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古今中外,無數的愛情故事,可歌可泣,令人心動。《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各國都有自己的愛情傳奇。最近,我讀了波斯的愛情長詩《蕾莉與馬傑農》。讀完了感覺正如《紅樓夢》所說,好似嘴裡嚼了一個千斤重的橄欖,無限滋味在唇齒間流轉。
蕾莉與馬傑農是一對阿拉伯青年——沒錯,阿拉伯故事卻被波斯人寫成了愛情長詩——都出身良好,從小在一起讀書,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了彼此相愛。但是,馬傑農愛得過於熾烈,有時難免形止有些乖張,這讓蕾莉的父母及族人不放心,就不願讓他們在一起。馬傑農受不了被冷淡,離家出走,這越發讓蕾莉家人不滿,不讓他們相見,而馬傑農一旦見不到心愛的人,就變得痴狂,乃至瘋瘋癲癲。蕾莉族人因此決定徹底了斷這段感情,把蕾莉嫁給了另一個有為青年。馬傑農徹底瘋了,遊走於山野之間,與野獸為伍,寫下一篇篇愛情長詩,在世間流傳。他的才華與故事感動了另一個部落的王子,那個王子決定率兵為他去找蕾莉的部族打仗,幫他搶回美人。王子贏了,但是,蕾莉的父親依舊不許,說寧願自己終身為奴,也絕不肯讓步——阿拉伯人就是這麼不肯妥協。而馬傑農在王子替他打仗的時候暗暗盼著蕾莉的族人贏,因為愛屋及烏,他從心裡愛著跟蕾莉有關的一切,包括她的族人。王子打贏了,但是,一則蕾莉父親過於倔強,二則馬傑農這樣的態度,王子只好收兵回家了。
馬傑農依舊瘋瘋癲癲地一邊寫詩,一邊在山野裡遊走,與野獸為伍,這引得一個好心的老太太發慈悲,決定把他帶到蕾莉帳篷裡一見。結果,馬傑農在蕾莉的帳篷前激動得暈倒了。然後蕾莉逃跑出夫家去見馬傑農,就在距心愛的人十步遠的地方她突然停下了,覺得不必再見,各自保持清白。她哭泣著回了家,回去後相思成疾,不久便離開了人世。而馬傑農知道她的死迅後不久也熄滅了自己的生命之光,追隨她而去。這對鴛鴦當日一別,一世相思,卻終生未再相見。
這個結局真讓人悲傷,但是,也讓人回味無窮,我喜歡這樣克制的感情。那百轉千回、綿延無盡的相思,本身就是人生的蜜,一世相思,成就了世間最美的愛情,真見了,又如何?時間久了,也不過是一對人間怨偶罷了,又何必?他們愛的到底是對方還是愛情?我覺得蕾莉愛的是馬傑農,而馬傑農愛的是愛情本身。即便攜得美人歸,以他的性情,很快也會再度離家,去與山川為伴、野獸為伍。他是世間絕無僅有的情種,但不是值得託付終身的良人——賈寶玉跟他比起來,可是太現實,太算計,太不灑脫了——他的一生就是為愛情而生,愛過,便可以終了,他不是來世間過日子的。他這樣的人成不了家,過不了日子,納不了稅,當不了兵,受不得託付。大抵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愛過之後早早魂歸離恨天,是情種的宿命。也因如此,我好愛馬傑農,愛他的脆弱,愛他的單純,愛他的才華,愛他一世的自我與任性。
很多穆斯林蘇菲派的大學者將《蕾莉與馬傑農》當信仰隱喻經典看的,認為人如果過於自私、自我地追求心愛之物,是不可能得見真理的。而我是只拿它當愛情長詩看的。僅僅是裡面的愛情本身,已經美得令我心醉。
馬傑農和賈寶玉不同,他不像賈寶玉一樣是從眾姐姐妹妹中選擇了林妹妹,沒有了林妹妹,寶姐姐也可以,馬傑農比寶玉痴情專一,他只愛蕾莉一個,生死只為蕾莉一人。馬傑農的父母也不像賈政夫婦,要兒子成為家庭權勢的繼承者和光宗耀祖者,而是只要兒子快樂就好,同時尊重兒子的一切決定。賈寶玉的朋友雖與他性情相投,但也不至為他去打仗,而馬傑農的朋友個個願意為他拼卻性命。比較來說,賈寶玉的愛情夢碎,是受外界迫害所致,而馬傑農的愛情完結,是因為愛情本身的走向。可以說,馬傑農的愛情更純粹、更本真,更適宜討論愛情本身。那些相思、那些痴狂,沒有外界的幹擾,只有它自身的宿命。所以,更千迴百轉、萬種滋味。
現在的年輕人談戀愛,上來就是硬體比拼:各自畢業學校、專業的衡量、房子要不要加名字、存款和信用卡如何存放,等等,好像不太關心愛情本身。而馬傑農,愛得那麼痴心與狂熱,蕾莉愛得那麼深情與克制,真是充滿了美感。我等凡夫俗子做不到那麼出塵脫俗、至情至情,欣賞一下也是好的,特此贅述。
謝謝讚賞