢鍾書也去世之後,楊絳在痛苦和思念中掙扎了四年,然後拿起筆,用心記述下了他們一家三口63年的點點滴滴,並結成回憶錄《我們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